智慧书写奋斗之歌——记皖北煤电集团任楼煤矿掘进二队 | |||
2025/6/7 11:28:03人物展示 | |||
百米井下,II3112风巷里,淋水声哗哗不止,综掘机轰鸣阵阵,交织出一首劳动的乐章。这里是皖北煤电集团任楼煤矿掘进二队队长李元方和工友们战斗的地方,他们用汗水与智慧,安全高效完成II3112风巷任务,书写了他们的奋斗之歌。
![]()
他们把设备当人看:设备不能带病作业
三部皮带、一部扒矸机、一部柴油单轨吊、一台综掘机、一部电瓶车、一架自移式机尾……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对于掘进二队的职工们来说,这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他们吃饭的“饭碗”。
二队队长李元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管生产就是管设备,管设备就是管安全,没有设备我们能干出什么成绩?”在他的带领下,职工们养成了把设备当家人的好习惯。
“日检制度”是掘进二队的一条铁律——“设备不能带病作业,人不能带隐患下井。”李元方每天下井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职工们,把设备从头到尾地排查一遍。井下施工,“首尾”要干净,这是二队一直坚持的习惯。每日班班清理,干净交接,“正规循环作业”,不给下一班的工友们留尾活。工友们常说:“李队长的规矩,比铁还硬。”在他的带领下,职工们渐渐习惯了高标准严要求地工作,自觉要求自己标准化施工。
II3112风巷条件差,淋水大,过断层,职工们的士气一度跌落到谷底。在这样的条件下,李元方不仅没放松,反而比之前抓得更紧,管得更严。一进风门,他先查每个关键点的设备隐患,再查材料,定置化、挂牌管理,最后理清下一班的工作思路,他发扬“一队一策”,坚决按标准施工,设置激励政策,激发团队斗志,如此一来,士气大增,整个二队都“燃”了起来。
![]()
他们把问题当练兵:新时代职工“创新智慧”
2024年3、4月份,掘进二队在II3112风巷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旅途。风巷里淋水如注,15°上山,综掘机笨重,爬不上去坡,工人们只能在“稀泥”里干活。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李元方一抹脸:“咱们不能叫水打倒,今天不治住水,明天水就治住我们!”
治水不是说说而已,李元方带着工友们多次尝试,最终研究出了“油桶引流法”:把油桶割成两半,四周打上4~6个孔,焊上一个出水口,再用软管相连引流出去。这样,巷道里的“大雨”变成了“小雨”,大大减少了淋水带来的生产压力。他们清理淤泥,又用废旧物料垫在履带和淤泥之间,压实地面,辅助综掘机上坡。
二队创新发明的“丁”字型抬梁法提双效。在职工们抬单轨吊梁时,李元方发现了大问题:职工们身高不一,抬起单轨吊梁时,很容易因受力不均而失衡,易导致职工受伤。这怎么办?通过观察与思考,李元方琢磨出了一种可伸缩式的“丁”字型杆:将四人分成两组,两人共抬一根长杆,长杆中间固定一个可调节的链条,调整链条的长度,让四个人均衡送力,确保单轨吊梁整体受力均匀。有了这个“丁”字型杆以后,团队的安全系数大大增高,工友们的干活效率也上来了。艰苦奋斗终有成效,圆满完成任务每月任务,他们稳步推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挺过那段艰辛的日子,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太阳。
李元方既是勇于创新的“排头兵”,又是心细如发的“大管家”。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位职工的特点,他充分发挥兵头将尾的作用,知人善任,带领职工们在II3112风巷艰苦奋斗,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