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肖 锋:不能忘怀的地质抢险救灾场景

2025/6/24 13:07:25小说、故事、杂文

  我于2004年调到重庆一三六地质队,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在此期间,曾跟随重庆一三六地质队的专家、技术人员参与了数次地质抢险救灾的报道工作。当时灾情的巨大、任务的紧迫,以及地质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并以他们卓越的专业技术化解掉一次次地质灾害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虽然这些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有些老地质队员已不在人世或退休多年了,但那些场景不能忘怀。

百年暴雨袭重庆深夜冒险踏现场

  还记得那是2007年7月17日,重庆地区连续暴雨不断,全市各地水灾、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暴水已引发66起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造成16人死亡,数万人受灾。当天下午4点20分左右,时任重庆市市委书记的汪洋用电话对驻渝的十家地勘单位发出紧急通知:“做好准备、随时待命”。作为重庆市地质灾害抢险应急技术支撑单位的重庆一三六地质队,一天之内就派出了四批专业技术人员奔赴各受灾现场,协助政府抢险求灾。

  就在当天中午11点50左右,当时的队工程一处就接到他们技术支撑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地质环境监测站紧急通知:该区歌乐山镇歌乐村矿山坡经济合作村突发一起滑坡,冲毁民房一栋,一家7口被埋,需地质技术人员紧急协助抢险救灾。正在午餐的工程一处地质工程师谢富林、技术人员李舟和办公室人员王晓羲立马放下碗筷,驱车而去。

  当他们赶到事发地点,只见现场一片狼 ,被滑坡冲毁的房屋中当时有7人,一人脱险,6人被埋。及时赶到的当地驻军和武警官兵正从废 中抢救出4人,一人在医院死亡,另有两人失踪。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正积极组织搜救和排险工作。

  见到一三六地质技术人员赶到后,当地政府迫切需要知道滑坡是否还要继续?灾害是否还会扩大?谢富林、李舟立刻对现场进行了踏勘,判明该次滑坡面积足有4000平方米,滑坡后缘已掏空了当地一家电镀厂的堡坎,威胁该厂的安全。听从技术人员的意见,该厂当即拉响了警报,通知全厂人员撤离,避免了灾害造成更大的伤害。

  处理完这处滑坡,回到家中已是晚上10点多钟。当谢富林吃过晚饭,洗完澡刚换上干净衣服时,再次接到沙坪坝区政府的电话:烈歌路段被山洪和滑坡冲毁,山上还有村民没有来得及疏散,急需地质技术人员对灾害情况进行判断。

  身心虽然非常疲惫,但灾情就是命令。谢富林放下电话就与该处另一名地质工程师梁仲和作者一道赶往现场。


  当他们赶到事发地点,沙坪坝区副区长、公路局局长等有关部门领导已在现场等候。谢富林和梁仲就沿着被冲毁的公路步行而上,踏勘受灾情况。虽然大雨已停了数小时,但公路上还是倾泻着山洪,沿途数十辆汽车被山洪和滑坡冲得东倒西歪,有的民房也被泥沙封堵,水泥公路更是垮塌成数段。他们只能淌水向上摸索着前进,一边查看灾情判断着继续滑坡的可能性,一边呼喊着还没疏散的群众向安全地带撤离。直到把灾情判明,落实了安全转移群众的有关事项后,他们才放心离开,到家已是凌晨1点多钟了。

  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年这场大雨是重庆市115年来最大的一次降水。重庆一三六地质队共有近百名党员奔赴抢险救灾第一线,为保护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他们的贡献。

主动请缨赴灾区大爱无疆付真情

  2008年5月12日,这是一个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

  当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重庆一三六队全体干部职工无不心系灾区,当即捐款12万余元,创建队以来捐款人数和金额之最。同时,他们更想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地质知识为灾区救灾重建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和力量。

  当年5月21日,重庆市国土房管局下发通知要求一三六地质队派出5名地质技术人员赶赴灾区进行抢险救灾工作。共产党员龚家强、杨清华等5名技术人员主动请缨报名,于当月22日与全市60名援川抗震救灾队员一道奔赴灾区。


  在任务区域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救灾小组一行对该县的章谷镇、半扇门乡等地因汶川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进行了巡查、排查。他们穿山沟、上雪山,最高处到达了藏族的五大圣山之一——猫尔多山海拔高度3300米的雪线附近,对威胁下纳顶入口村40多户人家、280口村民的滑坡上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共计完成重点地质灾害点排查26个,访问调查排查地质灾害点97个,共计排查地质灾害点123个,圆满地完成了本次任务,5位地质队员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表彰奖励,队被授予“心系民众不艰险”奖牌。

  2009年6月5日15时许,重庆武隆铁矿乡鸡尾山突发山体崩滑。为了抢救被埋27名矿工的生命,重庆一三六地质队员们又一次冲在了最前面。副队长李俊,时任工程三处的处长赵得全(后为一三六队副队长)、副处长彭兴,安全科科长邓平阳等人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一线,在紧急把正在綦江等地施工的7台钻机抽调到抢险地点。7日10时,在铁矿+940米放水平硐正上方开始实施向下钻孔,成为当时各支抢险队伍中最先开钻的钻机。


  2010年7月19日,重庆市城口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该县庙坝镇石桥村三组龙洞湾突发滑坡,滑坡体沿斜坡高速冲下,堵塞下方公路及河道,导致河流上游形成堰塞湖,庙坝镇场镇大部分被淹没,并威胁下游近万人生命财产安全。



  当天上午10点,重庆一三六地质队派出了以时任副队长孙荣务,时任地勘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刘勇为主力的8名工程技术人员急赴城口县。一到现场,他们就踏着泥泞在滑坡全区踏勘。此时城口地区的天气是一会暴雨、一会酷暑,几天下来孙荣务串上了重感冒,双眼红肿不能视物,只有打吊针输液。

  鉴于孙荣务的病情,一三六地质队又派出了副队长兼总工程师邓光明接替孙荣务的工作。邓光明赶到现场后,冒着酷暑和危险巡查了滑坡体上装的30多个观测点,双手被荆棘乱石划出道道伤口也全然不顾,重新落实和部署了观测点和监测方案。(图六)连日劳累也引发重感冒,但他一边打着吊针输液,一边带病坚持工作。他们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出色的专业技术能力,为城口庙坝镇滑坡堰塞湖的抢险救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使灾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排除,受到了抢险指挥部和重庆市国土局、城口县政府的高度赞扬。

青年队员担重担伟业传承有来者

  重庆一三六地质老一代地质队员发挥了突出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也激励着新一代地质队员踏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向前奋进。

  在“7.19”城口县滑坡抢险中,青年共产党员曾川川就是突出的代表。在滑坡体上,要布置安装几十个GPS观测点和物理观测点,曾川川和其他年轻的地质队员彭亮、金辉、邓艺等技术人员一道冒着再次滑坡的危险上山布点、安装。滑坡的山体是一块近40度的陡坡,山上灌木丛生,虫蛇横行,在当地老乡和武警战士的指引和保护下,他们从无路的山体上开辟出数条小路,完成了观测点的设置,并且坚守在山上,昼夜观测巡视,每一至两小时报告一次观测结果。


  由于蚊虫的叮咬和潮湿酷暑的气候,他和许多队员一样身上患上了疱疹,但他们没有叫苦,没有退缩,白天上山巡查,晚上还要赶写滑坡地质报告,提供预警预报方案。20多天以来,他没有回过一次家,探过一次亲、吃过一次肉,内衣和换衣物都是通过队上的交通车带到现场的。由于他们出色的工作,多次准确地预报了再次滑坡的险情,确保了抢险救灾的安全进行。

  2010年7月7日,重庆市彭水县遭遇了特大暴雨,全县境内发生了近百处山体滑坡、数人被埋的险情。作为重庆一三六地质队地勘院驻彭水办事处主任的胡良丰同志在睡梦中接到电话,立即与该县国土局相关工作人员一道奔赴现场。到达现场后,小胡不顾滑坡体尚未稳定的危险,参与到抢救被埋人员、踏勘灾害范围、划定危险区域的工作之中,协助当地政府制定了防范措施、应急处理方案和次生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


  当一处险情尚未完全处理结束,另一处的险情却已经发生。作为当时在该县的唯一一名地质专业技术人员,胡良丰陪同该县抢险总指挥任昌卜副县长奔赴多个受灾地点,连续三天两夜没有停歇,胡良丰同志的专业技术不仅为该县抢险救灾提供了正确的决策。同时,他忘我的工作精神也深深地感动了彭水县的干部群众,该县国土局事后特意给一三六队发来感谢信,感谢该队向他们提供了一个懂得无私奉献、恪尽职守、技术过硬的合格地质技术支撑人员。

  重庆市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城市,当时每年地质灾害抢险工作都不下数百起。而正是有了这 英勇无畏、甘于奉献、专业尽职的地质人员,才为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他们的贡献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本网记者:肖锋
编 辑:一鸣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
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