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水莹:黄土风里的血脉牵挂 | |||
2025/6/24 11:43:50散文 | |||
站在榆林火车站的出站口,初春的风裹挟着黄土高原独有的粗粝扑面而来。我在涌动的人群中一眼便望见那熟悉的身影,父亲佝偻着背,身旁紧紧拉着蹦蹦跳跳的女儿,母亲则提着行李,跟在他们身后。父亲的白发在风中肆意颤动,恰似一株饱经岁月侵袭的芦苇。这是父母第一次带着女儿跨越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漫长的距离,来到我已生活了十三年的城市。 “爸!妈!” 我使劲挥手,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酸涩。父亲闻声抬头,那布满皱纹的脸上瞬间绽开一抹憨厚的笑,母亲也快步走来,眼中满是温柔。女儿一下子松开爷爷的手,朝我飞奔而来,嘴里喊着:“妈妈!” 我蹲下身子,一把将女儿紧紧抱住,眼眶不禁湿润了。儿子兴奋地冲过去拉住爷爷的手。一家人团聚的场景,让这清冷的初春也变得格外温暖。 我站起身,接过母亲手中的行李包,触碰到她粗糙干裂的手,心中一阵刺痛。这双手,曾经为我操持了无数家务,如今还在为我照顾女儿,满是生活磨砺的痕迹。我挽着母亲的胳膊,和父亲一起,在丈夫和孩子们的簇拥下,朝家走去。 安顿好父母,我和丈夫执意要带他们逛逛榆林。 第一站是红石峡。站在峡谷边,父亲摩挲着明代长城的城砖,粗糙的指腹缓缓划过风化的刻痕,像是在抚摸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他突然开口:“你妈在家一直念叨,说你一个人在外不容易,这次可算能来看看你了。” 他的声音带着浓浓的渭南口音,在呼啸的风声里,却格外清晰,字字都敲在我的心坎上。母亲在一旁笑着补充:“就是,天天盼着能来看看你,看看你工作生活的地方。” 女儿在一旁好奇地张望着,不停地问这问那,儿子也兴奋地跑来跑去。看着父母和孩子,我眼眶一热,忙别过头,假装看远处的风景,心里满是对他们的感激。 傍晚去镇北台看落日,父亲的鞋子踩在青石板上发出 “嚓嚓” 的声响,每一步都迈得有些迟缓。母亲在一旁紧紧跟着,我和丈夫走在他们身旁,时不时伸手搀扶一下。夕阳的余晖将我们一家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父亲总是把我扛在肩头,大步流星地走着,那时的他是那么高大、强壮。如今,时光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他对我的爱,却从未改变。一路上,父母不停询问我和丈夫工作顺不顺利,生活上有没有难处,叮嘱我们要照顾好自己,更要照顾好家庭。母亲说:“你们在这儿好好生活,孙女我和你爸在家照顾得可好啦,你们就放心吧。” 听着这些话,我心里满是对父母的愧疚,他们为我付出了太多,不仅含辛茹苦把我养大,如今还帮我照顾孩子,让我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在外面闯荡。 第三天带父母去榆林老街,父亲在一家铜器店前驻足许久。店主热情地介绍手工铜壶,父亲却轻轻摇头:“这和你妈当年陪嫁的铜壶一模一样。” 我望着橱窗里映出的两张面孔,父亲的脸已如风干的橘皮,布满了岁月的沧桑,而记忆里母亲年轻时的模样却无比清晰。母亲笑着说:“没想到在这儿还能看到相似的物件,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女儿拉着母亲的手问:“外婆,什么是陪嫁呀?” 母亲耐心地给她解释着,一家人其乐融融。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父母对我的思念如同这老街一样悠长,而他们对我的爱,早已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最后一晚,儿子和女儿缠着爷爷奶奶讲故事。父亲操着浓重的渭南口音,绘声绘色地讲着《宝莲灯》的传说,母亲则在一旁温柔地补充着细节,他们粗糙的手掌轮流抚摸着孙子孙女的头发,那温柔的神情,和我记忆中的他们重叠起来。我和丈夫在厨房准备水果,透过门缝看见父母佝偻的脊背,忽然想起他们第一次送我来榆林时的场景。那时他们还能轻松扛起我的行李箱,步伐矫健,眼神坚定。而如今,岁月不饶人,他们连弯腰系鞋带都要费些力气。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不禁红了眼眶,父母为我付出了他们的一生,如今我却不能时刻陪伴在他们身边尽孝。 清晨送父母和女儿去车站,父母执意要自己拎包,说不想让我们太累。在安检口,父亲转过身,目光中满是不舍,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你在这儿好好生活,有啥难处就跟家里说。你妈和我在家都好着呢,别担心我们。” 母亲也拉着我的手,叮嘱我要照顾好自己和丈夫孩子。女儿抱着我,眼泪汪汪地说:“妈妈,我会想你的。” 我强忍着泪水,微笑着对父母说:“爸,妈,你们回去路上注意安全,谢谢你们帮我带孩子,太辛苦了。只要有空了,我们一定回去看你们。” 火车轰鸣着驶向关中平原,我和丈夫、儿子站在站台上,望着父母和女儿贴在车窗上的脸渐渐模糊。手机突然震动,是母亲发来的视频请求。画面里,女儿举着我买的布娃娃,奶声奶气地说:“妈妈,外公说榆林的红枣可甜啦,我要和外公外婆一起再来看你!” 看着女儿可爱的模样,听着她稚嫩的声音,泪水终于夺眶而出。这黄土高原上的风,终究吹不散血脉里的牵挂。我握紧丈夫和儿子的手,仿佛握住了整个榆林的温暖,而这风,正把这份思念吹向更远的地方,带着我对父母深深的感激与眷恋,吹向那片养育我的土地,吹向父母等待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