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马关锁:情在盈盈一水间

2025/6/22 9:11:12散文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928年前的七夕节之夜,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挥毫写下这首缠绵婉恻的《鹊桥仙》。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热情讴歌了尘世间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成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爱情绝唱。
小时候,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母亲都要指着湛蓝的天空,对我们说:“今天是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我们便会缠着母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说的是古时候,牛郎织女都是天上的神仙,牛郎叫牛郎星,织女叫织女星。织女是王母娘娘的七女儿,心灵手巧,尤擅织锦,整天在工坊里调梭弄机,织出云霞,又织成云锦,没日没夜、没完没了地织呀织的,,非常单调无聊。久而久之,她逐渐厌倦了这种寂寞冷淡的神仙生活,一心向往人间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的劳动乐趣,所以一次趁王母瑶池宴会之机,与天宫里的牵牛星(即牛郎)邂逅相遇,彼此产生爱慕之情。然而这样的恋情在戒律森严的天宫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王母知道后,将二人严加斥责,并将牛郎和为他说情的金牛星一起贬下凡尘。织女被打入冷宫,备受劳役之苦。一对有情人就这样被活活拆散,天各一方。
牛郎被打到凡间后,降生到了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七岁时父母双亡,牛郎只好跟着哥哥嫂子生活。嫂子对兄弟非常刻薄,平时经常虐待他,让他喂牛割草,挑水扫院,还要下地劳动。有了好东西两口子偷偷吃,不给牛郎留。恰好牛郎喂养的这头老黄牛正是天上的金牛星下凡,在牛郎的精心喂养下,与牛郎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人牛之间关系非常亲密。老牛有灵性,知道哥嫂在家偷吃好东西,就叫牛郎赶快回家去吃。哥嫂背着牛郎偷吃的事被牛郎撞见后,大嫂恨透了牛郎,逼着哥哥与牛郎分家。牛郎接受了老黄牛的建议,什么都没要,只牵走了牛。
牛郎牵着心爱的老黄牛离开了哥哥嫂子的家,来到离家二里多地的一处山坡上,起早摸黑地劳动,凭着勤劳的双手,搭起了三间茅草屋,还开垦出了十几亩山地。一天,老黄牛突然告诉牛郎说,你媳妇来了,正和她的姊妹们在山腰间的泊池里洗澡,让牛郎赶快去偷未来媳妇那身粉红色的裙子。牛郎依言来到泊池边,果然看见几位仙女在泊池里欢快地沐浴嬉戏。便悄悄绕过去将一身粉红色裙子偷偷藏了起来。仙女们洗浴完毕,正准备飞回天宫,却发现织女的裙子不见了。正当织女焦急万分的时候,牛郎不失时机地急忙走向泊池边将衣裙递还给织女,并且非常诚挚地向她表达了自己的爱慕和思念之情,希望她留下来,与自己共同生活。
织女本来就对牛郎怀着深深的思念和眷恋,便在牛郎的恳求下,冒着触犯天条的大罪留了下来做了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天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这年的七月七,天神趁牛郎独自在田里耕地的时候,来到牛郎家里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地下一划,顿时在王母、天兵天将和牛郎中间出现了一条宽阔的大河,波涛汹涌,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只能隔河遥呼,泪眼相望。天长地久,天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相传,每逢农历七月七日,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慢慢就演变成了民间一年一度的七夕“乞巧”节。旧时,每年的七月七晚上,姑娘们都要结伙围坐在院子里,献上瓜果,祈祷织女星赐给精巧手艺,并保佑她们心灵手巧。还要牵掣五色丝线一条,在星光之下往上穿针七枚,穿上的便为得巧。穿不上的,便不得巧,以此来卜各人的巧拙。此外,有些姑娘和孩子还不肯去睡,静坐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期待着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时偷听他们的脉脉情话。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跟着祖母到村子东南山上一个村子去参加婚礼宴席,祖母告诉我说这个村子叫牛王沟,我问祖母说:“牛王沟,是过去出过牛魔王吗?”祖母说:“听说牛郎是在这个村出生的。”回来时曾路过一个山沟,祖母说这个沟叫桥沟,我好奇地问:“那怎么没有桥呢?”祖母说,听说是古时候人们建桥时在这个沟里取过石头。就是在那时候开始,我幼小的心灵里,便萌生了家乡一带作为牛郎织女传说来源地的疑团和破解这个疑团的渴望。
一个偶然的机缘,证实了我幼年时家乡作为牛郎织女传说来源地的猜测和初步判断。由于255省道规划建设经过我的家乡临汾市尧都区枕头乡河底村,因为涉及沿线村庄搬迁,一份土改时期临汾县人民政府发放的房窑证进入了我的视线。在1951年临汾县人民政府发放给河底村冯南庄郝耀青家的房窑证上,其座落在豁都峪东岸的车马店的“四至”一栏,清楚地填写着西至“天河”的字样。天河!天河!原来纵贯河底全境的豁都峪,就是当年活生生将牛郎织女一家四口活活拆散的“天河”,就是神话故事里的“银河”呀!原来几千年来,河底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都称这条河为“天河”,直到河底解放后,“天河”之称仍然为当时人们所熟知。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没想到家乡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牛郎织女传说中的“天河”,就是我眼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这条河,就是我从小在里面打滚、洗澡的这条河,就是我到乡里上学每次都要经过的这条河,就是我半生守望相伴的这条河!至此我才明白,原来,牛郎织女的故事距离我们并不远。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村庄,发生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发生在我们的先民祖辈身上。
2024年夏,在方兴未艾的全国地方志编纂浪潮中,笔者有幸参与《河底村志》的编纂工作,在频繁走访老年村民过程中采集了诸多与牛郎织女相关的信息,一个“河底版”牛郎织女世俗故事和完整的地名证据链在我的脑海里逐渐形成、充实和丰满起来。下面,就让我们来还原牛郎织女传说背后的真实的人间烟火故事。
其实,在几千年前,牛郎、织女都是地地道道的俗世男女。牛郎是牛王沟村放牛的穷小子,织女是何家凹狄王的七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尤善缝纫、纺织、女工,甚得狄王夫妻喜爱。在一次随六个姐姐出外游玩的过程中,她邂逅了风神俊逸的穷小子牛郎。两个人一见钟情,织女毅然决然私奔嫁给了牛郎,狄王与王后发现织女私奔嫁给了牛郎,异常恼怒,便派兵将来到牛王沟将织女强行带回,活活拆散了这一对恩爱夫妻。王后(人称“王母娘娘”)带领狄兵下山从牛王沟抓回织女时,刚刚过了豁都峪(该河古时又叫“天河”),恰遇天气突变,乌云四合,上游山洪发,挑着一双小儿女追赶到河边的牛郎正好被滚滚而下的汹涌洪水隔在东岸望河兴叹。
被软禁起来的织女日夜挂念着河对岸的丈夫和儿女,朝思暮念,忧思成疾。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女儿,看见织女思念成疾,形销骨立,王后(王母娘娘)也非常心疼,只好答应织女要求,允许每年农历的七月七,小女儿与牛郎在天河见一次面。由于织女身染重病,没有步行下山与牛郎约会的体力,再加上当时天河常年水深流急,使牛郎织女的七夕约会变得困难重重,王后便法外开恩,另派一个熟悉水性且身高体壮的卫士喜鹊将织女背过河去,与牛郎相会,然后再将其背回王宫。又过了多年,狄王和王后年岁渐老,不忍孤苦伶仃的小女儿与女婿牛郎长期分居,再加上喜鹊也日渐衰老,体力不支,无法背负和护送织女与牛郎七夕相会,便委派喜鹊组织民工就近取材开采利用牛王沟山下的石板在天河上架起了一座便桥。这座桥建成后,既方便了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也方便了天河两岸百姓的交通往来。后来,人们便将当年喜鹊牵头砌筑的这座桥,称为“喜鹊桥”,简称“鹊桥”。将牛王沟山坡下、口子河背靠的建桥民工开采石料的那道山沟称为“鹊桥沟”,将喜鹊背负织女路过的这座山称为“喜背山”,时空流转,岁月沧桑,横跨豁都峪的“鹊桥”今已不复存在,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口口相传,以讹传讹,“鹊桥沟”变成了今天的“桥沟”,“喜背山”变成了今天的“西北山”。人们说,如今的牛王沟,就是当年幼小的牛郎与牛相伴相依辛劳为生的地方。离牛王沟东北部二里多地的山坡上那几间茅草房和十余亩山地,因牛郎当年见织女不见了急于追赶王后和狄国兵将,将木犁随手扔在了地里后再也没有人收拾,便化成了一座形似犁状的山陵,人们称之为“释犁山”,天长日久,以讹传讹,变成了今天的“十里山”。西凹村从前有一个大泊池,就是当年狄王七个女儿洗浴过的地方,人们称之为“洗洼”,天长日久,以讹传讹,变成了今天的村名“西凹”。
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在浩瀚的星空中,牵牛星与织女星遥相呼应,它们之间的银河宛如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却也见证了这对恋人跨越千年的相思与守望。关于牛郎织女的较完整传说,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任眆的《述异记》:“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这项记载准确他讲是从“古诗十九首”中获得灵感,其中的一首描写《七夕双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将男女恋情描绘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对有情人两地相思、愁绪满怀的悲凉况味。南北朝时吴均的《续齐谐记》里记载:“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至今云:‘织女嫁牛郎也’。随着社会文化条件的变化,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不断地发生着形态的变化,在后世人们突出渲染牛郎织女之间的真挚感情、对天庭的抗议及七夕鹊桥会的喜悅。“七夕相会”是传说的精美之笔,这一神奇诡谲的想象,看来近乎荒诞,实质正是在这种想象和荒诞之中,人们的勇气和力量得到尽情的表现,人们的愿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满足。相会之日安排在被认为是极不寻常的“七七”佳期决非偶然,除了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显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节日夜晚,人们或抬头观看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偷听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那是多么浪漫的感觉啊!
民俗是历史的记忆,传说是历史的影子。正如高尔基在《文学论文选》中所说:“古代‘著名的’人物,乃是制造神的原料。”又说:“在原始人类的观念中,神并非一种抽象的观念,一种幻想的东西,而是一种用某种劳动工具武装着的十分现实的人物。神是某种手艺的能手,人们的教师和同事。”这就是说,如果生活里没有此人此事,是意想不到和臆造不成这样令人相信的故事,更不会有世代流传不衰的影响和衍生那些伴随人们生活的薪火相传的民俗风情。在《河底村志》编纂过程中,笔者对河底、西凹一带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和史料考证,惊奇地发现当地有多处地名、景观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对应,如牛王沟(“牛郎沟”)、西凹(“洗洼”)、十里山(“释犁山”)、桥沟、天河(今豁都峪古时又称“天河”)、西北山(“喜背山”)等,这些地名串成了完整的牛郎织女传说情节链。这种情况在全国实属罕见。地名不是随便杜撰的,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重要历史信息。这些地名信息与传说故事之间紧密的逻辑关联性,似乎在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后人印证着河底为真人版牛郎织女故事发源地的可靠性。牛郎织女这个源于远古、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忠贞爱情的向往与赞美,在家乡河底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这一个个深刻的印记,以其独特的地域色彩,成为河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我国民间四大神话传说之一,七夕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比较有特点的一个节日。如果说每个节庆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那么七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情”字。自牛郎织女传说融入七夕节后,这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就成为七夕节的主要内容。从时间禁忌到爱情悲剧,从浪漫神奇到忠贞不渝,爱情极大丰富和锻造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其中牛郎织女的传说无疑是最为动人的一章。从东汉《古诗十九首》里的柔肠婉转,到白居易《长恨歌》里的缠绵悱恻,再到秦少游《鹊桥仙》里的千古绝唱。正是这最执着的感情才使得牛女故事长传不衰、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盈盈一溪水,脉脉千古情。牛王沟的清泉、十里山的沃土与豁都峪的碧波,承载着银河两岸千年守望的相思;少女手中的针线、姑娘月下的祈祷和葡萄架下的守候,将远古神话淬炼成流淌着忠贞信仰的爱情文化。当习习清风拂过西北山山梁,每一片绿叶都在低语:真正的浪漫,是时间冲不淡的约定。当皎洁的月光洒向豁都峪河面,每一朵浪花都在诉说:真正的爱情,是时空隔不断的坚守。河底这片承载着牛郎织女传说的土地,见证了中华民族对忠贞爱情的向往与赞美,见证了河底先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冀。在这里,可以探寻到那段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将牛郎织女的传说世代相传,永远传颂。
未来,期待更多的人走进河底,来感受牛郎织女传说的无限魅力,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浪漫与深情;期待更多的学者能够深入研究这份文化遗产,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与价值;期待河底爱情文化能够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本网记者: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枕头乡河底村 马关锁
编 辑:肖平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
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