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峥:查隐患如梳发 保安全若守城 ——一名矿长的安全生产月实践与思考 | |||
2025/6/15 16:14:22论文、言论 | |||
安全生产月不是一场运动,而应成为日常工作的镜子。作为矿长,我深知煤矿安全如履薄冰,必须时刻保持警觉。2025年安全生产月“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的主题,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当前煤矿安全管理的核心问题——如何让每名职工都成为安全防线上的哨兵。结合天瑞煤矿的实践,我认为隐患排查治理必须从“面面俱到”转向“精准发力”,在管理痛点、操作难点上寻求突破。 一、隐患在眼前,为何视而不见? 我们建立了“矿级周查、队日查、班组班查”三级排查制度。每周由矿长带队开展全系统检查,各专业副总师每日组织专项检查,班组每班进行作业前安全确认。今年以来,通过三级排查共发现隐患107条,整改率达100%。 ![]()
创新实施专业交叉互检机制,每月组织采掘、机电、运输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互检。这种"换位思考"的检查方式,既避免了“熟视无睹”的弊端,又促进了专业交流。今年已开展专业互检12次,整改问题236条。
建立“排查-登记-整改-验收-销号”闭环管理流程。所有隐患录入信息系统,明确责任人、措施和时限。安监站专人跟踪督办,整改不到位的严肃追责,确保隐患真整改、问题真解决。 二、标准在墙上,为何落地走样? 我们制定了56项岗位作业标准,但“三违”现象仍时有发生。通过分析监控录像发现,80%的违章不是故意为之,而是习惯性动作。比如掘进工打锚杆时,为图省事偶尔会少打一根锚索;电工检修时,偶尔会不挂停电牌。这些“小疏忽”背后,反映的是标准执行“最后一米”的梗阻。 ![]()
为此,我们严格开展“手指口述”考核。要求每名职工对本岗位操作规程做到“说流利、手精做”,考核不过关的一律待岗培训。综采队创新采用“双盲测试”法,随机设置故障场景检验应急处置能力。通风队技术员发明的“风门闭锁报警装置”,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风门未关闭隐患。半年来,标准操作合格率从82%提升到95%,证明了好标准更需要好教法。
三、培训常开展,为何效果打折? 每年投入大量经费搞培训,但效果参差不齐。分析发现,传统“填鸭式”培训存在三个弊端:内容“一锅煮”,新工人和老把式听同样的课;方式“满堂灌”,职工左耳进右耳出;考核“走过场”,试卷分数与实际能力脱节。 我们打破常规,建立“靶向培训”机制。首先按岗位、工龄、学历三维度划分人员层次,比如将采煤机司机分为学徒、初级、高级三档。然后开发“模块化”课件,每个工种分解为若干技能单元,职工通过一个单元考核才能进入下一单元。最后实行“以岗定薪”,技能单元掌握越多,岗位系数越高。机电队一名电工用半年时间通过全部10个单元考核,发明的“设备润滑智能添加系统”在全矿推广,带动全队掀起学习热潮。这种“缺什么补什么、学什么精什么”的培训模式,使实操合格率同比提升40%。 四、铲除“差不多”思想,干部带头较真 安全检查中最常听到的话是“差不多就行了”。这种思想是安全生产的大敌。我们从干部抓起,要求所有管理人员下井必须带着“放大镜”和“显微镜”找问题。每月召开隐患分析会,对重复出现的问题倒查管理责任。有位副队长因三次检查都漏掉同一处电缆吊挂问题,被责令在全矿安全办公会上作检讨。 同时开展“标准操作示范岗”创建活动,由党员骨干带头执行“手指口述”。综掘一队发明的“支护质量快速检测仪”,将原本需要20分钟的检测缩短到5分钟,既保证了质量又提高了效率。现在,“差不多”这个词在我们矿已成为禁语,取而代之的是“百分百是合格”。 五、正向激励,让安全成为自觉 安全考核最容易陷入“老好人”困境。现在我们推行“隐患追究终身制”,每个隐患都建立追查档案,隐患的整改、闭合、验收等形成一个系统,每个节点都有负责人签名,如果出现“豆腐渣工作”和“人情验收”,将启动追责程度,相关人员将纳入“失信人清单”,被严肃问责。 ![]()
系统安全理论指出,安全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煤矿安全管理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始终是安全生产中最关键的因素。
让墙上的标语,变成刻在行动上的信仰;应急不是写在纸上的预案,而是融入血液的本能。这个安全生产月,让我们从查找身边的一个隐患开始,从规范自己的一个动作做起,让安全之树在天瑞煤矿深深扎根、枝繁叶茂。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双手,就是托起矿工生命安全最坚实的力量。 编辑温馨提示:请作者投稿时,必须留下单位、联系方式(手机)以便沟通联系,下次没有,稿件不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