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宗旺:以八项规定之光照亮地质初心之路 ——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践与思考 | |||
2025/6/13 12:52:48论文、言论 | |||
在全党深入推进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关键时期,我原原本本学习了中央八项规定相关学习内容,让我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有了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认识。作为重庆市地矿局107地质队的党委书记,我始终认为,中央八项规定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粒扣子”,扣紧这粒扣子,才能让“地质报国”的初心在野外一线扎根,让地质“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作风建设不是悬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地质人血脉的“基因”,它体现在翻山越岭时的背包重量里,藏在岩芯分析时的放大镜下,更渗透在服务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的每一次行动中。 从“政治高度”看作风:把准地质工作的根本方向 作风问题本质是政治问题,地质工作若脱离了“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我们是“国家队”,更是“服务队”,中央八项规定的核心是“两个维护”,落实到地质队,就是要回答好“为谁服务、怎么服务”“为谁找矿、怎么找矿”的根本问题。 近年来,我们将八项规定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议题,开办专题党课,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与地质“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结合起来,让“严”的基调成为地质队的政治底色。去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我队40名驻守地质工程师始终冲锋在地灾一线,并成功预警5起灾险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从“问题导向”改作风:破解野外一线的痛点堵点 中央八项规定看似聚焦“开会发文、公务接待”等具体问题,实则直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根本命题。对地勘单位而言,作风问题从来不是“虚功”,而是藏在每一个岩芯样本里、每一页勘查报告中、每一次野外驻地里的“真章”。 地质队的技术员70%的工作在野外,作风问题也往往藏在“远山深处”。我们曾在项目中发现,部分技术人员存在“数据美容”的情况,将野外原始记录“包装”成“标准模板”,却忽略了关键异常数据的分析。这些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形式主义不仅会导致成果失真,更会消解地质人“求真务实”的核心价值。针对这些问题,我队打出了“组合拳”: 一是推行“原始资料回溯制度”,要求项目必须保留未经处理的野外原始记录,接受总工办质量抽检。二是精简重复性台账,让队员告别“多头填表、重复报数”,节省工作时间。三是筑牢“廉政防线”。在全队范围内开展政策制度宣贯,对项目的分包、服务采购、费用支出、设备租赁、汽车租赁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四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班子成员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发现职工反映“在单位晚上无加班餐”“以前的体检方式不方便”“单位大门影响单位形象”等,队里迅速反应,增设加班晚餐,推出定制化的体检套餐,实施单位大门形象改造工程,一件件“小事”换来的是职工满意度的大幅提升。 从“实干维度”强作风:让优良传统转化为发展动能 地质行业有句老话:“宁肯脱皮掉肉,不让资源溜走。”这与八项规定倡导的“实干兴邦”精神高度契合。我们以作风建设为抓手,推动地质工作实现“三个转化”: 一是把“硬作风”转化为找矿突破的“硬成果”。我始终坚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找矿突破行动中,队党委班子成员多次深入一线,靠前指挥、解决问题。在黔江水田坝铝土矿勘查中,党员技术骨干组成“临时党支部”,连续作战,用“白天打钻、夜晚绘图”的拼劲,实现新增铝土矿资源量超1600万吨;南川九井向斜铝土矿项目组攻坚克难,实施的6个钻孔,孔孔见矿,新增铝土矿资源量超800万吨;还有非洲津巴布韦、丰都野猫阡的找矿成效都很显著。 二是把“好风气”转化为服务民生的“真成效”。我们聚焦乡村振兴,开展了一批“地质+”惠民工程:在奉节、云阳、开州一带的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项目组实施的15口探采结合井,能支撑当地约20000人的日常用水,80多岁的黄大爷握着地质队员的手感激道“感谢共产党,感谢地质队!”;在大足区拾万镇,我们发挥专业优势,连续9年为五彩稻田测绘定点,助力乡村农旅发展;战斗在巫山、丰都的土地质量调查项目组,利用土壤调查数据,帮助区县打造“富硒农产品”种植基地,带动农户增收。这些工作正是八项规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地质人的温度。 三是把“严要求”转化为创新驱动的“新动力”。针对以往科技成果不够丰硕的问题,我们设置“专职科研岗位”,召开全队科技创新工作研讨会,组建“队科创中心”,优化队科技创新考核管理办法,鼓励技术人员“带着科研思维做项目”,并积极“走出去”与高校、科研院所等交流,跟高手“过招”,向高手学习。近年来,已初见成效,107地质队斩获了一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发表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论文,实施了一批科研项目,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技术人员放弃大量休息时间、扎根工作室的坚守,更是我队作风建设催生出的创新活力。 事实证明,作风硬才能成果硬,纪律严才能事业兴。 从“长效机制”固作风:让八项规定成为行动自觉 作风建设既要“当下改”,更要“长久立”。我们着力构建“三个体系”: 一是制度体系。修订制度规范,将八项规定要求细化为具体措施,让“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把作风教育融入“传帮带”,让年轻地质人在老队员的带动感染下,真切感受“不搞形式、只求实绩”的精神传承。 二是监督体系。在廉政风险防控上,我们坚持“严管就是厚爱”,建立“大监督”工作格局,整合纪检、财务、审计力量,对重大项目开展不定期检查。对外派支撑人员、青年干部职工开展廉政教育,开展“以案四说”警示教育大会,通报系统内典型案例。 三是文化体系。挖掘我队73年发展史中的优良传统,将“贾正方模范精神”融入作风建设,建设“107地质队队史馆”,让新入职职工在前辈们用旧的地质锤、放大镜、泛黄的图纸、记录本前接受洗礼。今年单位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思想汇报中写道:“看到前辈们磨破的工作服,终于明白八项规定不是口号,是刻在地质人骨子里的担当。” 在“赶考”路上续写作风新篇章 地质人的“考场”,永远在崇山峻岭间、在岩芯标本前、在民生需求处。作为107地质队党委书记,我深感使命在肩:既要当好作风建设的“啄木鸟”,紧盯小事小节防微杜渐;更要成为干事创业的“领头雁”,带领队伍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勇挑重担。新征程上,我们将始终以中央八项规定为“镜子”,照出思想上的尘埃、工作中的短板,让严实作风成为107地质队最鲜明的标识,让地质报国的初心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作者:重庆市地矿局107地质队党委书记 易宗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