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亮:以“规”为尺立天地 以“矩”正行写丹青 ——做新时代地质征程的破浪者 | |||
2025/5/29 10:19:51论文、言论 | |||
作为重庆市地矿局107地质队的一名年轻地质人,今天我想聊聊我眼中的“规矩”。或许我对这个词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但当我第一次背上地质包、握紧地质锤,随队进山作业时,前辈们反复叮嘱的“规范操作”四个字,让我意识到:原来在崇山峻岭间,在深沟险壑中,那些看似冰冷的规章制度,正是守护我们翻山越岭的“安全绳”,是丈量地质人生的“经纬线”。 规矩是地质人的“地质罗盘”。在野外勘探时,我们总说“罗盘指北针,心中有乾坤”。规矩对于我们来说,恰似这枚永不停摆的罗盘。当我们在山野间绘制地质剖面,每个点的坐标必须精准到毫米;当我们在实验室分析岩矿样本,每个步骤必须严格对标流程。这不是刻板的束缚,而是对科学真理的敬畏。就像地层需要亿万年的沉积才能形成完整剖面,我们的职业品格也需要在日复一日地规范中沉淀出厚度。 规矩是团队前行的“等高线”。记得参与项目组工作时,组长指着地形图上的等高线说:“这些看似平凡的曲线,实则是大地的脉搏。”在地质工作中,每个人的岗位都是这张“地形图”上的等高线,物探、测绘、化验、编录.....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环环相扣,只有每个人都沿着制度划定的轨道前行,整个团队才能像精密的地质构造一样严丝合缝。当深夜帐篷里的灯光与规范手册上的文字交相辉映时,我读懂了:守规矩不是限制,而是让集体智慧产生裂变反应的催化剂。 规矩是薪火相传的“标准层”。规范的力量,藏在每一个“必须”背后:必须在暴雨前加固钻探设备,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必须如实记录异常数据,是对科学精神的忠贞;必须按流程交接样品,是对后续工作的负责。就像地层对比需要标准层,地质人的职业操守也需要“规范层”——它让分散的勘探点连成可靠的剖面,让零碎的数据聚成科学的结论,让个体的努力融入集体的丰碑。当我们在山谷里为一个产状数据争论不下,在项目部为一份报告校对多遍,不是苛刻,而是规矩早已内化为对专业的信仰。 在队史馆,当我抚摸着地质前辈们用旧的地质锤、打满补丁的工装,翻阅那些泛黄的野外记录本时,我触摸到了作风的温度。那些工整的笔迹里藏着对职业的虔诚,那些磨损的锤柄上刻着对作风的坚守。而今天的我们,在项目中拒绝施工方的“灵活处理”,在乡村找水时婉拒老乡的土特产,在项目推进中多一次核查,在经费使用时多一层斟酌,这些看似微小的坚持,都是作风基因的当代表达,就像我们不会因为赶工期而省略标本编号,不会因为天气恶劣而简化监测流程,规矩从来都是藏在日复一日地“麻烦”里,藏在明知无人监督却依然挺直的脊背中。 我们就是要让规矩嵌入成长的肌理,让作风化作心中的“北斗星”,指引我们在新时代地质事业中走得更稳、行得更远。当暮色降临,收工的呼喊声在山谷回荡,愿我们都能摸着胸前的工作牌问心无愧。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地质人手持规矩之尺,脚踏山川之基,既要传承“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中敢为人先的闯劲,更需涵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里刀刃向内的自觉。我亦愈发懂得:或许我们的工作注定与繁华喧嚣保持距离,但正因为有规矩护航,我们才能在寂寞的群山间走出铿锵的步伐;也许我们的青春注定与灯红酒绿无缘,但正因为有纪律引路,我们才能在艰苦的勘探中写下无悔的诗篇。愿我们的脚步,永远沿着规矩的刻度生长;愿我们的初心,永远像岩层中的矿物般纯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