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玥:蓝白交织处 邂逅非遗之美 | |||
2025/5/22 10:14:37散文 | |||
近日,孩子的班级在渭南市妇女儿童中心开展了一场不同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则以家长身份踏入活动的手工扎染课堂,当指尖第一次触碰到浸染着草木汁液的棉布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非遗技艺的温度,更是中华文明在时光长河中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这项起源于秦汉、盛行于唐宋的民间技艺,不仅是纺织文明的璀璨明珠,更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话。古人从板蓝根的茎叶中提取靛蓝,用茜草染红、栀子染黄,将山川草木的色彩凝固在织物之上。那些蓝白交织的纹样,或如流云舒卷,或似繁花绽放,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艺术表达,更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象呈现。 亲手实践时,每一个步骤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打湿纯棉布料的瞬间,仿佛听见古代染坊里潺潺的流水声;将布料旋转成波板糖状时,指尖缠绕的不仅是柔软的棉布,更是跨越千年的匠心传承。皮筋将布料层层捆扎,看似普通的束缚,实则是创造美的必要过程——正如人生需要约束方能绽放独特光彩。最令人惊叹的当属染色环节,绿色的靛蓝染料接触空气后,如被施了魔法般迅速氧化成深邃的蓝色。这种神奇的变色过程,恰似中华文明历经岁月淬炼愈发醇厚的历程,让人不禁感叹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精妙。 解开皮筋的刹那,原本素白的棉布在染料的浸润下,化作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深浅不一的蓝色交织成抽象的图腾,那些因扎结形成的留白,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每一道褶皱、每一处晕染,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印记,仿佛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合作完成的故事。 这场扎染体验,为我打开了重新认识非遗文化的窗口。在工业化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批量产出的商品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而扎染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却以其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守护着人类创造力的本真。传承非遗文化,不仅是保护一项技艺,更是守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那些在时光中沉淀的智慧,那些蕴含在一针一线、一染一浸中的文化密码,需要我们以更鲜活的方式发扬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