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集团铁拓公司依靠智能力量加快企业转型发展 | |||
煤炭资讯网 | 2025/4/25 10:05:43煤企聚焦 |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已深入各行各业,成为生产制造的重要力量。在开滦集团铁拓公司,一线员工正与这些智能设备紧密协作,共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
在支护设备厂的焊接车间,焊工郭振宇指着整齐排列的焊接机器人介绍道:“这些就是我的机器人‘同事’。最初只有一两台,如今已经形成了一支完整的队伍。”其中,最早与他配合的机器人已共同工作三年,见证了人机协作的不断深化。
2021年,铁拓公司立足煤机制修,投身“智改”浪潮,依靠智能力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企业转型发展。不久,两套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走马上任”,每套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由2台弧焊机器人、2台焊接电源、1台1轴变位机、两套3轴移动装置以及各种控制单元组成?
持续性、精准度和高效率都是它们的突出优点。说起机器人“同事”的优点,郭振宇滔滔不绝起来,“以前一名焊工每天最多可以焊接1吨液压支架结构件,现在一台焊接机器人可以顶2名焊工,每天可焊接2吨多,焊接效率提高一倍。”
在生产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员工不仅需要三班倒,繁重的工作任务,焊工还会出现焊接瑕疵,“人工焊接合格率达到90%已经是高水平了。”支护设备厂副厂长田志顺说,不知“疲倦”的焊接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工作。而且,焊接机器人不受状态影响,焊出来的焊缝总是又整齐又平整,焊渣也少。机器人一次焊接合格率达到100%,焊接质量实现质的飞跃,受到用户广泛好评。
积极拥抱数字化,铁拓公司加速奔跑在智能化赛道上。
2024年4月初,铁拓公司又迎来一批新“同事”——“奥泰”焊接机器人。这些新“同事”有哪些特点?“小巧且操作简单,非常实用。”郭振宇说,“奥太”焊接机器人为地轨式,有效行程5米,能覆盖所有型号液压支架,其焊枪为内置型,长度达500mm,能实现空间比较狭小的焊道正常焊接。
在郭振宇看来,机器人跟人一样也有“脾气”,需要一个彼此磨合的过程。“奥太”焊接机器人刚来的时候,可能由于水土不服,不是焊道跑偏,就是焊道有气孔,状况频出。为尽快让它们适应岗位,郭振宇通过不断重新编程和反复调试,经过不到5个月的锻炼,已经成为厂里技术响当当的“明星员工”。
“这9套是‘松下’焊接机器人,被称为更懂焊接的机器人,同是地轨式焊接机器人,它们的系统更稳定,细长的焊枪非常适合较小空间焊接。”田志顺说,5个月前才“上岗”的它们,现在已经成为焊接“骨干”了。
从最初两台焊接机器人,到现在整齐排列在厂房两侧的13套焊接机器人队伍,郭振宇介绍说,越来越多机器人“同事”的加入,使得焊接环节更加流畅。以前,仅装卡部件、工件等环节就需要4个小时;现在,焊接整台液压支架,12个小时就能完成。
会担心被取代吗?对于这个问题,郭振宇坦言,“起初确实有这个担心,但是机器人完全替代人工不太现实,毕竟机器人是在人的操控下完成各项指定工作,把人从危险、恶劣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它们的加入不仅为生产增添了活力,同时倒逼技术员工不断提升新技能。”
因此,从第一次接触焊接机器人开始,郭振宇从研究说明书开始自学机器人编程,一个月的时候,就能通过简单程序,使机器人符合焊接工艺实际需要。
掌握机器人编程只是第一步。“精通”编程技术,让机器人更智能化,才是郭振宇的目的。经过刻苦钻研,他迅速成长为编程领域的能手,与焊接机器人的协作也日益默契。
随着焊接机器人成为智能制造的标准配置,铁拓公司提出了自主搭建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的构想。据田志顺介绍,该项目已进入图纸设计阶段,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由企业自主研发的焊接机器人能够正式投入生产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