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泽轩:观《抓娃娃》有感 | |||
煤炭资讯网 | 2025/3/5 13:01:51散文 | ||
电影《抓娃娃》不仅是一部喜剧片,更是一面映照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镜子。影片通过马成钢一家对于二儿子马继业的“特别培养”,揭示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家长对于孩子成长的深切关怀与高压期望,最终以喜剧的方式展现了教育的真谛与生命的自由。
马成钢,西虹市的超级富豪,出身贫寒,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智慧,从一名普通人成功逆袭,成为了亿万富翁。影片开篇,他的形象极具反差:一方面,他是事业有成的代表,另一方面,他却极度苛刻地控制着儿子的成长路径。这样的父亲形象并不罕见,正如当代社会中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成功”而无所不用其极。马成钢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艰苦训练”,试图将儿子塑造成另一个自己。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表面上是为了儿子的“好”,实则是为了满足自己未竟的梦想,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
然而,影片在欢笑与泪水中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追寻自己的梦想。马继业在父亲的高压训练下,虽然展现出惊人的潜力,但他心底的反叛与渴望自由的呼声也在逐渐壮大。正如影片中的转折点——高考,马继业提前交卷,用实际行动打破了父亲对他人生的操控。
在电影的结尾,马继业选择了重新备战高考,目标不再是父亲为他设定的清北,而是他自己心中的体校。这一选择,不仅是他对父亲多年控制的反抗,更是他对自我追求的肯定。这一刻,影片从喜剧升华为对人性的深刻反思: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应是单向度的控制与服从,而应是相互尊重与理解。正如影片中马大俊对弟弟的鼓励,他虽一直被视为“纨绔子弟”,但在关键时刻,他展现了对弟弟的关爱与支持,这种兄弟情谊正是亲情的真实体现。
马成钢夫妇在目睹儿子的选择后,终于意识到:教育的核心不在于为孩子铺设一条“正确”的道路,而在于为他们提供支持与指导,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路。马成钢最终放手,让马继业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这一决定让人不禁想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在自然的律动中,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节奏与方向,父母的职责在于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他们翅膀,而非禁锢他们的自由。
电影《抓娃娃》通过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深刻的教育故事。它提醒我们,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孩子成为社会的“成功人士”,而是帮助他们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过上充实且有意义的生活。正如影片的结尾,马继业在运动会上挥洒汗水的瞬间,那是自由的象征,是生命力的展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