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虹:两代人 两重天 一条根 | |||
煤炭资讯网 | 2025/3/24 17:10:13小说、故事、杂文 | ||
老姨出生在60年代,我出生在80年代。我们长得很像,十三四岁的我与老姨齐头高,姥姥当时患有青光眼,看东西很模糊,经常把我们喊错。经历相似。我和老姨都在东北农村长大,都上通过读书这条途径从农村走出来……但是,生活在两个年代的人,我们却有着许多不相似的地方。
50年代末,中国人民经历了当时被称为“三面红旗”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还有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刚刚过去没几年。进入60年代,生活的苦难——饥饿,生活必需品的极度匮乏严重困扰着人民大众。老姨就出生在那个年代。为了养家糊口,姥爷带着全家大小5口来到了内蒙古。当时唯一值钱的家当就是一台很大的收音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姨在家排行老二,穿的大多是妈穿过的衣服。一次,姥姥要带她走亲戚,可她却说什么也不去。原来,就是因为衣服上缝了个补丁。迫于生活压力,在老姨中学还没毕业的时候,姥爷不得不狠下心来让成绩优异的她退学。倔强的老姨坚持不肯退学。晚上,当大人们都进入梦乡了,她就在屋子里拉上个大帘子,点着煤油灯学习,眼睛被烟熏得经常流眼泪。由于学校离家远,为了能有一台自行车,那年秋天,每到放假她都到地里去拣麦子。一个秋天下来,她终于如愿以偿地骑上了“永久”牌28大杠自行车。为了减少开支,老姨报考了学费低的师范学校。在那段日子里,她经常吃不饱肚子,每次回家都要带上几十斤的粮食来贴补。姥姥心疼她,经常给她邮寄些炒好的豆面。就这个在当时来讲算是“补品”了,每到饿得难忍的时候才舍得冲上一碗。为了节省路费,老姨一般一年才能回一次家。假期找个零活干干凑够下学期的学费。83年,终于熬到毕业,在一个矿区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直到现在她成了那所小学的校长。她说她非常感谢那段经历,那是她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我是一个“80后”,是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长大的一代。生活各个方面都要比老姨生活的那个年代要好上几倍。不仅能吃饱、吃好,还能经常穿上新衣服。1989年,爸买回来了一台17英寸的“牡丹牌”电视机。一到晚饭过后,家里就挤满了来看电视的邻居。1992年,爸又买回了一台录音机,需要放上磁带才能播放。每到吃饭的时候,我都习惯打开它,小品、流行歌曲,虽然翻来覆去听的就是那几盘磁带,但每次听得都那么认真。
小时候,我和弟弟很瘦,为了补充营养,虽然家里不太富裕,但爸妈还是从生活费中挤出一些钱给我们买当时最盛行的儿童补品“娃哈哈”。一盒10支,类似现在的口服液。为了让我和弟弟增强体质,妈就买当地农场出的一种“雪花”牌奶粉,每天早上冲上一杯,这种奶粉陆续地伴随着我俩到小学毕业。
爸妈虽然读书不多,但确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当时没这条件,没念多少书是一辈子的遗憾,你们赶上好时候了,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为了激励我和弟弟上进,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们好好念书,我们再苦再累都值得。”那次期末考试,我和弟弟都名列前茅,爸一高兴,给我和弟弟买崭新的自行车,羡煞了小伙伴。初高中后,我们必须去离家二十多公里的镇里上学,无论多忙多累,寒来暑往,爸开着那台农用拖拉机陪着我们走过了那段美好而难忘的学习生活。到内蒙古海拉尔上学后,表弟也来到读高中,老姨给我们租了套房子,还请了人专门照顾我们的生活。毕业后,我也和老姨一样,走进了煤矿单位,扎根矿区,成家立业,见证企业的兴衰起伏。
说起两代人的不同真的是太多了,只有一点是永远相同的——我们的乡音乡情始终不变。如今,我和老姨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闻不到乡间原野的气息。我们每次回家都不约而同地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到姥姥、姥爷坟头上填一把土;第二件事是到家里的田里转上一圈;第三件事是临走前装上一包自家院子里的黑土。
当我们坐在一起回首往事的时候,无不感叹是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带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两代人,生活经历两重天,但我和老姨的心永远眷恋着那块黑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