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富强:潍坊风筝 | |||
煤炭资讯网 | 2025/3/13 9:14:32散文 | ||
又到三月“放纸鸢”的时节。我油然想起潍坊风筝。
去年,我有幸到过“世界风筝之都”---山东潍坊。这座城市的风骨早已与竹骨绢纸交融,化作千年不坠的云端诗行。
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前的雕塑,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鲁班插上飞翔的翅膀。
站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从春秋墨翟的“木鹞”残片,到清代杨家埠年画风格的沙燕风筝,竹篾间的每一道折痕都镌刻着匠人对飞翔的痴狂。韩国板鹞上的佛莲纹、马来西亚月亮风筝的伊斯兰几何纹、日本浮世绘风格的锦鲤风筝……2000余件展品串联起人类对天空的集体想象。最震撼的当属镇馆之宝——长达360米的“龙头蜈蚣”,千节竹骨如游龙入云,龙睛以杨家埠木版年画技法点染,须发随风轻颤,恍若随时破窗腾空。
行走在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广场中央28米高的不锈钢鸢标,三面菱形网架托起国际风筝联合会会徽,夜幕降临时化作流光溢彩的灯塔。环绕其间的12尊青铜历届风筝节吉祥物,从1984年的“小飞龙”到2023年的“数字鸢”,凝固着40载“银线连四海”的盛事记忆。广场东侧的民俗长廊,剪纸艺人用红纸剪出微型风筝书签,老茶摊上的“风筝轮盘”与盖碗茶并置。孩子们攥着刚买的“郑板桥题字风筝”(“难得糊涂”四字以板桥体印制),跌跌撞撞地奔跑,让潍坊的春天永远充满稚嫩的欢腾。有道是,课后学童家不归,一人拽线几人追。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如今,博物馆屋脊的陶龙与广场的钢鸢,是古代与现代的文明对话,依然遥相守望。潍坊人似乎已懂得,真正的飞翔从不在挣脱引线,而在那根连接大地与天空的棉线里——它串起墨子“兼爱”的哲思、匠人“四艺”的执着、孩童仰望时眼底的星辰。
这根线已经穿越2000多年,牵挂多少个春天的靓丽风景,传承着世界跨越时空的飞翔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