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浩:黄土高原上的文化盛宴——观2025陕北榆林全国秧歌展演有感 | |||
煤炭资讯网 | 2025/2/28 12:25:20文教卫生 | ||
在2025年的新春佳节,陕北榆林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城,以一场规模空前的全国秧歌展演,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非遗与创新交织成一幅绚丽的文化画卷。作为现场亲历者,这场展演不仅让我感受到黄土高原的炽热情怀,更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与时代韧性。
非遗传承:从“红火”到“文化”的升华
陕北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是陕北人“闹红火”的象征,而此次展演却将其推向更深层的文化表达。榆阳区秧歌队以“天地人间共迎春”为主题,融合“蛇仙”“财神”“仙童”等神话元素,辅以戏曲、对鼓等传统技艺,既保留了秧歌的欢快韵律,又赋予其叙事性与艺术性。正如总导演张胜宝所言:“如今看秧歌,看的是文化。”展演中,安徽花鼓灯的“东方芭蕾”与陕北秧歌的粗犷豪迈同台竞演,广东英歌舞的“中华战舞”与横山老腰鼓的铿锵节奏交相辉映,非遗不再是静态的符号,而是流动的情感与智慧。
国际视野:秧歌“扭”动世界脉搏
此次展演的包容性令人瞩目。来自保加利亚的“扎德拉维特斯”民间舞蹈团、泰国碧差汶皇家大学艺术团、韩国华城舞蹈团等国际团队,与国内39支队伍同台献艺。俄罗斯舞蹈团“AMANAT”身着民族服饰,舞步轻盈中带着异域风情;广西壮族的舞草龙与云南阿尺木刮舞则以原生态的韵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彩风貌。这种“南腔北调”的融合,不仅让榆林成为世界文化的交汇点,更让传统秧歌在对比与碰撞中焕发新姿。
创新表达: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创新是此次展演的另一大亮点。榆阳区秧歌队在传统唢呐、大鼓基础上,新增五十余人的小唢呐方阵,以宏大的声浪重构非遗音乐的层次感。而榆林高新区青少年腰鼓队则以青春之姿演绎传统腰鼓,孩子们的动作既有老艺人的力道,又融入了现代舞的灵动,展现出非遗传承的“后浪”力量。更令人称道的是,展演通过“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等模式,将秧歌与榆林文旅品牌深度绑定。春节期间,榆林接待游客255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41.97%,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印证了非遗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
全民共享:年味里的幸福图景
展演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情感的共鸣。75岁的榆林市民刘忠厚每天准时“打卡”,他说:“全国的秧歌队都来了,这个年过得太红火了!”街头巷尾,市民们举着手机记录精彩瞬间,笑声与锣鼓声交织;夜晚的老街,陕北民歌、道情与小曲接力上演,构成“白天看秧歌、夜晚赏非遗”的春节套餐。这种全民参与的狂欢,让文化从舞台走入生活,从仪式变为日常。
文化自信的黄土回响
站在榆林古城的城墙下,望着漫天飞舞的红绸与激情跃动的秧歌队,我深切感受到:非遗的传承不仅是保护过去,更是激活未来。陕北秧歌以其独有的“扭”与“闹”,扭出了文化的包容性,闹响了时代的奋进曲。正如榆林市副市长杨扬所言:“我们要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这场展演,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宣言——在黄土高原上,传统与创新共舞,中国与世界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