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李 勇:春联——岁月深处的墨香传承

煤炭资讯网 2025/2/24 14:03:53散文

  在华夏大地的文化宝库中,春联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传承,串联起无数个阖家团圆的新春佳节,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抹鲜艳且不可或缺的色彩。

  春联的起源,可追溯至古老的桃符。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相信世间有鬼神存在。为了驱邪避灾,祈求平安,他们将桃木板置于门旁,传说桃木具有辟邪的神力。在桃木板上,人们会刻上神荼、郁垒二位神灵的名字,这便是最初的桃符。每至新年,万象更新,人们怀着虔诚之心更换桃符,期望新的一年能够远离灾祸,福运满门。那时的桃符,虽质朴简单,却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最本真的向往,宛如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岁月的土壤中悄然种下。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桃符在岁月的洗礼下,逐渐发生了演变。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题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句子。这寥寥十字,如同一声清脆的春雷,划破了传统桃符的沉寂,开启了春联发展的新篇章。从这一刻起,桃符不再仅仅是刻有神灵名字的辟邪之物,它开始融入了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智慧,有了文字的艺术表达。这副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不仅描绘了新年的喜庆氛围,更蕴含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祝福。自此,春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宋代文化繁荣,诗词之风盛行,这为春联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文人雅士们纷纷加入到春联创作的行列中来,他们将诗词的韵律、意境与春联相结合,使得春联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在新春之际张贴春联,已然成为一种风尚。春联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不再局限于祈福辟邪,开始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对丰收的期盼、对家族兴旺的祝愿、对国家昌盛的歌颂等。此时的春联,宛如一位风姿绰约的佳人,身着华丽的服饰,在民间的舞台上翩翩起舞,赢得了众人的喜爱与追捧。

  到了明代,春联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贴春联,他不仅自己喜爱春联,还亲自为大臣们书写春联。在皇帝的倡导下,贴春联的习俗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春联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一时期,春联的形式和内容更加规范和成熟,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样式。春联的纸张选用鲜艳的红色,寓意着吉祥喜庆;文字书写工整秀丽,对仗严谨,读起来朗朗上口。春联成为了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鞭炮、灯笼等元素共同构成了浓郁的节日氛围,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温暖。

  在现代社会,尽管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春联依然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每至春节前夕,大街小巷摆满了卖春联的摊位,一幅幅写满祝福的春联在风中轻轻飘动,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新年的美好愿景。许多家庭仍然保留着自己写春联的传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磨墨、裁纸、书写,其乐融融。在这个过程中,长辈们会将写春联的技巧和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传授给晚辈,让这份古老的技艺得以代代相传。春联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连接亲情、传承家风的重要纽带。

  春联,这一源于远古桃符的文化瑰宝,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雨洗礼,不断演变发展。它从最初简单的辟邪之物,逐渐演变成集文学、书法、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每一个新春佳节,春联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带来了喜庆与欢乐,成为了中华民族记忆中一抹永不褪色的温暖色彩。


作者:陕西黑龙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选煤厂 李勇 编 辑:一鸣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