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保:分 菜 | |||
煤炭资讯网 | 2025/2/22 23:01:49散文 | ||
为给王婆庆寿,再一次回到了久违的故土,回到家后才知道,王婆的生日竟是如此的热闹,里里外外满是客人以外,其左邻右舍坐着的都是她家客人。客人多,帮忙的自然也要得多,村里人平常很难得有机会对王婆婆的好心有所表示,趁着王婆婆的生日,大家都来给王婆家帮忙,王婆婆的生日,会有这样一种景象,是有原因的,王婆,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人,看到谁家的孩子都当成是自己的一样,说话总是我崽、我乖(表示是自己的亲骨肉),不管是谁家的孩子,只要是到了她家的门口,她总要拿点红薯条,或是家里制作的一些待客的东西。下雨了,谁家衣裤或其它东西晒在外头,她会赶紧帮别人收起来,别人家晒的谷子,有鸡、有鸟吃的时候,她会去驱赶,正因为她的好心,刻留在人们的心中。因此,她的生日,热闹场面,成了一时的热门话题。
吃饭时间到了,桌椅板凳都已摆好,桌上,还没上菜,先是摆了大小两大圈碗,好多外地人看了有些不解,小碗的作用大家都知道,那是喝酒吃饭用的,可大碗何意就不解了,一切准备就绪,放鞭炮上菜,除了男人的席上大家能随意吃菜以外,其他的席上并不急于动筷子,而是由一长者,对送上来的菜进行分发,之前与小碗一起摆好的大碗,便是用来装菜的,这时,对于那些不懂这习俗的人才明白其用意。这就是湖南耒阳的一种习俗‘分莱’。凡是分菜的,只能是夹自己碗里的菜。吃完后,宴散人走,女人们端着自分得的菜,或举过头顶,或捧于胸前,或置于草篮中,或提于手中,可用千姿百态来形容,但它给我的印象是
极其乏味的,从我记事起,就见过或经历过无数这样的场景,小的时候还不在意,越是大了,对此越是感到厌烦,特别是当这种习俗成了外地人消遣的笑料的时候,就越是觉得丢人。直到有一天,一老人还是在桌上,边吃边闲聊时,给我们讲叙了这样一个故事,才让我觉得,这种习俗不仅不丢脸,而且应该好好的传承,因为她是一种美德。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财主八十多岁得一孙,高兴之余,宴请全村,金不受礼。席间,大家都吃得非常有味,一妇女却时不时夹一点放碗里,而自己并不吃,大家询问何因?妇女滴泪叙说,婆婆病重在床,已多日不能食物,想来此菜味佳,也让婆婆吃点,大家无不称赞妇女孝德,于是尽好菜选择送其碗。另一席,一妇女一声长长叹
息,“哎,可怜小儿,一年到头,那吃得如此好菜?可今天有此时机,却没此福分,偏去了外婆家”。大家对妇女之叹一片同情,都劝妇女夹些菜回家,等儿回再吃。这时,财主家下人见后,想讨好主人,对财主说:这样分了得?有多少家当让她们分的?财主本就高兴,对分菜一事并无异议,说:让她们分了也好,省得还要停出家当来装,再说了,她们那个不是一份仁爱之心?何不成全了她们?随之,财主干脆招告大家,有谁需要,可将剩菜倒了回去,有人见财主如此开明,建议,那我们就分了吧,此言一出,正合众意,于是,就有了分菜,并且一直流传了下来,也变成了耒阳的一种习俗。
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生活的不断发展,家庭条件也好了,很多人与我那时的想法一样,总觉得分菜丢人,虽说分菜的都是些老人、妇女和小孩,但有时男人们也笑话他们,于是,分菜也就成了历史。当它消失的时候,我却越加的怀念那种场景,越来越期盼那种曾有的美德或者说是一种精神品质能够永远的传承下去。特别是现在连国家主席都昌导节约。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家里做酒,虽不再分菜,但在酒店、宾馆却又出现了另一种分菜的形式,那就是打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