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三“得”漂亮仗——中煤大屯公司姚桥煤矿采煤一队8715工作面皮带翻面侧记 | |||
煤炭资讯网 | 2025/2/21 9:41:13通讯特写 | ||
“采煤一队在8715工作面皮带翻面工作,做到了安全、高效,打了一个漂亮仗!”中煤大屯公司姚桥煤矿矿长张朋在2月11日安全生产早调会上表扬了采煤一队。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既要确保安全又不能影响正常出煤。”2月11日下午,该矿采煤一队队长韩勇在刚刚升井后接受了笔者采访。
该队针对8715工作面皮带因长期高负荷运转导致的皮带表面“麻坑点”问题,一场关乎安全、效率和成本的皮带翻面攻坚战悄然打响。从方案研讨到技术攻关,从井下论证到精准实施,这个区队以创新和协作,交出了一份“高标准”答卷。
消除隐患勇于挑战
8715工作面皮带机自2023年12月投产以来,已连续使用了14个月,累计运输原煤160万吨,堪称矿井“动脉”。然而,这条“动脉”近期亮起红灯:
带面损伤严重:2月3日早班冲洗检查显示,70%的带面布满“麻坑点”,煤屑藏匿其中,导致清扫器失效,日均清理量激增。
运行风险加剧:底皮带下方煤屑堆积,皮带平整度下降,随时可能引发跑偏、撕裂甚至停机事故。
经济账倒逼决策:剩余皮带长度仅650米,若按常规更换新带,需投入20万元材料费,且停产2个早班。但工作面仅剩3个月回采周期,更换新带性价比极低。
“必须翻面!但怎么翻?”这道难题摆在了韩勇和干部职工面前。
“诸葛亮会”拿出最优解
2月3日下午,队长韩勇、党支部书记马龙水、机电队长薄伟、技术员李子科以及骨干人员聚集在区队会议,一场“诸葛亮会”激烈展开,三个方案被摆上桌面。
方案一:人力翻面。传统但低效:全员上阵,徒手翻转650米皮带,动作需“整齐划一”,稍有差池即可能跌落、滑倒。风险不可控:1.2米宽皮带厚度、硬度远超以往经验,体力消耗大,安全风险陡增,预计耗时2个早班。方案二:手拉葫芦辅助。治标不治本:虽能减轻人力,但链条包裹易致皮带褶皱,反复松紧链条拖慢进度,导向托辊悬空摆动更添隐患。方案三:机械翻面。创新破局:利用皮带自身动力翻转,通过精准导向控制跑偏。优势显著:省时:仅需1个班次完成;省力:机械化操作降低安全风险;经济:零材料成本,仅需少量改造。经大家综合评估,机械翻面方案高票通过。
技术攻关创新定乾坤
2月4日早班,韩勇带领区队技术骨干到达8715工作面现场,井下现场论证会直击核心难题——如何实现翻转皮带的稳定导向。
“大家讨论的焦点主要是三个施工方法。”该队机电队长薄伟介绍。首先讨论的是单体打点柱法,滑动摩擦易损伤皮带,受力不均致跑偏。再者考虑到手拉葫芦吊挂法,托辊轴头短、悬空摆动,安全风险大。第三十固定托辊架法,需自主设计,技术门槛高,但一劳永逸。大家确定最终方案设计加工“导向托辊架”。说干就干,李子科和工友开始紧张的设计和加工。结构设计就以10#槽钢为支撑骨架,厚度10mm钢板作固定基座,夹板式安装确保稳定性。导向原理是在皮带翻转段安装3组可调托辊,通过角度缓变实现“软着陆”,避免硬摩擦。
“创新亮点是托辊间距优化至1.5米,兼顾导向精度与施工效率。这就像给皮带装上‘导航仪’,想跑偏都难!”李子科形象比喻。
机械化翻面的“教科书操作”
2月7日早班,皮带翻面的战斗打响了。韩勇、薄伟、李子科带领人员提前下井,直插工作面施工现场。按照施工计划和安全措施“紧锣密鼓”行动起来。切断电源,松张紧装置,锁定夹板防下滑;拆除机尾前方5节皮带架,腾出作业空间。最关键的就是精准定位接头,翻转对接后恢复穿条;安装自制托辊导向架,托辊倾角调至15°,形成“渐进式”导向带。安装完毕,低速启动皮带,全程监控跑偏量,动态调整托辊角度。皮带运行一周后二次翻转接头,彻底完成翻面;从启动皮带到完成翻面仅仅用了28分钟;现场验证皮带带面平整度检测误差≤3mm,清扫器效率提升90%。
“从进入现场做准备,到翻面结束用了8小时,比传统方案压缩50%工时!”韩勇总结这次翻面的效益,认为做到了一举三得,在安全效益上,全程“零磕碰、零事故”,机械化作业规避人力风险。在经济效益上,节省新皮带采购费20多万元,减少停产损失12小时。在管理效益上,自制导向架可复用,为同类问题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以前翻个几十米的皮带累得直不起腰,现在按个按钮几百米就搞定!”李子科感慨。
韩勇表示,这次创新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安全至上是前提,导向托辊架设计将风险关口前移,实现本质安全;技术突围是支撑,从“人海战术”到“机械智控”,本质是思维升级;团队精诚协作是战斗力,从技术员到操作工,全员参与激发创新活力。
该矿采煤一队用一场漂亮的皮带翻面战证明,高标准不是口号,而是直面问题的勇气、技术创新的智慧、精益求精的执着。这条650米翻面复用的皮带,不仅承载着160万吨煤的辉煌过往,更托举起姚桥人“向新而生”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