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莎莎:三秦雅韵,年味悠长 | |||
煤炭资讯网 | 2025/1/29 14:00:38散文 |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当旧岁的钟声在三秦大地悠悠回荡,新春的祥瑞便在烟火人间徐徐铺展。陕西,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于春节之际,绽放出独特而璀璨的文化华光,那浓浓的年味,恰似陈酿的美酒,香醇四溢,醉人心扉。
秦腔,那吼出黄土地精气神的古老剧种,在年节的舞台上粉墨登场。演员们身着蟒袍玉带,脸谱勾勒分明,唱念做打间,尽是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悲欢。一声高腔,穿云裂石,如黄河奔腾,汹涌澎湃;一段念白,字正腔圆,似华山巍峨,雄浑大气。台下观者,或白发苍苍的老者,或稚气未脱的孩童,皆沉浸其中,颔首称赞,那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是岁月沉淀下的心灵共鸣。华阴老腔,亦在年的氛围中闪耀光芒。质朴的艺人们,怀抱月琴、板胡,手拉二胡,敲响板凳,以天地为舞台,用生命唱秦音。其声豪迈粗犷,“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的气魄尽显无遗。那激昂的旋律,仿佛是从古老的城墙砖石间挤出,从岁月的褶皱中溢出,直击灵魂深处,让人不禁为这黄土地孕育出的艺术瑰宝而热血沸腾。
剪纸,这指尖上的非遗艺术,在年节里装点着千家万户的窗棂。农妇们手起纸落,纸屑纷扬间,一幅幅精美的剪纸跃然而出。龙凤呈祥、连年有余、五谷丰登,那灵动的线条,镂空的图案,满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大红的纸张,喜庆的图案,映着窗外的白雪,透出浓浓的年味儿,将传统民俗的温情与细腻,融入生活的每一处角落。
美食,更是陕西年不可或缺的滋味。羊肉泡馍,馍块筋道,羊肉鲜嫩,汤汁醇厚,热气腾腾中,驱散了冬日的严寒,慰藉着游子的思乡情肠。一口下去,馍香、肉香、汤香在舌尖交织,那是家的味道,是童年的记忆,是岁月里最温暖的守候。臊子面,面条细长,臊子鲜香,红油浮面,酸香扑鼻。“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不喝汤,光吃面,回味长”,每一口爽滑劲道,都裹挟着三秦大地的豪爽与热忱,在唇齿间演绎着年的热烈与欢腾。油泼辣子一道菜,香而不辣,辣而不燥。红亮的辣子在热油的激发下,香气四溢,瞬间点燃味蕾。无论是夹馍、拌面,还是佐餐,那一抹鲜艳的红,是陕西人热情奔放性格的写照,也是年节里不可或缺的火辣风情。而饺子,更是年味儿的点睛之笔。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母亲熟练地擀着饺子皮,那面饼在她手中飞速旋转,不一会儿便摞起一叠薄厚均匀的饺子皮。父亲则负责调馅,鲜嫩的韭菜与肥瘦相间的猪肉混合,加入各种调料,搅拌间香气扑鼻。孩子们也不甘示弱,拿起饺子皮学着包饺子,虽然包出的饺子形状各异,有的甚至露了馅,但大家都乐在其中。饺子下锅,沸水翻腾,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在锅中上下起伏,好似欢快游动的鱼儿。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一家人吃着饺子,幸福满溢。这小小的饺子,包进了团圆,吃出了浓浓的年意。
春节的陕西,传统民俗与特色美食交织,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街头巷尾,张灯结彩,欢声笑语;乡间村落,社火秧歌,热闹非凡。在这阖家团圆的时刻,我们寻味中国年,品味的是文化的传承、民俗的魅力、亲情的温暖。这浓浓的年味,如诗如画,镌刻在三秦儿女的心间,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岁月的长河中深深扎稳,枝繁叶茂,熠熠生辉,岁岁年年,盛情永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