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安:奉献者之歌 | |||
煤炭资讯网 | 2024/5/13 11:35:28散文 | ||
宋磊,曾用名宋凤安,1940年生,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宋磊生于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饱受旧社会苦难,九岁丧母,他发奋学习,考入山东机械学院,刚踏进高等学府又失去父爱,他直面人生苦难,是党的关怀,同胞和好友的帮助,给了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完成学业踏上工作岗位之后,他用一颗感恩之心,全身心投入国防建设和黄金地质勘探事业,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潜心科研,勤奋不倦,三十年来先后完成了十余项科研课题,取得了两项国家个人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为我国黄金勘探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集体接见。在时光的长河中,他宛如夜空中的一颗璀璨星辰,熠熠生辉,他用骄人的业绩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奋斗者之歌。
一
1940年宋磊生于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中村,在家中六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小。父母靠种地维生,辛苦一年打下的粮食,还是吃不饱肚子。碰到灾荒年,到了春天就青黄不接,全家只有靠吃树皮和野菜充饥。穿的都是家织粗布,冬天穿不暖,就是穿件贴身破旧棉衣。宋磊因为兄弟姐妹多,穿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剩下的旧衣服改制的。
1945年日本投降后,宋磊的家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贫苦的农民翻身做了主人。
1947年,为保卫胜利果实,村里动员进步青年参军和支前,大哥宋凤勤积极响应号召,不久便和刘广业一起报名参加支前活动,跟随解放军加入淮海战役,抬担架、救伤员。
大哥离开家乡去前线支前,母亲万般不舍,含着眼泪送到村边,回来时受到风寒,感冒发烧患上了肺炎,因无钱医治,于1949年11月病逝,享年50岁。那时家境贫寒,砍掉了一棵梧桐树,做了一口简陋的棺材给母亲下了葬。
1949年9月,宋磊始读于中村完全?学。那时,学习用具非常简陋,一块石板几支石笔,家庭作业都是在石板上完成。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下,宋磊的学习成绩还算不错,算术语文考试经常得满分,这让全家都很高兴。
母亲去世后,?亲与哥哥姐姐商量家里的生计问题,决定让大哥二哥闯关东挣点钱,大嫂三哥留在家里种地,操持这个家,让宋磊继续上学,希望将来有点出息。
1950年,大哥去东北投靠他岳父母所在的鸡西,并在一家糖果厂上班,公私合营后,又转到鸡西五金公司工作。1952年,二哥独自去东北,在一家电器安装公司当电工。
1955年宋磊高小毕业后,考取了黄县二中。1956年春节,大哥回家将大嫂及两个孩子带走了。之后二姐也到哈尔滨汽轮机厂工作了。那年大姐已结婚。家里只剩下年迈的父亲和三哥。
1958年7月,宋磊初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县一中。1960年,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宋磊父亲为了吃饱肚子,到了太原投奔二哥。可是二哥当时患有腰脊髓炎,瘫痪在医院里。父亲只好又去鸡西,因长期挨饿全身浮肿,于1961年病逝,终年72岁。
1960年高考,宋磊考入山东机械学院。1961年,国家把宋磊所在的学校改成济南工学院,宋磊作为家庭出身好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被选送到二机部所属的江西抚州地质专科学校继续深造
10月,宋磊乘车来到江西抚州,被编到二系2612班物探专业班,学习用物探方法找铀矿的专业知识。
在校学习期间,宋磊一直享受国家的甲等助学金,每月补助九元钱,可以吃饱饭。加上有时三哥二姐寄点零花钱,基本上可以维持正常生活。在校的四年时间,宋磊没有家可回,每当假期来到,看到同学高兴地回家,心里很不是滋味,想念逝去的父母,想念自己的兄弟姐妹。好在宋磊有个学长老乡叫张大奇,家里生活条件较好,两人很谈得来,他给了宋磊精神上的很大安慰,时常请宋磊到饭馆吃饭,而且在1965年工作后,还关心着宋磊,寄些钱过来,这让宋磊很是感动。在宋磊最困难的时候,是党的关怀,同胞的关照和校友的厚爱,给了他生活的信心和前进动力,让他养成了不怕艰难困苦的顽强性格和逆境中成长的优良品格。
正当宋磊准备毕业论文答辩时,全国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这时学校按照中央要求,宋磊所在的66届大学生延期毕业,参加校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二
运动期间,这时宋磊不慎腿部受伤,便去了哈尔滨的侄子宋兆福家疗伤。他10月份回到学校,被分配到沈阳二机部东北406队。11月初办完毕业手续,前去单位报到时路过天津时,回到龙口与未婚妻孙培璟结婚。
12月9日,宋磊前往沈阳东北406队报到,?事科通知他到兴城辽三队工作。1968年8月离开实验室,被安排到野外小队担任找矿员。1971年11月,原东此406基层队辽宁队正式改编为基建工程兵201师三团,宋磊正式回到实验室,从事他的专业技术工作。
1972年宋磊在实验室化学组从事水质分析,水中铀和化探微量铀的分析。三年中宋磊经常深入河北赤城、辽宁建昌县岑头和建平县黑水等工区连队现场测试,研究出水中铀的快速分析箱,在野外现场分析,缩短了分析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然后通过举办培训班,向所属部队各连队推广。这是把原来野外钻孔取水样在室内测定的Eh值(因环境变化易氧化,测值不准)研究出一套装置,在野外现场钻孔井下直接测定。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宋磊撰写了“钻孔中Eh值的直接测定”的论文,发表在1973年第三期201师科技简报刊物上,得到二机部三局熊工程师的赞赏。
1975年,宋磊被单位派到新建大院筹建实验楼,负责图纸设计、施工和现场质量鉴定。到1976年上半年基本完工,他们便搬到新盖的实验楼工作。这时面对着成千上万件化探样品,工作量大,效率低,成本高,分析质量差等特点。宋磊为了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创新,他查阅大量资料,尝试技术革新。他先后进行了标准珠球封闭、珠球人工烧制改成机器压制,高成本的铂金丝改成镍丝代替、液化石油气代替酒精灯烧制等四项技术革新,最后研制成功荧光珠球自动烧制台装置进?微量铀的分析。该装置使分析速度由20件/人日,提高到200件/人日,工效提高十倍,分析质量显著提高,解决了化探微量铀大批量分析的技术难点,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并得到应用推广。他撰写的论文“利用荧光珠球自动烧制台进行微量铀的分析”发表在1980年第三期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放射性地质》杂志上,另一篇论文“荧光珠球自动烧制台的原理结构及操作方法”发表在1981年第一期《地质与实践》专刊上。
宋磊因业绩突出,从1978年开始连续三年被单位评为《技术革新能手》,同时也获得单位嘉奖。1981年出席了201师第二届科技代表大会,他的科研成果荣获科技代表大会《科技成果奖》,会上为宋磊发放了奖金。同年7月1日,他被组织正式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
1981年,宋磊从辽宁兴城,被组织安排到廊坊基建工程兵黄金部队。这是由冶金部野外地质队?员和基建工程兵部分军?组建成的一支部队。研究所刚刚成立,仪器、设备和技术?员还都在北京。宋磊是第一位来廊坊研究所的技术人员,此时研究所的家属楼正在建设,科研楼也在打基础,让宋磊负责科研楼实验室整体设计,一年后建成。家属楼完工验收后,宋磊分到一套72平方米的团职房,家属从兴城来到军?服务社任会计。
1983年在黄金部队指挥部在廊坊召开了地质会议上,指挥部李忠副主任提出要求,要突破微量金的分析,灵敏度要达到ppb级,用化探方法找矿的隐伏矿体。各支队实验室一直以来只能测定常量金xxppm级,随着找矿深?、地表矿不多了,要找深部,必须用化探一类其他方法来攻克。
1984年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研究所,宋磊自告奋勇,承担了这个攻关项目。此时宋磊刚来研究所不久,犹如夹在石缝里的小草,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他要迅速适应环境的改变,分析项目的改变,需要不断学习、研究新问题。这时有的人说:“从二机部调来的,搞金外行”,人们看不起,不服气,甚至有些嫉妒,到处设置障碍,出难题,制造麻烦,百般刁难,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挑战,宋磊有些失落,仿佛失去了方向。晚上他无法入睡,不由自主地漫步在夜晚的小路上,他抬头仰望夜空,寻找着那颗最闪亮的星,那颗在夜空中光彩夺目的星星,你为什么不能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成为自己的指引?那颗星就是自己的梦想,代表着力量,他给宋磊带来了勇气和希望。这让宋磊面对挑战,勇敢前行,在主持正义的领导和大多数同事的支持下,他一边筹建化验室,一边购买仪器设备和药品试剂,并进行安装调试,力争快速进入方法研究和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夜以继日的科研攻关,终于试验成功了“泡塑吸附—180-50型无火焰原子吸收测定微量金”,提交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进行了投产试验。宋磊还参加了由廊坊物探所研发的七个微量金标样,其结果基本接近推荐值,灵敏度达0.3ppb,精度高,是指挥部化探找矿唯一解决灵敏度低的技术难关的研究所,并列为研究所的正式操作规程,先后在多个支队进行全面推广,使得找矿效率大幅提升,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1985年该成果荣获指挥部试验成果奖,并受到指挥部嘉奖,宋磊也被晋升为9级工程师。他撰写的论文“泡塑吸附—180-50型无?焰原子吸收测定微量金”,被编入《黄金指挥部第一次化验工作会议论文汇编》和冶金有色金属情报网《金试样加工和微量金分析文集》。
1986年,宋磊被抽调到研究所科技办公室工作,具体负责黄金指挥部的化验技术管理工作,在全指挥部推?微量金分析的同时,针对常规化探土壤测量法,操作程序繁琐找矿周期?及“粒金效应”引起次生晕运移现象等问题,探索发明了“泡塑埋?法直接找金”。该成果经在多个支队已知和未知矿段实验,取得明显的找矿效果。
1987年9月,宋磊被研究所第一批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88年10月,在北戴河全国黄金找矿工作会议上,宋磊发明的“泡塑埋入法找金”新方法,引起了与会专家高度关注和好评。会上谢学锦院士指出,该方法的诞生,是对化探找金工作重大的技术改革和突破。会议结束时,全国黄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还表扬了黄金部队把精心研究的技术成果,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大会,建议黄金部队回去立即组织专家鉴定。会议邀请宋磊第二天作了专题报告。大会表扬了黄金部队把精心研究的成果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大会分享,建议黄金部队组织专家鉴定并向全国推广。此消息传到指挥部,引起部队首长的高度重视,立即召集指挥部下属各支队总工、化探与化验室技术?员在二总队召开现场会,会上指挥部蒋副主任指出:“这次北戴河会议给黄金部队争了光,宋磊同志创造发明的新方法轰动了全国,我们不要辜负黄金领导?组的期望,立即组织专家鉴定。”当时黄金总队罗总队长立即表态说:“蒋副主任,请把这项工作交给二总队完成吧。”同年11月由指挥部第一次组织地质部有色冶金专家评审,一致认为该法理论基础可靠,方法特点明显,操作技术简便,找矿效果好等,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其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平。随即《冶金报》《中国地质报》相继报道该成果。
1989年10月在黄金部队成立十周年庆祝会上,宋磊荣获《黄金部队十年找矿工作二等奖》(最高奖),黄金部队领导向他颁发了奖金,并记三等功一次。他撰写的论文在黄金部队首届地质学术讨论会上获得“优秀论文奖。”12月19日下午,宋磊被批准参加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并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集体接见。
1991年1月,宋磊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他的科研项目在全国黄金工作会议上又喜获《科技成果奖》。
1992年,根据“泡塑埋?法找金”鉴定会评委提出的问题,又立项在烟台十支队实验室研究出“快速偏提取法”新方法,并研制出野外携带使用的全套专用设备——快速偏提取器及野外快速分析箱,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该法既然保留了泡塑埋?法找金的特点,又克服了它存在的不足,经在山东已知矿区,已知剖面验证,异常突出明显,获得明显的找矿效果。本法操作技术简单,设备携带方便,可直接在野外现场住地出结果,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效率高,周期短,找矿效果好等特点。年末,经指挥部鉴定,一致认为该法解决和攻破了因“粒金效应”引起的次生晕位移和厚覆盖区找矿难及野外现场分析的技术难关。它的问世,开阔了新思路,将对化探工作起到重大突破和改革推进作用,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推广后,将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是一份优秀报告。
1994年3月7日,美国《化学文摘》报道了宋磊的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地质找矿快速偏提取技术,申报了专利。”6月22日宋磊入编《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9月份在北京第16届国际地球化学勘查学术研讨会及第五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上,宋磊撰写的论文“一种找矿新方法——快速偏提取找金”汇编在会议论文集。《中国地质矿产报》《冶金报》《中国黄金报》相继报道了该项技术成果。国务院批准宋磊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
殊津贴,他也被晋升为专业技术6级。
1996年9月,宋磊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北京国贸中心举办的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在会上作了主题“一种找矿新技术一一快速偏提取法找金及应用效果”的发言,被汇编于《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并被辑入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库》杂志。
2000年下半年,宋磊在退休前撰写了“野外快速偏提取技术找金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总结性论文,发表在2001年第三期的《黄金地质科技》杂志上。
四
宋老今年已经八十四岁高龄了,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他热爱的国防建设和黄金勘探事业上,在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他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突破了一道道科研难题,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赞誉,在谈到自己取得的崇高荣誉时,宋老谦逊地说:“我是一名孤儿,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我的一生是坎坷的,是党的多年教育和关怀,让我完成大学学业。如果说我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首先离不开研究所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热情帮助,我只是做了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感恩兄弟姐妹及其他友好人士的帮助。”这正是一个老科技工作者的肺腑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