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存:冬至大如年 | |||
煤炭资讯网 | 2024/12/21 10:07:00散文 | ||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在我的记忆深处,冬至,从来都是一个隆重而温暖的节日,仿若岁月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承载着“冬至大如年”的深厚意蕴。 小时候,每到冬至前夕,家中便忙碌起来。祖父总会郑重地拿出那本已经翻得有些破旧的老黄历,戴上老花镜,仔细地查看冬至的具体时辰。而祖母则在一旁,指挥着母亲和姑姑们准备各种祭祀用品。我和弟弟们好奇地围着她们转,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精致糕点和水果,馋得直咽口水。祖母笑着轻轻拍我们的头,说:“小馋猫,这些可都是先用来祭祖先的,等仪式结束了,才轮得到你们。” 冬至那天,天还未亮,祖父便早早地起身,带着父亲和叔叔们在院子里摆好供桌,燃起香烛。那袅袅升起的香烟,在寒冷的晨风中缓缓飘散,仿佛带着我们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飘向遥远的天际。我和弟弟们被母亲从温暖的被窝里拽出来,睡眼惺忪地站在一旁,看着大人们庄重地进行祭祀仪式。祖父神情肃穆,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子孙兴旺。那时的我,虽然不太理解其中的深意,但那庄严的氛围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让我对这个节日充满了敬畏。 祭祀完毕后,家中便开始热闹地准备冬至的美食。包饺子无疑是冬至的重头戏。一家人围坐在宽敞的厨房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母亲和姑姑们负责擀饺子皮,她们手法娴熟,擀面杖在她们手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张张薄厚均匀的饺子皮便整齐地排列在案板上。我和弟弟们也不甘示弱,吵着要帮忙包饺子。父亲和叔叔们笑着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将馅料放在饺子皮中间,如何捏出漂亮的褶皱。我努力地模仿着他们的动作,可手中的饺子却总是奇形怪状,不是馅露了出来,就是样子歪歪扭扭,像个小怪物。大家看着我手中的“杰作”,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厨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一盘盘饱满的饺子很快就包好了。祖母将饺子下锅煮熟,那沸腾的热水中,饺子们上下翻滚,好似一群欢快的鱼儿在水中嬉戏。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饺子被端上了桌,香气扑鼻而来,瞬间弥漫了整个屋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饺子,分享着彼此的快乐。祖父会给我们讲述冬至的由来和那些古老的传说,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冬至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身上,暖烘烘的。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都会聚在一起,在村子的小巷子里玩耍。我们会比赛谁的口袋里揣着的糖果多,那是大人们在冬至这天给孩子们的甜蜜祝福。有时,我们还会玩捉迷藏的游戏,村子里的各个角落都成了我们的藏身之处。欢笑声、呼喊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整个村庄,为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浓浓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开了家乡,到远方的城市求学、工作。冬至这个节日,也渐渐被忙碌的生活所冲淡。然而,每当冬至来临,那份深藏在心底的思念和对往昔冬至的美好回忆便会涌上心头。在城市的喧嚣中,我会在冬至这天,特意去寻找一家有家乡味道的饺子馆,点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当那熟悉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心中的乡愁便如潮水般涌来,让我想起远方的亲人和那温暖的故乡。 去年冬至,我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村子里依然保留着冬至的传统习俗,只是祖父已经不在了。看着父亲和叔叔们像当年祖父那样,庄重地进行祭祀仪式,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酸楚。岁月流转,曾经的孩童已经长大成人,而长辈们却渐渐老去,但冬至所蕴含的那份亲情、那份对家的眷恋却从未改变。 冬至的夜晚,繁星点点,我和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的篝火旁。母亲煮了一大锅汤圆,那圆润洁白的汤圆在甜汤中翻滚,象征着团圆和美满。我们一边吃着汤圆,一边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经历。弟弟们已经长成了高大帅气的小伙子,他们讲述着自己在工作中的趣事和对未来的憧憬。父母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满是对我们的慈爱和欣慰。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冬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它将分散在各地的家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论相隔多远,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家的温暖始终在心中。 “冬至大如年”,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俗语,更是对冬至这个节日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家庭团圆、亲情和睦的美好向往。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冬至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回归家庭,珍惜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