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程鹏:市委书记还粮 一一 我所亲历的初心故事 | |||
煤炭资讯网 | 2024/12/19 12:17:18小说、故事、杂文 | ||
上世纪90年代初, 我任原横河乡党委秘书,曾亲历了一段晋城市委书记不忘初心,给老百姓还粮的故事。尽管事情已过去了30年,但现在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值此建党百年之际,把它记录下来、传流下去,我感到非常必要。这既有利于更好地赓续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有利于播撒革命种子、传承红色基因,更有利于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去完成党的神圣历史使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那是1992年的初春的一天,横河乡党委接到上级通知: 县委书记张仁仓、县长郭保岗要陪同晋城市委书记王云龙到该乡横河村外郎庄给群众还粮。这个消息立即在大山深处炸开了锅,顿时泛起层层涟漪。要知道,当时的横河作为六个山区乡之一,十分偏僻,山大沟深、道路崎岖,不要说市委书记来,就是县领导来的都极少。按照通知要求,乡党委书记王家闹(后任县直工委书记,已退休。)吩咐我立即叫司机高初胜开上吉普车到乡界一一索泉岭村东岭口去迎接领导们...... 横河乡是阳城历史上有名的古镇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地处晋豫两省交界,被云蒙、鳌背、析城、尖山环抱。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盘亭列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属阳城西南部重要的军事要塞,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横河又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中共晋豫特委曾在这里成立,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曾在这一带战斗,彭德怀、邓小平、朱瑞、唐天际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曾在这里活动,挥洒热血、度过了极不平凡的岁月。1938年初,阳城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横河乡索泉岭村成立。“十二月事变”发生后,索泉岭党支部为保存党的有生力量,先后建立了茶馆、煎饼铺为名义的几个秘密联络点,以送煤炭、做生意等为掩护,为我党我军传递情报,护送地下党的干部,立下了汗马功劳。所有这些,均见证了军民团结、同仇敌忾,夺取抗战胜利的光荣历史,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下面我要叙述的还粮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在东岭口,等待了大约半个小时,市、县领导才抵达索泉岭,我们的吉普车在前头带路,领着他们来到了乡政府,县长郭保岗把客人逐一介绍给我们,县委书记张仁仓简要说明了市委王云龙书记的来意,市委办公厅的同志就这次还粮做了具体安排。然后,市、县、乡的领导和同志们一行13人驱车来到横河村外郎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廷瑞热情地把我们领进了村民张启贵家,由于来的人多,张家房子窄小,容纳不下,村干部于是搬来几张条桌放在院外一块较平坦的场地上,在这里,张启贵深情地给我们讲述了战争年代阳城县长李敏之向百姓借粮的情景。 ![]()
难忘的1938年春,为抵御日寇进攻,八路军游击支队自河南新乡转战横河,旷日持久的反扫荡战斗已到了弹尽粮绝、难以为继的地步。战士们只能吃糠咽菜、聊以度日,粮食成了当时的一大难题。“八路军是人民的守护神,咱们不能眼睁睁看着战士们饿着肚子去打仗呀。”张启贵的父亲张江(抗战时期任横河村副村长)叹息着说道。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带头先将家中仅存的一点口粮送给部队,又动员全村百姓捐粮500斤,由于连年干旱,加之战乱频仍,在青黄不接的季节,这500斤粮食真的来之不易,它是何等的珍贵呀!确实解了部队的燃眉之急。面对此情此景,县长李敏之心有不安地对张江说: “给大伙添麻烦了,乡亲们捐给我们的是救命粮,绝不能白白收下,等以后胜利了,我们一定要如数还给老百姓,共产党说话是算数的。”一边说着一边写下借据: “今借到外郎庄张江同志粮五石,阳城县政府县长李敏之、经济科长刘晓晴。民国二十七年四月十一日。”然后递给了张江。张江推辞再三,最后只得含泪将它收下。1959年,张江患重病卧床不起,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将儿子张启贵叫到床前,郑重地把借条交给他,语重心长地吩咐他好生保存,千万不能忘记那段峥嵘岁月。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张小小的借条一直被张启贵小心翼翼地珍藏着,直到后来阳城县政府为纪念抗战胜利征集历史文物时,张启贵才十分不舍地把这张字迹斑驳、纸张泛黄的借条捐了出来。它作为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见证,永久收藏在了阳城县博物馆内。
1992年,临近春节,时任晋城市委书记的王云龙同志听到这件事后,感慨万分地说: “ 多好的群众啊,共产党说话是算数的,当时作出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党和政府欠下的粮款一定要偿还,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我们都认这个帐,老百姓在极端困难时期从口中省下粮食支援部队,难能可贵,现在条件好了,不要说过去54年,就是过去100年、200年,也必须如数还给群众。”1月18日上午,王云龙带领有关人员来到外郎庄,把500元粮款和一块写着“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牌匾亲自交到了张启贵手中,张启贵激动万分地说: “王书记,现在咱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我们不愁吃,不缺穿,这钱我们真的不能收呀!”当即就把粮款又转手捐给了当时的乡办中学,为改善山区办学条件注入一滴水。这在当时的濩泽大地一时传为佳话。如今,横河中学的校训″感恩"二字依旧悬挂在教学楼前的上方,十分醒目,成为党心、民心的最好象征。 ![]() 当年,我们的老百姓顶着战争和饥饿的压力给子弟兵筹粮,跨越半个世纪后,党的市委书记为了兑现承诺,亲自来给群众还粮,成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真实见证。战火纷飞的年代虽然已经远去,但这段动人故事却在横河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口口相传至今,永远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去努力工作、不懈奋斗,去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说,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让我们牢记领袖的谆谆嘱托,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过去,不忘历史,以便明天更好地前行,让红色故事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相得益彰,不断绽放出更加灿烂夺目的时代光芒。 作者简介:郭程鹏,阳城县河北镇红坦腰村人。1983年10月参加工作,198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横河镇统计员、党委秘书;驾岭乡党委宣传委员、副乡长;白桑乡副乡长、一级主任科员等职。荣获山西省优秀乡镇广播节目编辑二等奖,曾被评为阳城县“十大杰出青年”、阳城县“最美阅读推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