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唐爱军:一份珍贵的师生情——写给我的师兄王金星

煤炭资讯网 2024/12/17 20:14:35散文
在上世纪的1985年,我们家因为“农转非”,就随着父亲迁家来到了煤矿这片热土上,我在煤矿读书,几年后刚走出校门的我,怀着理想来到煤矿从事一线采煤工作,开始了我的新的生活与工作。在参加工作的同时,我有幸结识了金星老师,并且和他“零距离”的交往,在三十多年的时光里,是他帮扶和引导我走上新闻文学的道路,从此,我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缘。这种师生情一直陪伴我一路成长与成才,像航标一样引领我驶向事业成功的彼岸……
日前,在拜读王金星老师作家王金星长篇小说《月亮花开》新书分享会后,心中更有一份感动,在佩服他这些年来对新闻文学事业的一份热爱与执着敬业精神的同时,我总是以感恩的心情,油然而生的启开师生情感的记忆匣子……
这些年来,我从事过矿井一线采煤,共青团及企业宣传工作,不管是在矿井800米深处或企业的生产车间,还是机关部室,我都是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心血与智慧,在这块土地上勤劳耕作。
这些年,我心中最难以忘记的是王金星老师扶我走上写作之路的恩泽。从小自己就在编织一个多彩的梦.要想成为一个作家与记者,多年来我一直朝着这个梦想努力笔耕,后来,我终于在湘煤这片热土上圆了“记者梦”。我与王金星老师的投缘追溯到30年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第一次接触到《白沙工人报》的时刻,刚工作时,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当我,看到第一份报纸的时候,捧着报纸,细细品读这精神粮食,慢慢对矿山的矿工精神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报纸就成了我们了解企业的一个窗口,一个平台,我喜欢看《白沙工人报》,在上面经常读到王金星老师的新闻文学作品, 那时,心中好羡慕冠名“本报记者”的雅称,缘于此,我寻找机会找到金星老师慎重地“拜师学艺”,自那次以特殊方式结识了王金星老师后, 他脸庞清秀,皮肤较白,衣饰特别整洁,戴一幅眼镜,他有一头自然的青发,目光炯炯有神,一副典型的知识分子儒雅的形象,一下子就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感觉他亲和力强,给我一种温暖的亲切感。我受益于老师的教诲。当时,他在煤矿宣传科工作,“投缘”认识他之后,我们“零距离接触”,工作之余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谦虚地向他学习,是他引领我走上了写作之路,在他的鼓励影响下,我从广播稿开始写起,到后来使自己的铅字作品不断地在全国各大传媒体报刊上发表。有的,上了《人民日报》《半月谈》《经济参考报》等中央级“大雅之堂”的报刊杂志,让我成了企业小有名气的“记者”。在热爱写作的同时,踏上一条写作之路。从此乐此不疲、一发不可收。在成为驻厂矿企业报的记者后,我才知道原来企业内部报刊上的很多新闻稿、文学稿都是我们身边好熟悉的人和事,都是经过驻厂矿企业记者及通讯员采写的手笔杰作,对此,我对矿工“记者”的美称多了一份敬仰,肩上多了一份责任,尤其是对企业报的那份责任感。
刚参加工作时,我喜欢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时,我就开始向我们的企业报投稿,但是在投稿之前都是老师帮我修改的,在无数次的投稿与退稿间,我的一篇处女作《我多想有故事发生》终于在《白沙工人报》报上发表了,看着自己的铅字梦想,终于在企业内部报刊上开出绚丽的花朵时,心中一种感激和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这之后,我更加勤奋写作,每周都在期待着新出版的《白沙工人报》发到我们的办公室。迫不及待想看最新的企业动态信息和优美文章。报纸让我感到无尽的温馨和充实、愉悦而惬意,让我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天地,一份属于自己的墨香。
在自己的刻苦耕作及老师的影响激励下,几多汗水几多努力,这些年来,自己的上稿数量与质量都有质的跃升,工作岗位也有了变化,让我在企业办公室做了专职的新闻工作人员,一路笔耕一路收获着,尽享这份清雅的精神食粮。金星老师在《白沙工人报》任编辑时,在版面上不断创新改版,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与精力,使报刊更贴近企业、贴近读者。他在工作忙碌中还经常向我约稿。2003年他在《白沙工人报》开辟了“骨干作者推介”栏目,我在报刊上“作客”,这对写作的我更激起了热情与动力,不管他是在原《白沙工人报》还是现在的《湘煤集团报》编辑,都是他在鼓励和支持我不断笔耕写作。恩师情义重如山,金星老师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他的师德为人、爱业敬业精神以及博学多艺的才干,这都是自己生活工作的航标,更坚定了自己扎根煤矿的信心和意志。他诲人不倦,不仅授己学问,还教诲我处世做人,使我受益终生。
这些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回想起来都是弥足珍贵的,对我影响最大、受益最深。王金星老师他讲起了写稿子的写作格式以及写作的技巧、规范化用语,要我多看多写多学习。使自己从中获受益匪浅。这些年来,在他的激励与自己的努力,有不少作品发表,到现在有20000多篇稿件作品在70多家报刊发表,字数达到300多万字。不少作品获了奖,个人也36次被评为“(十佳)最佳通讯员”、“优秀作者”、“优秀记者”、“先进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如果说自己在写作上有些小收获,这与王金星等各级编辑老师的扶持与关爱是分不开的啊!他指引我与文字结情缘,让我在迷茫中立志,使我迈入了展现才华与特长的工作岗位,并由此确立了人生的目标,他是益友亦兄长,督促我勤奋努力,不断学习争取进步,踏实走好人生每一步。他为我加油充电。每一次发表作品,都是对我精神与物质上的鼓舞,促使我不敢懈怠,努力做得最好。30多年的煤矿情愫,不仅时时萌动在从煤矿这片神奇的沃土走出的,也时时萌动要继续在煤矿这片土地上生活和工作下去的煤矿子弟的心中。我想这种煤矿情结,也就是煤矿企业文化特有的精神力量之所在,这时常让我激奋勇努力笔耕。
在我人生低迷身处劣境时,他总是鼓舞我事业前行,让我心存感激,内心深然温暖地感受到一份亲切的“师生情”! 恩师恩情重如山,王金星老师一直都在鼓励我不断笔耕写作。他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他的师德为人、爱岗敬业精神和博学多艺的才干成了我生活工作的航标,更坚定了自己扎根煤矿的信心和意志。他诲人不倦,不仅授己学问,还教己做人,使自己受益终生。这些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回想而来都是弥足珍贵的,对我影响最大、受益最深。在我们的师生交往中,深有感触金星兄在跋涉事业上有股坚忍不拔的锐气,从他的身上看到了那朝气蓬勃、光彩亮堂的一面,找到了人格的力量和快乐的心情。这些年来,我很敬佩王金星老师对新闻事业执著追求的心,他从一个普通采煤工到新闻记者,再到报刊资深记者、作家。一路豪情满怀写出了新闻事业的丰碑。他至今已出版《原色》、《风雨人生路》等4部书作,他在事业上执着与勤奋一直是我学习的“标杆”。我们经常在一起倾心交谈,交往中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师生好朋友。
  我不是文人墨客,我只是喜好笔耕的过客,在我的人生阅历上,自己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坎坷挫折,可我能摆正位置调整心态,以“低调做人 、用心做事”的信条,坚定信念奋力跋涉着人生的路程。我人生的阅历不是很丰厚,经历风雨之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是索取,而是跋涉,它是一种超越与展现,诚然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一颗积极向上甘于寂寞追求事业成功的志向之心,我想如果一个人具备这种精神,就会格外乐观,格外坚强,生活就会更有价值。而这点我从金星兄身上找到了,在他感染力的影响下,这些年来我始终都没放弃笔耕事业,并乐此不疲,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作品见诸报端,静心享受着那份笔耕奋战的欣慰和事业收获的快乐。
  这些年,如果说自己在写作上取得了一些小成绩,这都与师长金星老师的扶持分不开的,他指引我与文字结情缘,在迷茫中立志,使我步入展现才华与特长的工作岗位,并由此确立了人生的目标,他是益友亦兄长,督促我勤奋努力,不断学习争取进步踏实走好人生每一步,为我人生奋斗历程加油鼓劲。每一次发表作品,都是对我精神与物质上的鼓舞,促使我不敢懈怠,努力把新闻事业做得最好。在自己的人生旅程里,我会永远牢记着“师长”金星兄的教诲和他说过的话,不断地勤奋努力,开拓充满希望的事业前程!


本网记者:湘煤集团 唐爱军 编 辑:肖平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