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 宣:“工匠”人生(配图) | |||
煤炭资讯网 | 2024/11/8 12:06:35小说、故事、杂文 |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题记
吕洪旭这人,脑勤手勤,人品又好,凡事独具匠心,一丝不苟、身体力行。本文沿着这位普通矿山工作者走过的足迹,去求索其平凡人生中的崇高与伟大!
![]()
(一)
吕洪旭家境贫寒,山村出生,海边长大。因为国家大兴水利建设——修建王屋水库项目,1959年6月全家人从黄县(今龙口市)馒头石大吕家移民到濒临渤海的洼后田家村。他先入洼后田家小学读书4年。当时这所学校坐落在村西的大庙宇里(大约有30多间庙舍,1911年建校),学校南墙外面的两棵百年古槐高大苍劲;校门两侧水泥雕字的楹联清晰可见:
学无止境,能勤能勉求进步
校有常训,且视且听渐入门
后来又进洼里完小念了两年。读书其间,他如饥似渴,勤奋好学,品学皆优。1966年夏末,展现在年仅14岁小洪旭面前的家境是:九口之家,五个在读学生,父亲在外工作,母亲是全家唯一劳动力,他是五兄弟中的老大。此时,始值“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全国,一夜的功夫,学校成了运动的最前沿,学生变成革命小将,还冒出不少造反司令、副司令、理论家、辩论家、“笔杆子”,学校全都停了课;转年秋后又复课闹革命,学校教学的秩序和学生读书的心都一时难以稳定下来。小学毕业时,他参加过中考,但由于“文革”、全国停止招生而未进初中校门。
洪旭亲历目睹这些情形后,毅然决定:放弃“造反”和复学。决心全心身地投入到生产队的劳动热潮之中,以自己“实打实”的劳动,来改变家庭的经济贫困面貌。
涉世未深的小洪旭,跟生产队里整劳力一样干最累最脏的活,他年年挣的工分都在四五千以上,几乎是全队挣分最多的一个。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学会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各种农活技能,熟悉了农家人应当掌握的农时季节对犁地、播种、施肥、收割等农活的要求,并深知毛主席倡导的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重要性,明确了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果树等农作物之间和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关系。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还利用农闲的早晚时间和因天气原因而无法干活时,拜邻居高伯(1964年从城市到后田村,当时为十里八村的棋王)为师学象棋,从“马走日字、象走田字”学起,学布局造势,讲攻守运筹,比智力斗勇,几年下来,棋艺大有造诣,也渐渐领略到“人生如棋”的道理。如此同时,他还向刘汝梅大叔学着开机器(柴油机、汽油机),向田万坤大哥学习开发电机和各种电器(收音机、扩音器)的操作使用,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向书本学习机械和电器运行原理。特别是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具有大山和馒头石性格的他,不断地接受了像父亲那样的老共产党员、老革命干部关于共产党人崇高目标的教导;不断地接受了像母亲那样女当家人关于“人善人欺天不欺”和“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以及“敢为天下先”等朴实家训的熏陶;同时通过自学《明贤集》、《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典籍,感悟到了为人处世做事的法则。
这些教导、灌输和熏陶,给发奋向上的吕洪旭指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增添了勇往直前的底气和力量。他的上进心更强了,求知欲更高了,干事业的劲头更足了。
![]()
(二)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抓革命、促生产”号召的鼓舞下,全国上下开始掀起了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高潮。1969年秋,国家投入巨资在邻村(乡城四农村)建设的洼里煤矿破土动工,工程浩大。1970年秋后,黄县革命委员会主任王成夫(军宣队代表,黄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他当年提出“学大寨,赶昔阳,快马加鞭过长江”口号,黄县农业全国先进,《大众日报》报道题目是《黄县学大寨,一步跨“长江”》),也在距离洼里煤矿西北方向四里多远的沙丘上,亲手插上了战斗的红旗,右脚一跺,划线奠基,从此拉开了建设黄县草泊煤矿的序幕。黄县机井队的干部职工和设备全部进入建设工地,朝气蓬勃的吕洪旭则是第一批(1971年春天)入矿的青年矿工。
这一年,是吕洪旭人生道路上极为重要的转折。黄县草泊煤矿的建设,为他开辟了干事创业、实践个人理想的新天地!
入矿后,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号召,使吕洪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极大地振奋起大干社会主义的斗志,决心一门心思、脚踏实地、坚守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能力献给四化建设的宏伟事业。
在向四化进军的征途中,吕洪旭几年如一日,以矿为家,一心想着工作,处处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1977年5月1日,矿领导批准他回家结婚,并给了他三天婚假。当时正值矿上全力以赴搞采掘会战。他心想:工友们都在热火朝天搞会战,少一个人就少一份力量,自己怎么能安安稳稳在家住三天呢?于是,婚后的第二天,便说服了爱人和母亲,回矿投入了会战。1978年秋,他爱人生孩子难产,母亲从家里打来了电话。当时正是傍晚下班的时候,他放下电话,骑着车子赶回家,当晚(矿上李慎言书记亲自派面包车)将爱人送到黄县人民医院。第二天一早,洪旭他安排好亲人来照料产后的妻子,自己又按时赶回了煤矿,照常坚守在岗位上。
吕洪旭是个机修工,干起活来从来不分班内班外、份内份外,随叫随到,经常上连班、干超点,轻伤不下火线。矿山机修工人最苦的工作是:冬天搞井上巡回维修。吕洪旭就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1978年的严冬,一个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深夜,井上运输工人把他从睡梦中唤醒,说井上发生了故障。洪旭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穿上衣服,拿起工具,迅速赶到故障现场。原来是矿车轮塞进了放罐笼里卡住了,严重地影响生产,工人们心急如焚。他二话没讲,拿起铁棍就撬,铁棍撬弯了,矿车轮还是撬不动。大家根据情况分析,认为要想排除故障,必须得割断矿车轴。他当机立断,说干就干,准备用气焊来进行切割,可是氧气用完了,这样他只好用电焊割。由于电焊机能量小,矿车轴又太粗,割起来格外费劲,不一会儿,他的手就冻得像猫咬一样疼,浑身直打哆嗦,工友们再三劝他烤烤火再干,但他想到自己的责任和排除故障的重要,只简单地搓搓手、跺跺脚,便接着干了起来。就这样,他冒风雪、抗严寒,连续战斗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取出了矿车,修复了罐笼,排除了故障。本来按照矿上规定,第二天洪旭应当歇班休息,但是他吃了早饭又和往常一样坚持上班。
还有一次,采煤二队在一个采煤面搞设备回撤。井下机修人员少,他闻讯后便主动下井助战。在拆卸过程中,由于溜头链轮和轴销子扭了,回撤受到严重阻碍。唯一的办法,只有用人工把溜头的轴割断,于是,他一马当先,硬是凭着一股顽强的毅力,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下弓着腰连续配合了三个班的工友并肩作战,从头一天下午两点干到第二天下午两点,直到溜头回撤结束,他才上井休息。
1979年春天,洪旭的大拇脚趾不慎因公受伤,脚趾盖被打掉,皮被打裂,鲜血淋漓,医生给他包扎完后,要给他开病假条,却被他拒绝了。后来伤口又化了脓,但他还是没有休病假,继续一瘸一拐地坚持上班。
入矿八年来,他没歇一天病假。从1976年9月到1979年8月这三年,他共计多干了5600多个工时,折合700个整班,相当于多干了两个整年的活。他在工作中不但有一股老黄牛的实干精神,而且还有一股钻劲,积极学习技术,带头参加班组的技术革新活动。这其间,首先他自学了《机械基础知识》、《机械手册》和《机械设计》;同时,利用半年多班空时间还参加了洼里煤矿举办的矿山(井上井下)机械知识培训班;另外,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勤学苦练,练就了集车工、焊工、磨工、钳工等一身的多种技能,并全面掌握了井上井下机械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吕洪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与工友一起成功地自制了一台扒斗装岩机,提高工效近五倍,为国家节约资金三千多元;还带头把矿上翻斗车的三角带传动全部改造成链条传动,既保障了正常生产,又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开支。在翻斗车传动改造中,吕洪旭亲自设计绘图,亲自加工部件(切轮齿、淬火、研磨),亲自整件组装和安装调试,最后与工友们形成了传动改造工艺流程、集体流水作业。
自1976年以来,他连年被评为矿里的先进标兵;1979年5月份,时年27岁的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份团中央又授予他“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
为此,1979年9月份黄县团委宣传干部刘式达、高润光二同志深入矿区专门采写了他的事迹。1979年11月至1980年6月黄县广播站、《烟台日报》、《大众日报》分别以《吕洪旭:一门心思干四化,三年干了五年的活》为题和新闻照片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
![]()
(三)
按常规,凡是获得全国性荣誉称号的人,一般都会得到党组织的重用——脱产提拔。然而,吕洪旭立足本职,与世无争,做人低调,没把名利荣辱放在心上,而且从未停下新长征的脚步。
吕洪旭人好,艺高,人称“拼命三郎”。在工矿企业,熟悉他的领导都想把他调到自己单位让其独当一面。对此,洪旭他总是一句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哪里需要那安家!
人世间的一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吕洪旭在1984年以后的岁月里,又经历了三次意想不到的工作单位变动,——虽然都没有脱离矿山机电生产第一线,但却使这位农家出身、技艺精湛的青年机修工的人生更加与众不同了。
第一次工作变动,使他有了用武之地。
1984年,国家投资一两个亿,要在黄县诸由观镇与蓬莱县北沟镇的交界处建设程家煤矿。程家煤矿属国营大型企业,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水平堪称一流,各类技术人才都面向全国矿山企业选拔招收。在这难得的机遇里,这个年仅32岁、从县办煤矿企业走出来的普通矿山机修工吕洪旭,被选调任命为程家煤矿机电队队长。——父母、妻子既满意又喜悦,心想这是实至名归、金榜题了名;村里人都刮目相看,从心里敬佩老吕家的人;矿上的人们也被深深地震撼了,越发为其自豪和骄傲。
机电队的职责,就是按照省设计院的规划设计要求,负责全矿区地上井下机电设备的选配、安装、调试、维修。没有规划设计到的,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实地情况进行自行设计和制作。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两个主、副斜井(井的规格:斜坡长600余米,垂直深度160余米,井筒直径3.5米。主斜井用于运煤,副斜井用于上下载料和载人)工程要求,来安装井上绞车(主斜井井上车高6米,副斜井井上车高2米)设备及配套设施,安装铺放井筒运输轨道,安装井下中央水泵房设备(3台水泵,3台电机,进出两道防火门等)及其配套设施,安装地上200余米长传送煤皮带设备和其他机电设备,安装井下巷道里的运煤轨道和电极车(类似有轨电车,起火车头的牵引作用),布设型号复杂多种多样的输电线路(有380伏高压以上的,有220伏低压的,有110伏照明的)以及使用不同规格的防爆开关(防火、防水、防漏电等)设施等等。整个工程任务异常繁重,必须紧跟掘井进度,顺序渐进搞好施工;而且要求质量第一,绝对安全,万无一失。
当时,机电队是建矿的主力军,下设机修班、电工班、机修车间、充电班、配电班五个单位。全队120多人,其中机工40多人,电工30多人,大多是来自各地各大企业的技术骨干,其余则是新招收的青年工人。
年轻共产党员、肩负建矿重大使命的机电队长吕洪旭深知,自己的眼下角色已不同以往。先前自己最多是个技术骨干,牵头负责技术攻关项目,独当一面。而今,则是全面负责全矿地上井下机电设备总体上的选配、安装、调试和维修,这个大工程非同小可。不光是如何保证高质量施工和合理安排施工的问题,还有个如何带队伍抓教育和培训的问题。
他给自己立下了座右铭:“真正的成功不是急功近利的模仿和跟随,而是要有独立清晰的目标,要带出一支有灵魂、有士气的队伍。然后以“匠人”精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这一座右铭,坚定了他当好机电队长、爱矿建矿的信心和决心。
建矿头三年,洪旭主要做了三件事:一件事是抓队伍,即天天全员上早课。在宣导讲明整个建矿机电设备施工主要任务的基础上,把总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按照每天施工进展要求,分派当天工作量,讲具体设备原理,讲安装施工流程,讲施工进度和质量标准要求,讲施工安全措施。洪旭队长再作简明扼要地强调,有时也留下个别班组和人进行“单独教练”,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工友们觉得每天干有方向,学有目标,工作很高尚。另一件事是天天抓施工指导和监管,一心扑在施工第一线,严把质量关和安全关。再一件事就是天天坚持班长晚汇报,踏踏实实,从不含糊,使道道工序有条不紊,项项工程保质保量。平时,他还待工友情同手足。有的工友得了病、受了伤,他都急着请矿医、送医院,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就这样,他把队伍(机电队)带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
建矿伊始,机电设备的安装是头等大事。一道工序接着一道工序,一道工程接着一道工程,完成一项验收一项。每次验收,都是由省市煤炭部门领导和专家们组织的验收小组来现场进行。验收过后,都不敢相信这是30刚出头的机电队长率领全队120多名工友的佳作。当得知实情后,验收小组成员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赞不绝口:“不错不错!机电队长这么年轻呀?不易啊!”矿党委书记、矿长等领导对这支有灵魂有血性特别能战斗的机电施工队伍始终充满着自信和自豪!
在一项项艰巨的安装施工任务面前,这位年轻的机电队长以他独具的“工匠”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队工友的苦干精神和旺盛斗志,激励着工友们奋发向上的士气和动力。大家目标一致,积极上进,劲往一块使,汗往一块流。不到四年时间,这支队伍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全面胜利地完成了全矿机电设备施工任务,而且按时保质、顺利圆满。程家煤矿如期投入了生产!
洪旭他四年如一日,很少休班,一般都是白天工作、晚上读书或研究工程图纸。在矿上机电设备安装总工程刚刚大功告成的同时,双喜至门。他又获得了山东工业学校机械专业毕业证书和助理工程师技术职称。
第二次工作变动,使他展示了高超技能。
1989年2月,在程家煤矿卓有成效地工作快六年的吕洪旭,被调任地处黄县白沙姚家村的烟台市府直管的桑园煤矿机电科长。
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
桑园煤矿是1975年始建的。1994年7月,由于年久磨损等原因,井筒壁罐笼的道轨已磨透无法正常运行,到了必须大修更换的地步。矿里的机电科、技术科对此大修更换工程都无把握。——全矿停产,将严重影响全年生产任务的完成,也牵动着全体矿工的心,矿长更是心急如焚。
烟台煤炭局李局长专程来到煤矿现场,亲自举能点将:“快设法把原程家煤矿机电队吕队长找来!”(当时李局长还不知道吕洪旭就在本矿任职,因病调任审计科长)
……几天过后,受命于危机之时的吕洪旭,根据矿机电科、技术科提供的报告和井筒现状图纸,拟订出了《井筒壁罐笼道轨大修更换工程方案》,并经矿里和市局论证通过。矿里成立了以姜矿长和吕洪旭为总负责人的指挥部,组织机电科、技术科的全体员工齐上阵,分三班日夜奋战14天,顺利完成了200多米深的输煤井筒道轨大修更换工程的抢修任务。在全省煤炭系统创出了最新记录(其他矿都在四十天左右)。
第三次工作变动,使他登了榜、显了名。
时隔十几年后的2006年,年满52岁的吕洪旭以桑园煤矿内退工人的身份应聘到柳海煤矿做了一名机修工。当时全矿各类技术人才众多,行家高手云集。他进矿不久,一台大型设备上的法向增高模数齿轮坏了,既无备件又买不到,要加工又无人能画出该齿轮图纸。——束手无策。这时,吕洪旭毛遂自荐,主动请缨。……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亲手画出该齿轮的标准图纸,以此加工出了成品件,使矿上的生产又恢复了正常……因为他技术高,矿上聘任他做了四五年车间主任;全矿人也都由此投以赞许的目光和微笑。此后,吕洪旭的名声在龙口煤炭系统的内外大为传颂。
这不,退休后这些年,招远市多家金矿常慕名前来请他,搞设计,画图纸;选设备,指挥安装,甚至做设备检查维修……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
![]()
(四)
有个外国名人说过:“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吕洪旭就是这样一个人。
洪旭的人品可算是一流的。他不擅于高谈阔论,但有思想,对亲身经历的事有独到见解,而且都出于公心和匠心。可以说,他这辈子都献给了矿山。黄县共有八个煤矿,他干过五个矿;而且对招远六七个金矿的设备了如指掌。在谈到这两地矿山的整体开采时,他就有自己的看法:煤炭和黄金这地下资源都是国家的,国家不该管理不严,不讲科学乱开采。黄县煤田,能设计安排洼里、桑园、北皂三个矿就比较科学合理了,万万不该又建草泊、洼东、柳海和梁家这四个矿,更不该建设程家矿。这5个矿一建设,一个是浪费了开采等投入资金;二一个是抢占了洼里、桑园、北皂三个矿的开采资源,使之开采年限缩短,也降低了其开采设施的利用率;各地都这么搞,全国就产生了产能过剩、产品过剩问题。三一个是开采不规范,按设计要求,各矿应在井下开采面先开辟巷道,巷道开辟到本矿开采区域最边沿后,再退着来开采,多快好省,开采率达到90%以上才对。实际上各矿都没有或没完全按设计要求进行开采,致使地下资源和开采设施浪费严重。至于程家和柳海两矿,完全是盲目投资、盲目建设的产物。他认为,龙口的煤田开采是这样,招远的黄金开采也是如此。对此他颇感惋惜。很显然,他的见解是有道理的,也是值得深思的。
他待人诚实,不耍“心眼”、不摆“架子”。对自己一直从严要求,洁身自好,啥事都想得开、不往心里去。而对工友们,他则真心真意,“实打实”,时时处处表现出无私和正能量。特别是在培养年轻工友(徒弟)方面,一点不含糊,为培养人品肯下大功夫,此外再用一定精力来教练技能。他经常这样说:一个真正的人才,要在大风大浪、艰难逆境中磨练成长。只有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才会知道正义的价值;只有遭受过背叛的人,才会知道忠诚的可贵;只有经受并体会到孤独的人,才会将友情视作无比重要;只有时常交点噩运的人,才会对自己的成功万分珍惜……他在时不时地宣讲自己亲历所得“经验之说”的同时,还善于运用辩证法来认识、分析、解决自己和工友们的实际问题。
洪旭不吸烟,不喝酒,惟爱好下棋和藏石。下棋是从青少年时养成的爱好。年轻时曾参加过煤炭系统象棋大赛,名列前茅。退休了,除有工矿企业邀他前去帮忙外,平日大多时间则是以棋会友,下棋下到顾不上吃饭,甚至天昏地暗是常事。且特别有棋德。棋局一摆,不管棋下到何等关头,从不埋怨他人,总是“娱乐”二字不离口。也有棋缘,谁都愿意跟他下棋,今天棋友A楼下喊,明天棋友B电话邀约。——挺忙!藏石是他退休后新添的爱好。所藏的各种石头,都能分门别类,说上产地、特色、出处,子午卯酉。
吕洪旭是有家族情怀的人。对亲人始终充满着期待,特别关注吕氏宗亲及其家庭与吕氏家族之间的联谊。2018年10月20日成立龙口吕氏宗亲联谊会,2019年3月30日为馒头石吕氏一世祖(吕得名)迁墓立碑,他都牢记“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建会宗旨,争先恐后,踊跃捐款,积极参与联谊活动。同时为本会建言献策:要传承交流吕氏文化,关键在培养优秀的吕氏传人,这样才能代代相传。2019年10月27日,寒衣节的前一天,他全家亲人回到洼后田家的集体墓园,为自己的父母立碑、扫墓。这天早上,他身着深色的服装,虔诚、肃穆、一丝不苟地清扫墓地和碑座,擦洗墓碑。他在心里是万分感谢父母的。他认为,虽然祖上及父母没有带给他富有,却带给他从青少年时期起就不懈努力的激情和动力,以至于使他很早就悟到了人生大道:
为肩负家族使命而生!
为做“一流匠人”而活!
洪旭是新时代的亲历者、建设者。在他“工匠”人生的旅途中,可谓无愧人子,无愧人夫,无愧人父,无愧吕门后人,更无愧共产党员和“新长征突击手”这光荣称号!
凡是熟知吕家根底的人都认为:他的头脑、思想、智慧、精神、言谈、举止、毅力、忠厚、心地、能力、踏实、向业,都无不显现着他父亲和母亲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