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爱军:白首方悔读书少 | |||
煤炭资讯网 | 2024/11/1 13:29:38散文 | ||
早些年近来,我与一位来自国企业从事写作的师友闲聊。这位师友是国企知名记者,作品很多,影响颇大。即便现在,也依然行走不息,笔耕不辍。回忆往昔岁月,他颇为感慨地说道:“想起年轻时很多时间用在玩耍上面,真是不值得。这时间用来读书多好!如今年纪大了,反而常常感到以前读书太少,现在读书的时间根本不够用。”
对此,我深有同感。自从过了45岁,我就觉得,心态悄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喧嚣热闹彻底失去兴趣,对不着边际的幻想常常一笑了之,对所谓的“前途”也越来越无所谓,反而对读书写作之事越来越较真。尤其是现在年龄过了50岁,更是觉得时不我待,想做的事,再不抓紧时间做,以后就更加可能做不成了。
近年来,我在国企从事新闻工作期间,全国各地报纸杂志传媒体上发稿量明显比以前增加。当然,这在专业写手眼里,我这此小成绩也许不值一提,但须知我只是个业余写作者,而且工作上各种事情应接不暇,白天基本忙忙碌碌,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或写作。
一动笔就知道读书很不够。写作是对学习的一种检验,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仅是遣词造句那么简单。尤其是写大型材料,词汇需求量太大,对知识面的要求太广。这时就深切地感到,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太多了,虽然有想法,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述诸笔端时,总是词不达意,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于是特别羡慕那些才华横溢的人。看人家下笔洋洋洒洒,故事浑然天成,一切如有神助,真是不服不行。其中固然有几分天赋的作用,但更多的,还是下了苦功夫读书,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书到用时方恨少,自己动笔时更恨当年读书太少。然而,时光不能倒流,年轻时不知读书的重大作用,待得明白时,往往已不再年轻。这就是人生的尴尬。为什么要多听听“过来人”说说体会,谈谈得失?价值就在这里,可以让年轻人少走弯路,提高人生的效率。
即使不写作,在处理其他问题时,读书的多与少,也会体现较大的区别。读书使人睿智。真正有文化的人,做事不会失水准。而读书少的人,做事往往缺乏系统思维、全局意识。因为他没有那么多间接的阅历,很多事情存在认知的盲点,思考起来难免流于表面,执行起来难免失之肤浅。而读书多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阅历的不足,经验自然丰富多了,心思自然也更缜密。
年轻时缺乏读书的紧迫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总觉得来日方长,有的是时间,不急这一两天。于是,很多计划都搁置着,甚至,书早就买回来了,但就是没有去翻看。哪知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时光是以加速度前进的,年纪越大,越觉得时间跑得快。终于,一晃间,昨日已远。这个时候才知道,逝者如斯夫,很多东西已经无法重来了,美好的读书时光只剩下一个尾巴。
最近这些年,我在这方面的体会尤其明显。蓦然回首,才发现当年想看的书,还有多少根本就没看。而年轻时酝酿的写作计划,也是欠账多多,相当一些已经时过境迁,根本不可能实现了。那些没有时效性的设想,也因为精力有限,难以完成,只能“老大徒伤悲”。
读书的乐趣,只有常进书山览胜、常下书海遨游的人才能领略。再美好的风景,如果你无缘一见,也就谈不上任何感觉,更不可能徒生向往之心。只有真正见识了,品味了,才会深谙其中妙处,心心念之,难以忘之。正因为如此,年轻时曾经爱好读书但马力尚未开足的人,年纪大了之后,便会更加感到读书还是要在年轻时打下基础才好。年纪大了,受到身体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读书当然不如年轻时便利。至少,记忆力衰退是不争的事实,视力下降是不可逆的形势,还有颈椎、腰椎等等都不愿意和你配合了,真是无可奈何,嗟叹多多。此时读书,事倍功半。但即便如此,对于心里埋过阅读种子的人来说,也不可能就此放弃,依然要为之作出最大的努力。
唐代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可谓妇孺皆知。诗中说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小学生都背过这首诗,但他们能深切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吗?我看未必。至少,感触不会太深,因为没到那个时候。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别人的教训,旁观者未必会往心里去。只有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有了切肤之痛,才会切实认真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亡羊补牢”。为了避免重复这种感叹,在此再次提醒年轻的朋友们,“白首方悔读书少”,现在开始就要合理安排好阅读时间,让自己年岁渐长时少几分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