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习华:地心营救(报告文学) | |||
煤炭资讯网 | 2024/10/25 13:12:34小说、故事、杂文 | ||
四川芙蓉山属雪山一脉,绵延数百里。
2019年12月14日15时26分,上部小煤矿的大量老空水溃入川煤芙蓉集团杉木树煤矿井下,从而引发透水事故。当班入井347人,安全出井329人,18人失联。
上篇:全力以赴
国家矿山应急救援芙蓉队是一支国家特级质量标准化矿山救护队,救援基地离杉木树煤矿2000米左右,驻矿中队离井口300米左右。芙蓉队接到指令,在第一时间派出首批救援人员入井,探明水患已淹没N26区(矿井北翼第2水平第6个采区)三分之二的巷道和设备,但透水地点未能探明。
第二批救援人员入井,大概在当天21时10分左右,查明透水地点位于N26边界探煤上山的下出口,上部小煤矿溃水将原砌碹的密闭墙冲毁。井下透水地点,距地面有10多公里远。
事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黄玉治,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宋元明立即带领工作组从北京乘飞机赶往四川,午夜时分到达成都双流机场。12月15日4时左右,他们与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副省长王凤朝及部、省相关部门负责人赶赴现场,成立了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一共调度了矿山救援13支队伍250人参加抢险救援。
杉木树煤矿是个老矿井,开采面积大、巷道系统长,大巷小巷支巷密如蛛网,形同迷宫,水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受灾区域供电、通信、通风等系统遭到破坏。排水过程中还可能存在瓦斯涌出,有发生次生灾害的危险……
12月15日,救援人员在N2681施工道开口点时,发现水已淹没巷道顶板。救援人员敲击风水管道,通过里面的回音来判断巷道内是否有被困人员。救援人员分析认为,基本能确定前方N2681距里300米的巷道中有人活着,可能还不止1个人,大家一下就激动起来。但是,由于现场情况危急,水位在不断上涨,救援人员必须马上撤人,他们只能流着泪离开。
因为N26区水位上涨,致水泵开关跳闸而停运,继之,新安装好的设备又被淹没了。为防止N26区域的排水人员后路被截断,指挥部命令处于该区的所有人员必须后撤。后撤之时,许多参与救援的人都流下了眼泪。
根据井下分布图,救援人员初步确定了被困人员的大概位置。受困人员很可能位于N2681风巷最高点+135.1米(海拔标高)的巷道里,而水位最高时已达+139.04米,理论上水位已高过了躲避点的最高位置。
15日8时左右,N2611结束上山的下部低洼处积水已淹没顶板,人员已无法通行。
16日是抢险救援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天,救援人员已经无法再通过敲击管道与被困人员联系了。芙蓉集团紧急调集下属矿井设备设施和抽调88名电钳工人赶赴杉木树煤矿。
到12月16日,“12•14”透水事故遇难人数已升至5人,尚有13人失联。为加快N26采区排水,指挥部及时从四川省排水站将220D(排水能力每小时220立方米)潜水泵调运过来,运至井下N26东翼集中边界上山下部安装好,于17日2时16分开始排水。四川排水站从广安市紧急调来550D(排水能力每小时550立方米)潜水泵,该泵长8米多,自重12吨,一段30米的管道就重120多公斤,一共需敷设400多米管道,全靠救援人员肩扛手提。17日凌晨水泵安装好,开始排水,水位以大概每小时8米斜长的速度下降。井下抢险现场的人员看见这台大水泵“发威”了,兴奋地喊:“来火了!来火了!”
其他几种救援方法,因条件不具备只能终止。一是联系贵州六盘水专业蛙人救援机构,携带四个机器人准备到井下被困人员点进行侦察施救,由于井下水淹区情况复杂,被迫放弃。二是从地表对应位置使用大钻机,在钻孔形成后放救生仓,设备由于无法运输到指定地点,也被迫放弃。三是运用千米钻机朝被困人员处打钻孔,解决通风、送水、送食问题,由于井下空间受限,也被迫放弃。剩下的唯一可信赖的就是安装设备,加快打水。
经过3天的赶工,救援队伍修复了事故地点N26邻近区域的安全监控系统和通风系统,初步具备对被困人员的施救条件。
17日8时43分,水位下降至+124.93米。
17日12时40分,6名医护人员随救援队伍下井出发,准备发起最后的营救。
宜宾市矿山急救医院(芙蓉集团医院)派出内二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刘纯平,外科副主任医师马剑锋,麻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钟真良,外科医师、杉木树煤矿分院院长徐真树和急诊科护师刘芮熙、护士陈鸿6名医务人员入井。刘纯平为现场医疗点负责人。徐真树、马剑锋两人为了争取时间,到巷道最前线靠被困人员最近的位置,与那里的抢险人员一起“待命”。若伤员一出来,他俩先进行初检。然后,再送到井下的临时医疗点。
医务人员大多是第一次下井。在幽暗的井下,行进全靠一盏矿灯指路。井下空间狭小,风机的噪音较大。刘芮熙这次是主动请缨到救援一线的,她在井下待了十几小时,因为在哺乳期,中途涨了好几次奶,她外边的孩子才六个月大。
12月17日23时左右,水位降至+123.91米,救援人员通过敲击管道,重新与被困人员取得了联系。从15日那天敲管道有回应后,井下终于再一次有了回应。
18日0时前后,救援人员在井下巷道里处安装了220D潜水泵,加快排水速度。为了不让水泵的进口被污泥堵住,救援人员用箩筐作篦子,由于水泵吸力大,箩筐被吸在水泵入水口处,救援人员怕把电机烧了,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抬着机器摇晃。100多公斤重的机器,他们一摇就是两个小时。18日1时左右,井下N2681巷道积水排出,水位下降,露出巷道顶部的一瞬间,大量瓦斯从里面涌了出来……
由于长时间不断地向里供压风,里面被堵的独头巷道成了高压气仓。在水位消退亮出巷道顶部时,里面的压力大于外边的压力,形成负压,瓦斯从里面涌出来,浓度达到7%,而爆炸浓度是5%至16%,已经非常危险,因此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
指挥部决定先排瓦斯,待瓦斯排放达到安全值后再开泵排水。同时,对正在工作的电气设备用风筒直接吹风,确保局部瓦斯不超限。排放瓦斯影响了1个小时的排水时间。
18日凌晨2时18分,随着水位下降,水里漂流出的PVC塑料管包裹的纸条被救援人员发现,纸条上写有2行7个字“不上水没有上有”,这个纸条的内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纸条的出现,证明还有人活着。看见纸条后,救援人员再次敲打管道,里面被困人员立即给予了回应。救援人员在外面敲击管道13下,里面回应了13下,可以确认13个人全活着!
2时55分,透过巷道水面可以看见里面的灯光了,外边的人无比激动。一会儿见有灯光在移动,有人!救援人员立刻上前营救。问他是谁,他说他叫刘贵华,救援人员抬他出来的时候,他告诉救援人员,里面还有12个人,都活着。刘贵华成了杉木树煤矿“12•14”透水事故发生后被救的第一个人。
待水位降至合适高度时,救援队开始大规模营救。现场指挥员派出两名救援人员游泳进入内部,对其余12名被困人员进行语言安抚、劝导。随后,救援队、医疗队组织人员按照事先确定的救援预案,涉水通过积水区,将12名矿工兄弟护送到井下临时医疗点。当时每救出1个人,井下就一片掌声,一片欢呼声!
当“被困的13个人全部活着”的消息传回指挥部,指挥部中一片欢呼声……
从12月14日开展抢险救援以来,每天有400多人在井下搜救,他们不眠不休拼搏了5天4夜,将受困的矿工从井下救了出来。这是党委、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创造的奇迹!奇迹的创造者包括被营救的人!
18日2时55分,被困的13个人全部获救的消息从指挥部飞向宜宾、北京,飞向全国!
从14日15时26分至18日7时56分,在现场抢险救援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下,2000多人次参与了井下全过程抢险救援,连续奋战88小时,13名被困矿工一次救援,一次成功,全部生还。
2019年12月18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出慰问电,对抢险救援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下篇:活着回家
事情还得从12月14日下午讲起──
那一天,杉木树煤矿掘进十队胡勇、刘贵华、易光明、赵良海、李正富、张科夫、潘汛、王星彬、雷绍兵、黎安才,抽采队吕永华、吴定怀,瓦斯队李登举13人在N2681风巷作业。
中午,大家吃完班中餐,班长赵良海将大家吃剩下的饭菜用塑料口袋全部收集起来,准备下班后带回去喂鸡。
突然,大量的水冲了下来,而他们所在的位置是一条独头巷道,只能迅速往里面撤退。撤退时,水已经涌到他们身边,巷道里已经进了1尺多深的水。他们在前边跑,大水在后边追。待他们跑到巷道高处,大水已把后边低矮的巷道全部淹没了。直到大水不再跟来,他们才停下来,13个人被水堵在巷道里。
面对困境,大家一会儿前去看一下水,一会儿回来,他们坐立不安……如此反复了几回,13个人围坐在一起,慢慢镇静了下来。“不要慌,一定有办法的。”大家相互鼓励。
这期间,副班长、安全员刘贵华做了一次大胆探索。他想知道被水淹没的低矮巷道人究竟能不能潜水出去,他用嘴衔了一节管子游了10多米,管子回不了气,也感觉到水中泥浆杂物较多,不敢再向前,立刻中止行动,认为冒这个险不值得。刘贵华已56岁,马上该退休了,是13个人中年龄最长的,井下经验丰富。
“大家不要说太多的话,要保存好体力,等待外面救援。”掘进十队跟班队长胡勇对大家说,“大家要在靠近水边的地方休息,水边儿的氧气含量高些。”
胡勇一直在想:怎么办?
这13个人来自不同的区队,这一刻,大家成了一个团队,共同面对这场危机。
镇定下来之后的胡勇,开始分配任务,让大家轮流开矿灯,一次只开一盏,保证把照明时间延至最长。轮流休息,轮换观察水位,保存好体力。轮流敲打管道,隔一段时间去敲打一次,而且敲打时不用铁器,用矸石,避免击因打出火花而引起瓦斯爆炸。
事后,专家表示:他们的这些自救方法是非常科学有效的,这与他们平时的学习、培训、教育有关系,受大工业行业特性长期熏陶使然,是长期的习惯养成。
在井下的黑暗中,时间变得很长,大家也不知道过去了多长时间。后来,大家实在饿得不行了,赵良海的那袋剩饭菜成了大家的救命饭,胡勇将剩饭平均分配给大家。
当外面救援人员频频敲击管道时,大家知道外面在积极想法救他们,他们也以敲击管道进行回应。接下来的日子,又冷又饿。他们带的水早已喝光了,渴得没法时,有的喝管子里的余水,有的喝巷道顶棚的裂隙水。
没有吃的,有人提议吃皮带,抽采工有刀子,每人平时拴矿灯的皮带是牛皮的,就割一小条下来,放在嘴里嚼烂后咽下。实在饿急了,李正富吃了点泥巴,刘贵华阻止了他,并告诉大家不要吃水里的泥巴,不要喝涌进来的地下积水,太脏,肠胃可能受不了。
刘贵华对大家说,饿得受不了时,可以喝尿。尿是自己的,别浪费了,自己的尿用矿帽接住,自己喝自己的,尿里有盐,喝了有劲。
所有的坚持,都是为了活下去。
吕永华现年49岁,是典型的“煤二代”。他父亲吕秀清也是矿工,1973年9月9日不幸在杉木树煤矿井下一起运输事故中去世,去世时35岁,当时吕永华才3岁。而这次遇险,他心里一直悬着,怕和父亲一样的结局,但不敢讲出来。
被困的13个人大多是40岁到50岁的老工人。最年轻的是王显彬,36岁。大家都坚信,“肯定会有人来救我们”。
快绝望时,大家互相加油打气。他们说,只要他们在这井下活一天,地面的人就会组织人来救他们。
没有吃的,只有吃空气,但吃空气也受条件限制,在一个独头巷道里待时间久了,有害气体增多,空气污浊,必须要有新鲜风流进来。巷道里有个压风自救站,压风是外面通过风管送进来的,共5个袋子,每个袋子有1个吸嘴,平时可以1个人1个袋子,现在最多能容纳2个人把头钻进袋子去吸氧,5个吸嘴一次最多只能供10个人轮换吸,还有3个人吸不成,胡勇就安排大家轮流吸。每个人的自救器是医药压缩氧,能用三四十分钟,胡勇要求大家,在难受时才可以吸几口,要留到最关键的时候用。
当时又冷又饿,越饿越冷,越冷越饿,13个人就靠在一起,用各自的体温温暖对方,抱团取暖,艰难地挺过去。
巷道里是清静的,没有了往日的嘈杂,无人说话时,只一盏灯静静地亮着。在巷道里,有人已昏昏欲睡,有人沉入梦乡,睡不着的人呆呆看着那束光。
大家除了相互鼓劲,也没有说其他更多的话,他们相互靠着坐在一起。
事后,刘贵华告诉笔者,大家没真正绝望过。他还睡了一觉,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梦见自己从矮地方走出去了。第二个梦,梦见自己快速通过水淹区,被外边两个人快速救走。他觉得这回自己是死不了的。
又隔了不知道多久,他们感觉到水位明显下降。敲击声再次响起,外边敲击12下,里面回击12下。外边停顿了一下,重重地敲了13下,他们又回了13下。外边又响亮地敲了13下,他们也响亮地回13下。声响在巷道里此起彼伏,敲击声像歌声一样,激动人心,鼓舞斗志。
外面,救援人员正千方百计地抢险救援。里面,受困人员也没放弃寻找逃生的路线。由于外面与里面隔着一段被水淹没的低矮巷道,必须通过这一段水淹区,外面的人才能进来,里面的人才能出去。
巷道水位不再下降了。实际情况是,里面的瓦斯涌出去了,外边暂停了水泵排水。刘贵华不了解情况,认为可能是水泵抽不上水了。他想,一定要把这个情况告诉外面的人。
张科夫戴了手表,看时间是1时刚过,但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也不知道是凌晨1时还是下午1时。实际上已经是18日的凌晨了。他们并不清楚地知道这是他们被困的第几天了,模模糊糊感觉到只有两三天时间。这期间,张科夫一度觉得水泵抽水的噪音越来越大,有点吵人了,但同时也明白,救援人员离他们越来越近了。
对于突然安静下来的水泵,他们分析可能是外面的水泵未抽上水,如果时间久了抽不上水,是要烧坏电机的。易光明叫李登举写纸条,瓦斯检查员是随身携带纸笔的。雷绍兵拿个塑料袋。大家找PVC管子来接,连接了8根PVC管子,他们在最前端连接了一节红色管子,作为警示标志。他们将装有纸条的塑料袋绑在红色塑料管子上,穿过水淹区递了出去。
18日凌晨2时许,这个信息顺着水流从巷道漂出去:“不上水没有上有。”当时李登举心慌,意思未写明白,大家也没有仔细想,就急忙把纸条递了出去。
等回过神来时,有人问李登举写了啥,之后,大家又沉默了。他们也不知道外边的人看见纸条了没有。
这时刘贵华站了出来,说:“我游出去告诉他们。”他对这条巷道十分熟悉,先目测了一下水位,认为有空间能出去,便脱掉衣服进入积水中,感觉水不深,就决定冒险游出去。他游了10多米,就与游泳进来的2名救援人员相遇。他清醒地告诉救援人员说:“还有12个人,都活着。”救援人员将他先救了出去。
见刘贵华出去了,其余人就激动了,有点心慌,也想效仿刘贵华去冒险。外边的救援人员大声地向他们喊话:“原地不动!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待水位下降到合适高度,再次游进来2名救护队员与里面的12个被困人员相会,在里面安慰他们不要着急,叫他们再等一会儿,队伍马上就会进来救援。
随后,被困人员一个个陆续安全被救出。13名生还者得到及时救治,身体状况良好,已康复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