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之涛:泸州行【二】 | |||
煤炭资讯网 | 2023/6/13 16:22:24散文荟萃 | ||
酒城讲坛(11日) 11日凌晨5:24分,我就醒来(我有一个毛病,只要前天11点之前睡觉,第二天5时多自然就醒),看看刘老师还在酣睡,看了一会儿手机,就起床。大厅里还没有人,我走出来,在门外广场,四处静怡,灯火灿烂,面对一条大江,心想这一定是长江吧?右边是一片树林,有鸟鸣嘹亮,我向宾馆大门处去,寻找下到树林的路,见到一个晨练的老人,问对面是不是长江,老人听不懂,我就撇着四不像的普通话,老人答应:是!我问,能下到江边吗?老人坚决的摇摇头。下面是个公园,有影影绰绰的早练人,我怕迷路,在公园小转一圈,回到了宾馆大厅外的广场,摆放着不知名的花儿,幽香清润。已有诗友起来,我们有一种内在的亲切感,相互点头问好。忽然,有鸟群从灰蒙蒙天空鸣叫着飞过,来了兴致,口占《凌晨南苑》: 幽静南苑绿树葱,奇花异草醉鸟声。 老窖邀吾蜀川里,惬意情怀诗韵丰。 临江浩瀚心胸阔,浮云悠闲卸身轻。 拙词笨句常有愧,痴恋文字做傻翁。 看看时间不早,就回房间洗漱,刘老师也刚刚起来,就在微信上发图片。忽然,群里通知,早餐过后,到南苑宾馆会议中心二楼听讲座。赶紧和刘老师下楼,在四楼醉春厅用早餐。好阔气的餐厅,用金碧辉煌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摆设考究,鲜花芬芳,灯火通明,纯白耀眼的座椅衬套,古朴的台布,打着花结的红色桌巾。刚进门,一个窈窕标致的女服务生,用不锈钢夹子,夹着还冒着热气的雪白绵巾,来人接住,擦擦脸,反反复复擦擦手,放到下面塑料箱中,我也入乡随俗像模像样的跟着人家学。三五步,一个优雅女服务生,把一个白瓷大盘和筷子轻轻递上。菜品很多,一个转盘就几十种,稀饭六七样,面点六七样,最里面还有鸡蛋饼和面条对碗,还有饮品四五种,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丰富丰盛。我早就饥肠辘辘,先端了一碗面,放在餐桌上,回身就绕着寻找自己喜欢的,一会儿整了满满一大盘,还打了一杯热气腾腾的鲜牛奶。 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郑州齐老师,有缘啊!今年在渑池仰韶就见过面,我赶紧上去握手,他又向我介绍了和他一块从三门峡来的聂老师。大家一块边吃边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也许文心相通吧! 用过早餐,一路上都有人引导,可见组委会的细致用心。 几百人的会议厅,人已经坐满,我和刘老师从后门悄悄进入。一个领导正在介绍泸州,在倒数第四排找到座位,调整好思绪。雅致伟健长发探肩的张清华先生上台,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字幕显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著名评论家。张清华先生以非常幽默谦虚的方式开始了酒城讲坛的分享,主题是《万古愁,抑或中国诗歌的精神》,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这一主题:现代诗歌的精神、“万古愁”、中国诗歌的精神特点。 他将“诗”字拆解分析,左“言”右“寺”,言就是说话,寺就是寺院庙宇宗殿,是神圣的地方。诗就是:言说具有神性的语言,或在有神性的语境中言说。而且特别提到诗与酒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古希腊,诗和戏剧是两个母本,共同来源于酒神节。尼采也曾说过:“诗人是带有更多酒神气质的人。”酒神和日神,日神是理性之神,人在酒中回归神性,诗酒不同形态。酒神变成液体时是酒,变成文字时是诗,是诗人角色的梦想,用另一种方式的诉说。诗穷而后工!“万古愁”是指:国恨家愁、乡愁、小女子哀愁。张清华先生学贯中西,张口就是名句经典,处处透出睿智哲思。从食指的精神病,到海子的诗歌《祖国(或以梦为马)》,精彩纷呈,妙语珠联,最后总结性的话语结束了今天的授课:当代诗人们非常成熟地结果了现代诗歌的精神!多次赢得雷鸣般的掌声。 接下来是傅庚辰先生(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作曲家),主要从他人生中几个重要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出发,娓娓道来,细致入微,来激励在座的甚至更多的人能在文化创造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再创新辉煌。其中关于电影《雷锋》的主题曲创作故事尤为让人印象深刻,这还得益于一次不被信任,原本的剧组导演觉得彼时的傅庚辰年纪尚轻,怕完不成任务,于是组织决定他与《雷锋》剧组的作曲者对调。如此工作交流,让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也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也就成就了这首伟大歌曲的诞生。还有把革命家诗词谱曲的经典例子,发掘出陈毅元帅《梅岭三章》并谱曲的经过。傅庚辰先生始终站立,语言朴实素雅,如长江之水缓缓慢流,带着岁月的清香,陶醉着所有的人。 下午,著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欧阳江河以《现场感,开放性,多元化》为主题开讲。作为一名获得过华语文学年度大奖的泸州籍诗人。先从诗歌开放性的阐释:诗歌是越来越开放的,它允许有写作上的、智力上的以及表达上的激进的、积极的一种可能性,一种能力,所以它必然会产生与我们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对话关系,产生一种超前的、先锋性的表达,以及开风气之先的这样一种可能性,诗歌一直在扮演这种角色。而开放性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发展,这也是我们需要追求的。他是这样理解诗歌的现代感:我们应该带有恢复、重新回到我们中国作为一个诗歌文明体的一种崇高的身份确认和传统的追溯的意图。更是对诗歌的当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博古论今,就李白杜甫等古代诗人和现代诗人作出清晰明白的阐释。 著名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分享了《写作的常道》,提出文学写作者要有自我的地标和自己的根据地、有真实的情感、合乎情理的逻辑、要贴着人物和语言写作。并穿插大量鲜活的例子予以佐证,对一些大腕的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情节上的败笔,让整个现场氛围显得特别轻松。还提到他作为茅盾文学奖的评委,四年一届,数百部作品,在短短几个月之内评出,压力很大,还常常被人们质疑,能不能全部看完作品,不看完所有作品,对作者很不公平,所评出的作品有失信誉。他举例说,就拿吃西瓜来说,你是把一个西瓜整个吃完才能尝出西瓜很甜吗!回答是否定的,精品作品,从开场布局就已经埋下了精彩的伏笔,语言句子都渗透着睿智或精彩,一部书读万二八千字就能窥见全书的结构布局厚重精彩经典。所谓常道,就是最基本的规则。谢有顺先生认为:文学写作者应该回归常道,遵循这一基本规律,融入个人的精神探索、对历史和命运的思考,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谢有顺先生的授课可以说非常实用,台下的听众落笔纷纷,收获颇多。结束讲坛,大家都依依不舍,兴趣未尽,三五成群地在热议中回顾,品味中沉醉着…… 晚饭后就急急忙忙上车,在泸州市中国酒城大剧院,观看了《新诗回眸与掠影》纪录片,体会新诗走过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思考下一个“百年”新诗的方向与未来。接着是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排练演出的《品味中国》泸州老窖·国窖1573大型情景歌舞晚会,最后,有李玉刚三首经典献唱,精彩结束。观《品味中国》感怀: 素琴雅致净心怀,翩翩舞姿若花开。 一曲酒城情不尽,千幕画卷霓裳裁。 妙龄娇丽百媚生,俊朗卓绝脱俗埃。 高亢天路惊四座,委婉玉刚满堂彩。 经过整天的学习与交流,让我视野豁然开朗,感悟与心得满载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