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万凯:陋室名曲振心魄 一把二胡唱夕烟——记山城老年大学杨昌龙先生 | |||
煤炭资讯网 | 2023/12/4 1:12:27散文 | ||
初学二胡,退休后的我把目光投向老年大学,考虑方便,就报名参加了离家很近的山城老年大学二胡研修班。其实,不懂二胡的我是报错了地方,适合上初级班的我每堂课都要面去面对学习练习独奏曲,难度可想而知,但命运使然,这阴差阳错却使我遇上了难得的好老师—杨昌龙先生。 听杨老师的第一节课就是教授著名的《兰花花叙事曲》,当杨老师示范拉响曲调引子,那清新明丽,舒展柔和的旋律一下就吸住了我。随着曲调的展开,旋律一会儿柔美亲切,一会儿活泼欢快,当体现灾难降临时,杨老师拉出的强音如同山崩地裂,霹雳盖顶,其悲伤处又哀婉如诉,泣不成声……我从未这样近距离聆听一位二胡艺术家演奏如此优美,情感丰富的二胡曲,同其他同学一样屏住了呼吸,紧盯着杨老师移动的双手,欣赏着这一精彩的演奏。曲终,教室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再观杨老师,虽是初春返寒时节,已是拉得满头热气,额边挂汗。这时我心里很清楚我不会去别的什么二胡班了。 杨昌龙先生是重庆市二胡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全国音乐考级高级评委。他不仅在山城举办过杨昌龙个人二胡音乐演奏会,还首开重庆二胡音乐讲座先河,在重庆二胡爱好者中引起极大反响。他曾作为重庆民族乐团首席二胡,随重庆民族乐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了民族音乐会《巴渝风》,轰动京城。其后赴法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进行巡回演出,自豪地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中国民族乐器,为国家赢得了荣誉,表现了一个重庆二胡演奏家的艺术风采。退休不久的杨老师就站在了山城老年大学的讲台上,为重庆老年事业奉献自己的艺术才能,七、八年间陆续创办了二胡研修一班、研修二班、精品班和杨昌龙二胡名师工作坊。这些,都对重庆二胡的发展和重庆老年人事业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二胡只有两根弦,看似简单,但这两根弦上没有固定的音阶,因此二胡在弦乐中又是很难学习掌握的一种弦乐艺术。但杨老师集精湛的二胡演技和丰富的人生艺术体验于一身,并能结合退休人员年龄不同,技艺参差不齐的特点使他的艺术讲授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易听易懂。 记得他上第一课时给我们朗诵了一首小诗:“一根弓子小又轻,劝君莫要握太紧。持弓运行似抚摸,平直拉推有距离”。 这使人耳目一新,竟把变幻无穷,神秘莫测的二胡艺术轻轻化解在有形的简单直白中。反过来说,这首通俗易懂的小诗又蕴含了无穷的二胡演奏艺术,耐人寻味,使人终身受益。 他在讲解弓法指法的运用时生动地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他说拉慢弓时就要像“拔河”一样,推拉都要有强力度,要全神贯注,全身心去拉,否则,就会缺乏内在动力,拉出的声音就没有深度和表现力。说拉快弓时,手腕要像用扇子给火炉煽火一样,手腕要自然、松弛、不要僵硬,手指形要像鸡爪那样能独立散开、自然、洒脱,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不仅快得起来,还具有颗粒性。不要像鸭脚那样并联在一起散不开,就很不自然,也不可能拉出美妙的旋律。在讲到模仿马嘶鸣的弓法时,他示范了两种弓法,并取名“老马”和“小马”的不同叫声。这些关于“拔河”、“煽火”、“鸡爪”、“鸭脚”和“老马”、“小马”的诙谐生动比喻,使我这个初学者听得懂,记得牢,易练习,也能静下心来从基本功练起。 讲课中他还毫不保留地向我们传授一些“诀窍”,如在传授《新赛马》快节奏移动时要始终保留一指,说如果这一指离开了就失败了。他还风趣地说,“保留指”是城中留有人马,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不要像诸葛亮那样唱空城计。在讲到运用第四指时指出,手指短一点的手臂可灵活地稍上抬一点,就可弥补不足。这恰恰讲到了我手指短的不足,使我能释怀地更好地去练习。同学们在教室自由练习时,杨老师总爱在同学们中间观察,及时指出不对的地方。一天我初次练习抛弓,久练总觉得不对,突然有人握住我拿弓的手,将角度向内摆动了一下,回头一看,却是杨老师,再练下去,果然顺畅些了。 杨老师对二胡独奏曲独特的审美意识也使我们大开眼界。如学习独奏曲《忆江南》,初看时以为简单,其实暗伏玄机,特别是一大段占八分之一的连弓使人畏难。但杨老师讲解分析曲子时,却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幅江南水乡图画:从风和日暖、湖面恬静到微风拂面、水起涟漪;从船橹轻摇、水花细浪到水天一色、烟波宽广。这些无形的画面使我的心沉静下来,在学习中更感觉到一种美的享受,曲子拉得自然放松了。 杨老师还把教学与指导学生舞台演奏二胡结合起来,组织同学们精心排练,参加了多次集体演出活动,以此带动提高了同学们的二胡技艺。特别是在山城老年大学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艺汇演上,杨老师亲自领衔,带领同学们在舞台上齐奏《万马奔腾》。高昂、激情的旋律犹如万马奔腾,使台上演奏的同学们心潮澎湃,台下的观众情绪激昂,把演出推向了高潮,获得很大成功。更令人难忘的是2018年12月15日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杨老师带领部分同学参加了与我国胡琴大师黄安源先生和著名二胡演奏家蒋才如先生的同台演出。100名二胡爱好者齐奏二胡《北京有个金太阳》,热烈壮观的场景,欢乐美妙的经典乐曲,使参演的同学们感到幸福、愉快和自豪,从而更加体会到二胡的奥妙,更加热爱二胡。2023年夏季,杨老师带队参加了全国老年大学哈尔滨器乐大赛,获得二胡集体演奏二等奖,载誉而归,为山城老年大学争了光。 其实,杨老师人长得像普通人一样平常,已年近七旬的他身材不高,有些微胖,在人群中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与他相处不久,一个待人和蔼可亲,语言幽默诙谐,身怀艺术绝技,饱含渊博学识的人物形象就会深深吸引住你。他会随意地与同学们聊天,就连在课堂上也不时有轻松的玩笑金句,引发大家一阵阵开心微笑。他会参加同学们的聚会,在小饭馆里与大家饮点小酒,相互举杯敬酒祝福。他不仅在上课时会对讲解的曲段作精彩的示范演奏,也会对同学们请求演奏一些特别喜欢或高难度的曲子毫不保留地演奏给同学们欣赏。记得初上老年大学,那时的教室还很简陋,没有讲台,没有伴奏,没有特别的音响,当然更没有什么灯光布景。为了使大家看得清楚,杨老师演奏时就高坐在一张课桌上,脚踏一个凳子,就这样聚精会神地拉起二胡来。当杨老师演奏时,同学们—一群老年二胡爱好者都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屏住呼吸聆听。看着这样的场景,我的心涌动着一股暖流,眼眶湿润起来,这就是一个山城二胡演奏家的风采,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情怀,这就是一个老师与老年学生们亦师亦友的写照。 看着这样的场景,一首小诗在心底油然而生:“白发童心弄琴弦,喜得名师巧指点。陋室金曲振心魄,一把二胡唱夕烟”。
作者简介:
徐万凯,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1950年出生,插队当过“知青”,做过煤矿井下掘进工,后在重庆煤炭系统管理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中国煤炭报、重庆日报、重庆晚报、中国煤炭新闻网等各种报刊网站写作发表新闻、散文和杂谈。参与策划和编写了《重庆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集团陈列室》、《重庆煤炭工业志(1991—2012年)》。出版有散文集《向着阳光生长》、《那一抹晚霞》和回忆录《时光流淌的故事》以及诗画集《浅吟采风——徐万凯诗歌 摄影选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