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骁:深切怀念毛主席 | |||
煤炭资讯网 | 2023/12/24 14:31:10散文 | ||
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思今忆昔,作为一名有34年党龄的我,从内心深处更加怀念毛主席和他老人家。
故事一:小山村救病儿
在我小的时候,与我同住一个大院的人里面有几位从战争年代过来的老红军、老英雄。其中一位张爷爷年轻时走南闯北,跟着毛主席打过好多仗。他给我讲的故事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有一次,毛主席坐着汽车到一个小山村去开会。这个小山村只有四五十户人家,村里驻扎着八路军的机关。汽车在村口刚一停下,村里的男女老少就远远地围了过来。毛主席见到乡亲们赶忙下了车,迎着乡亲们走去。这时,村民中有人大声说:“看,毛主席来了。”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向毛主席走过来。
此时,谁也没有注意到,一个名叫银花的小女孩连蹦带跳地跑回家,拉住她妈妈的手说:“妈妈,去看毛主席吧,俺都看见了。”妈妈正在发愁,眼里的泪水这几天从没干过。因为她的小儿子发高烧,脸白如纸,不哭不吃也不动,快要断气了。银花的妈妈心想:“有福气的人才碰得着毛主席。这是难得的机会啊。”她于是抱着奄奄一息的小儿子走向村口。她使劲地往前边挤,想把毛主席看清楚。这时,她的婶娘对她嚷道:“你疯了,把生病的孩子也抱出来受风,真不懂事。难怪你三个儿子养不活。”不料,这话被毛主席听到了,他立刻向后边走去。银花的妈妈只顾着看毛主席,也不管婶娘的训斥了。
毛主席来到银花妈妈的近前,问道:“这孩子有急病吗?”她婶娘快人快语地诉说道:“真是,你不知道这人,生过四个男孩,死了三个,眼下就这一个苗了,却又害上这没法治的病,三天没有灌进一滴汤水了。她还要抱出来受风。”银花妈妈望着毛主席,眼里的泪水不停地流淌着。
毛主席看了看孩子,约莫有三岁,眼睛紧闭,浑身抽搐,情况十分危急。毛主席皱了皱眉头,说:“好吧,把她送到咱们的中央医院去。”主席叫来司机,让他把车开过来,令他火速把这对母子送到医院。银花妈妈抱着病儿上了汽车,汽车扬尘而去。
到了医院,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病人终于转危为安。原来这个小孩得了脑膜炎,幸亏遇到了毛主席,遇到了中央医院的医生们。医生说,要不是毛主席让汽车把孩子送过来,再晚一点就没治了。这个孩子病好后长得很壮实,她的妈妈成天感谢着毛主席。
有关毛主席关怀少年儿童成长的故事还有很多。毛主席曾在1945年时说过:“保护青年、妇女、儿童的利益……”今天,我们要牢记毛主席的教诲,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故事二:聆听延安精神
那一年的金秋十月,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延安。一路上,看见黄土高原上金黄的谷穗在随风飘动,红红的苹果挂满了枝头。远处的山坡上,一群洁白如云的羊群在悠闲地吃草,放羊老汉的歌声远远地飘进人们的耳朵里。沿着黄土岭一路走去,枣园的草木依旧泛着绿意,王家坪的油灯摇曳如豆,杨家岭的窑洞巍然临风。
走进毛主席曾经住过的窑洞,望着毛主席当年穿着补丁衣服的照片,抚摸着用粗布制成的被褥,陈旧的桌椅和伤痕累累的搪瓷茶杯,这简朴的小屋里居住的就是当年名震世界的一代天骄;没有飞扬跋扈、盛气凌人的气势,也没有一呼百应、万人朝拜的神威,他同普通百姓和战士一样,种菜、纺线、战斗。
一位讲解员用甜美的声音给我们讲道:那是抗日战争期间,毛主席当时正在写《论持久战》,已经有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了。警卫员多次去劝主席睡一会,但他只是让警卫员打来一盆凉水,自己洗了把脸,又坐在桌子前写了起来。就这样一直写了六七天了。有一天晚上,天气特别寒冷,外面的风刮得呼呼作响,人待在屋里,手和脚都冻得冰凉。警卫员担心毛主席受冷,就弄来一盆炭火放在了毛主席的脚边。随后又找来一块毛毯垫在毛主席坐着的椅子上。过了很长时间,他突然听到主席喊道:“小鬼,你来一下。”警卫员刚走进毛主席的房间,就闻到一股焦糊味。他走到毛主席的身边,发现毛主席脚上的棉鞋被炭火烧着了。警卫员赶忙俯下身子帮主席脱下棉鞋,提起水壶浇灭鞋上的火星。他转身看见主席脚上的袜子也烧了一个大洞,脚
趾头都露出来了。另一只棉鞋也烧着了,棉花都露出来了。毛主席看着被烧坏的棉鞋哈哈大笑地说道:“怎么搞的?我一点也没有感觉啊。”听到主席这样说,警卫员惭愧地自责道:“是我没有及时提醒主席。”毛主席拍了拍警卫员的肩膀说:“不能怪你哟,是我太专心了。”警卫员给毛主席换了一双棉鞋后,毛主席又开始了写作。
在杨家岭的一处窑洞下边,有一块耕地,那是毛主席的“自留地”。在延安那段艰苦日子里,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解放区的坚壁清野和层层封锁,毛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毛主席在百忙中开
垦了一小块田地,与警卫员一起种下谷物和蔬菜。听着讲解员的讲述,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伟人在田中耕作的魁梧身影。
在纪念馆里,讲解员说起这样一个往事。有一天,驻扎在延安东边乔儿沟的野战医院,接收了一名从黄河边送来的重伤员。这个伤员痛苦地挣扎着,发出无力的呻吟:我想见到毛主席。说完这番话后,他翻来覆去忍受着痛苦的折磨。一旁的医生安慰他说:“你要见毛主席吗?他太忙了,离这里很远的,恐怕来不了。”听到这话,伤员的眼里满是泪水。医生知道,毛主席居住的地方离这里有五十多里路,他那么忙,来回得几个小时呢。可是看到伤员的情形,只好请示院长。院长想了想,就给毛主席身边的人打去电话,说明了情况。毛主席得知后,立刻吩咐警卫员备马,他与警卫员骑着马及时赶到医院。毛主席轻轻走进病房,来到那名重伤员的身边。护士赶忙俯在伤员的耳边说:毛主席来看你了。这时,那位伤员睁开眼睛,看着毛主席说:“啊,毛主席,我可看见到你了。”他想起身,可一点力气也没有。毛主席见状忙俯身握住他的手说:“你是光荣的同志,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过了一会,那位战士安详地永远闭上了眼睛。
这名战士牺牲后,毛主席及周围的同志一同陪着把他送到墓地安葬。之后,毛主席又看望了医院里的每一位伤员,鼓励他们好好养伤,尽快康复,并与这些战士一一握手。
故事三:毛主席与韩城
毛主席没有到过韩城,但对韩城却印象颇深。这是因为在毛主席身边有一位韩城人——师哲,他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十八年。
关于师哲其人,老一辈韩城人都知道:他是毛主席的俄文翻译。早在1940年3月中旬的一天,毛主席在延安杨家岭第一次会见师哲时,主席问他:“你是哪里人?”师哲不假思索地回答:“韩城人。”毛主席笑着说:“噢,你和司马迁是同乡。”主席还说:“龙门在韩城境内,是‘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出处。”毛主席对韩城的名人和历史名胜熟悉得脱口而出,可见在此之前,他对韩城已有了解。
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讲话中,毛主席说:“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是历史上充分肯定司马迁的最高领导人之一。“文学家”的称号也是他最先提出来的。正是有毛主席这句话,才保住了韩城太史祠内北宋时建造的司马迁塑像。那是在疯狂的岁月里,一群红卫兵突然闯进太史祠,说司马迁塑像是“四旧”,要拆除。当时的守祠老人当即拿出“老三篇”念道:“毛主席说,‘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没等念完,这群“革命小将”一个个恍然大悟似地扭头就跑了。倘若不是毛主席这句话,韩城文化名城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早就毁于一旦了。
1957年,韩城重修太史祠竣工后,副县长张孔博写信给师哲,邀师哲转呈毛主席,请求题词。毛主席阅后复函:“请郭沫若题词。”这才有了1958年郭沫若的题词:“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铱,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据相关资料说,当年郭沫若曾经悄悄来过司马迁祠,只是没有进入韩城县城。
毛主席在延安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讲话时说过:“韩城的铁铧对大生产运动起了不小的作用。”说起铁铧,自然要提起韩城的红色马帮。在战争年代,韩城人民为了支援延安,成立了七八支脚户队(即马帮),驮着生产用的铁器和生活用品,巧妙地穿越一道道封锁线,将这些物品送到延安。
1953年,毛主席在北京接见创造小麦亩产810斤丰产记录的劳动模范史安福(韩城涧南人)时,说:“你就是小麦状元啰。”因为创造了小麦亩产全国最高纪录,史安福被中央人民政府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56年2月4日,毛主席会见文艺界代表时,亲切地叫出杜鹏程的名字,并与他握手。毛主席问道:“你是不是文艺界最年轻的人?在哪里工作?”杜鹏程激动得满脸通红答不上来。幸亏周总理代他作了回答:“主席,他就是《保卫延安》的作者,是韩城人……”
缅怀毛主席与韩城的件件往事,使每个韩城人感到幸福和骄傲。
作者:冯骁,韩城矿业公司退休职工,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煤集团作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