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科技攻关如何落地生“金”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成功申报国家和省“重点研发计划”的背后

煤炭资讯网 2023/12/20 9:37:04    焦点话题

◎  本报通讯员 郭美丽 张丽辉

  播种与收获从来不在同一个季节。但大地不会辜负每一滴汗水。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刚满一周年之际,这支英雄地质队又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科技部公布的2023年度“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立项批复,由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党委书记、大队长丁正江研究员牵头申报的“滨海地区金矿勘查评价技术与增储示范”项目获批立项。这是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六队”)首次牵头获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也是基层地勘单位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历史性突破。

  在此之前,由六队牵头申报的“金属深部协同探测技术装备”项目还获批2023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立项。作为一家基层地勘单位,六队为何敢以“开先河”的勇气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六队的成功密码又是什么呢?

  “拼”字当头,破除浅海区域金矿找矿“硬壁垒”

  在碧波荡漾的黄海之滨,有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地方——胶东半岛。

  这里,就是六队的“主战场”。

  这些年来,在六队的辛勤耕耘下,胶东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黄金富集区。

  在时光的脚步迈进2023年时,用脚步丈量苍茫大地的六队,却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浅海,意欲何为?

  丁正江给出了答案:牢记殷殷嘱托,不负切期望!

  “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奋力书写‘英雄地质队’新篇章。”

  如何突破?方向在哪?又该怎样奋力向前?

  丁正江带领队党委班子进行了认真的谋划。一番深入思考研究之后,围绕如何“实现新一轮找矿突破”这个核心目标,达成了两项重要共识:一个是向浅海进军,一个是发力多金属矿。

  前者,是申报2023年度“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滨海地区金矿勘查评价技术与增储示范”项目的精髓要义。

  后者,是申报2023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的“金属深部协同探测技术装备”项目的核心内容。

  六队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张琪彬博士,是申报项目组成员,对两个项目申报过程了然于胸,“申报项目就是围绕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技术难题展开。”张琪彬说。

  进军浅海,大势所趋。

  在陆域金矿勘查程度较高的现实情况下,就要向可能具有类似成矿条件的浅海区域进军。“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的发现,显示已有成矿带深部和浅海区域存在巨大资源潜力。”张琪彬说。六队就是要凭借几十年积累沉淀的找矿经验以及勘查技术方法,突破海域找矿瓶颈。 

  曾经,浅浅的一层海水,未能阻挡六队找矿的步伐。20世纪60年代,六队的先驱史无前例地在三山岛探获首个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为“焦家式”金矿的发现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六队再次向“海”图强,势在必行!

  “就是运用新理论、新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拼出滨海地区浅海区域金矿找矿的新路子,开拓新疆域。”张琪彬说。

  而与之关联度较高的“金属深部协同探测技术装备”项目,除了同样要实现金矿找矿突破外,还承担着两项艰巨的任务:多金属矿定位技术以及钻探装备的研发。

  山东在探获金属矿方面确实值得“骄傲”,而多金属矿的勘探就显得相对“弱势”一些。“发力多金属矿,有效提升定位技术,就是想在多金属矿找矿方面实现突破。”张琪彬说,而对钻探装备进行改造升级,将会为下一步实现找矿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省级和国家级重点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发布时间间隔时间不长,都在4月下旬。”张琪彬说,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国家级重点项目多了预申报环节。

  伴随着2023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第一批项目指南对外发布,六队项目申报工作也于4月下旬拉开了序幕。

  “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报,之前有些相关经验,可以说是有迹可循。”张琪彬实话实说,而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以前都是由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立项,基层地勘单位承担的子项目屈指可数,再加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申报工作之前是一点经验都没有,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心里真没底”。

  怎么办?

  迎难而上!冲破藩篱!

  在六队人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退缩”这两字!

  “当时没去想能不能成功,就想着拼一把、搏一回。”六队申报项目组成员、在总工程师办公室工作的王斌博士说起当初申报时的心情,仍很感慨。

  就这样,在丁正江的带领下,参与项目申报的六队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拿出了犹如找矿的那股拼劲儿,开始了申报路上的艰难跋涉……

  “细”字着手,啃下国家级项目申报“硬骨头”

  万事开头难。

  在敲定两个申报项目大方向后,接着就是筛选确定合作单位——申报省级重点计划项目的合作单位有5家,申报国家重点计划项目的合作单位有10家。

  “这些合作单位,在勘研究领域都具有雄厚实力、顶尖技术。”张琪彬说,20多人的专家团队由多名省部级人才和青年专业人员组成,均具备高水平学术研究和勘实践经验。

  为了便于沟通、提高效率,他们采取分块负责、集中编写项目申报书的工作方法。

  “各合作单位负责各自擅长的板块。”张琪彬说,先拿初稿,从初稿中选取对项目有用的内容,然后再丰富,再进行讨论研究、细化打磨……

  如何去芜存,串联成章?

  这对项目牵头人来讲,无疑是种巨大考验:既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底蕴,又要熟悉理论、技术、勘、应用等各环节知识,更要具有战略的眼光、广阔的视野、严密的逻辑,而这些正是牵头人丁正江所具备的。他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把散落的珍珠,以最合适的样式串成闪耀漂亮的项链”。

  每次集中编写都像在打一场“攻坚战”。每天工作时间从早晨8点开始,往往会一直讨论研究到凌晨两三点钟才能休息,每天大约只有4个小时休息。

  “一天早晨7点半,丁书记给我一个U盘,让我把里面的文档拷贝到大屏上,以便接下来研究讨论。”张琪彬说,打开文档,里面的修改时间显示是凌晨4点多钟——满打满算他当天只休息了3个小时。

  进入5月份,六队党员活动室的灯光每天晚上都会亮到凌晨,灯光下,便是项目申报成员们忙碌的身影……

  王斌记得很清楚,有一次修改申报项目书,又修改到半夜。“丁书记让我先到隔壁屋的沙发上休息。”王斌说,“凌晨2点睡醒后,他还在忙着修改,让我再睡一会儿。”王斌接着去休息。凌晨4点左右,王斌再次醒来,听到从对面的总工程师办公室传出呼噜声,“丁书记在里面坐着睡着了。”

  像这样的场景,在申报过程中不时上演。

  “每次集中编写,好似被扒了一层皮。”张琪彬说。这样的集中编写,仅国家重点计划项目申报就经历了5次。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两个项目申报书在一点点丰富完善。国家重点计划项目申报书,最多的一个版本就达8万字。

  “国家重点计划项目申报书每一章节都有字数限制。”王斌说,紧接着,就是做“减、精、改”,文章要从8万字减至4万字!部分章节、段落还要扩充内容,用更少的字数表达更多、更深的含义。

  一开始,大段删减,到后面,就需要逐字逐句地去推敲、修改。 “到最后,为减掉几十个、几个字,我们都要绞尽脑汁。”王斌说。

  就这样,两个项目申报书得以完成。

  都说万事开头难,其实,项目申报过程一直都不容易。

  “中间难,到最后也难。”张琪彬说。

  8月3日16点,是国家重点计划项目申报书提交的最后期限。可就在8月2日晚,王斌对项目申报书进行最后一遍检查时,发现有一处预算出现偏差,原因是一处项目内容有所变化,而预算却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当时已是晚上10点多钟。“原本应该合作单位的人去改,只是时间不等人。”王斌不等不靠,马上着手修改。

  预算改,牵一发而动全身。动一个数字,相关联的数字都要改动。王斌一点点计算、核实,忙完了已是第二天凌晨3点。

  申报路上,还遇到了一只只“拦路虎”。因为是第一次申报,申报经验不足,对重点问题把握火候欠佳,具体细节的把握也有困难,这都需要加以克服。

  “好在,项目申报得到了侯增谦院士、邓军院士团队的指导。他们不仅在申报之初进行总体指导、指明方向,在申报材料编写过程中还给予详细指点,从总体思路到具体要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凝练,以及某个具体问题的详细技术解决,都作了悉心指导。”丁正江说。

  实际上,他们的付出远不止这些。团队的每个人都竭尽全力!

  两个申报项目的重要时间节点,隔得很短,比方说,8月1日是对申报省重点计划项目的考察时间,8月3日则是国家重点计划项目的正式申报时间,这个时候只能一个一个去突击,加班加点“连轴转”。

  丁正江,感染新冠还带病坚持、不下“火线”,打点滴都要“起早贪黑”,几个月下来,人瘦了整整一大圈;张琪彬,“十一”之前就没休过一个周末,平时也是从早忙到晚,最早回家的时间是晚上10点多钟;王斌说,仅答辩PPT就修改了上百次,办公室经常成了“休息”的地方,休息一会接着干。

  ……

  正是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这股韧劲儿,六队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蹚出一条大路”,最终笑到了最后……

  丁正江带领六队青年科技工作者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申报历程,不正是新时代英雄地质队精神的生动缩影吗?!

  “实”字为要,夯实两大项目实施运营“硬支撑”

  累并快乐着。这是申报过程中,张琪彬、王斌以及其他项目申报人员共同的感受。

  “累,不需多说。快乐,来自学习、来自成长。”张琪彬说,从行业优秀的专家尤其是院士团队身上,大家不仅学到了专业的知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更新了理念、拓宽了思维、开阔了视野。

  王斌同样感到受益匪浅。“方方面面成长了很多。”王斌说,具体来说,专业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写作能力乃至PPT制作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从这一点来讲,这段经历,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张琪彬坦言。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不也是六队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的一个成长的平台?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走上成才担当的光明之路!

  这也是六队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两大重要举措之一——“育”的重要部分。

  丁正江深知,人才是六队的核心资源,乃成事之本。近两年来,六队积极为人才成长、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通过搭平台、建舞台,使一批技术骨干和岗位能手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除了“育”之外,六队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引”: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办法》,柔性引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杰青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十余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入首位博士后。

  通过“引”“育”结合,六队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提供“沃土”:新组建5支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和5支特色专业培育团队,初步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带动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引领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链式效应;出台《导师带徒管理办法》,为青年人才配备优秀导师,助力青年人才加速成长;实施《高层次人才激励管理办法》,强化高层次人才待遇保障,优化高层次人才成长环境……

  辛苦耕耘收获累累硕果。

  一年来,六队高层次人才1人荣获第十八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1人荣获行业大国工匠荣誉称号,1人荣获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1人荣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3人获评山东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含青年奖),2人分获山东省地矿局曹国权地质科学奖青年奖和青年拔尖人才,2人获得山东省“惠才卡”,2人获得威海市“英才卡”。

  强大的人才队伍,也为两大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实,在这一年里,六队用于两大项目“保驾护航”的“实招”还真不少。

  建设创新平台方面,构建了更为完善的支撑体系,完成深部金矿探测大数据应用开发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优化整合,新增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威海市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资源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产学研用合作基地,打造拥有6个实验(工作)室、2个创新中心、2个基地、1工作站和1个依托单位的“62211”创新平台新格局。

  推进数赋能方面,集成近4000个探矿工程数据、300万米地质编录数据和30万件样品测试数据,充分利用矿体三维建模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初步完善焦家—三山岛和招平金矿带三维地质模型2个,提交三维找矿预测模块1套,在胶东地区新预测深部找矿靶区10余处。

  装备提档升级方面,投入资金近800万元,用于提升大数据测绘、三维建模、测试分析能力;购置国产新型测绘系统1套,车机载一体化移动测量系统1套,三维激光扫描系统1套,购置扫描电子显微镜1台,有力提升了专业队伍市场竞争力。

  这一切,得益于颇具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的丁正江,胸怀大局、超前布局,找准切入点、选实落脚点……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

  现如今,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大地上,澎湃着向上向前的磅礴力量,英雄地质队正以昂扬姿态奔赴新的征程——他们要在祖国的山海之间,播撒更多科学的“金种子”!



来源:中国矿业报      编 辑:也禾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