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聂姗:我也有个“记者”梦 | |||
煤炭资讯网 | 2022/11/17 21:57:28 写作 | ||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看着一张张质朴的脸,收获的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了解你、赞美你……”——题记 回首这些,我不得不感恩,是矿井里的一草一木让我更加理解“笔头”的重量,更是写作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十年奋斗”带来的感动和骄傲…… 坦白地说,作为煤矿的一名基层宣传干事,且是一名女同志,深入百米井下的次数寥寥,蹲生产现场的机会更是难得一遇。带温度、第一手的资料,总是事与愿违。要么“道听途说”、要么“四处询问”,得到的经常是经过“加工”的线索,没有了温度、缺少了泥土,总觉得肚子里的“货”有点“虚”,不敢提笔,也无法表达,那些好新闻、好题材与自己“失之交臂”。 罗丹说得好“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人间万象,随处可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想一想,如何得到新鲜的线索?如何让现场离自己最近?如何让小事变成大家关心、想知道的事情?通过反复琢磨、反复采访,我发现要像蜜蜂采蜜一样,闻花香而动,每分每秒、每时每刻,都抱着探寻的态度,只要嗅觉够灵敏,就能捕捉到“新鲜蜜”。 在“与工人交朋友、拜工人为师傅”活动中,机关人员下基层做起了徒弟、技术大拿们瞬间变成了师傅,你学我教、有来有往,基层好不热闹。可按照活动主题来写,就只能报道一次,写一篇消息稿就能把活动开展的来龙去脉交代明白,写罢,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如此规模的一项活动,全矿上下集体参与的一场学习、交流活动,就这样在我的笔下开始即结束了吗?” 有未定之事,心里难免牵肠挂肚。“李书记来咱矿了,不仅说咱矿师带徒做的不错,还在井下现场表扬了老何呢!”老何是谁、李书记为什么会表扬他?室外骄阳似火、没有一点风吹过的痕迹。可我的心却按捺不住了,顶着烈日来到了采煤三队,“都在工业广场卸料呢,你去吧。”得知“老何”在工业广场,顾不上擦拭汗水、缓解炎热,我又一股气跑到了工业广场,“那就是老何。”在工友的指引下,我见到了被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中超提出表扬的“老何”——采煤三队班组长何三江。在“师带徒”活动中,何三江和副矿长王虎结成了师徒对子,何三江为师傅、王虎为徒弟。“给矿领导当师傅,你啥感受?”“有些现场操作‘小窍门’我见得较多,有些操作‘真本领’王矿长知道的比我多,当了师傅,也学了很多东西。”何三江爱学习的劲头一下把我吸引住了,接连追问得知了何三江如何从一个名副其实的庄稼汉如何成长为一名响当当的机电人物。这下,我像是得到了一块心仪已久的宝贝似的,迫不及待的想把它“打磨”“问世”。采访任务不能耽误采访者正常工作、也不能拖拖拉拉耗时太长。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再进行侧重采访。两天的采访结束后,整理采访笔记,罗列写作提纲,一篇关于老矿工爱学习,变身师傅带徒弟的稿子写作完成,并成功在报纸上刊登。“我看了你写的何三江的稿子,准备往局里当作典型推广。”负责“与工人交朋友、拜工人为师傅”活动开展工作的倪建业将老何作为先进,准备形成材料向上级部门上报。“俺孩子看了,说还不知道俺爸真厉害呢,要把我当做学习的榜样。”偶见老何,他眉眼里的笑容让我觉得,煤矿工人是因为平凡而可爱、因真实而伟大。 虽然常有稿件“石沉大海”、虽也遇写作之路磕磕绊绊,好在自己热爱、并在梦想的道路上不倦地奔流着,像一条小溪向着心中的大海涓涓流动,有涟漪、有翻腾,但也会有出其不意的彩虹和晶莹剔透的浪花,就这样坚持下去,努力下去,枝头也会开出朵朵梦想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