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胡九潭: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之刍议

煤炭资讯网 2021/9/28 20:06:02论文、言论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置身于世界文化之中,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在时代发展的变革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越来越清晰显现,越来越底蕴深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以丰富的政治智慧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实践。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法,固然有过分褒奖之嫌,却也道出了孔子思想及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丰富政治智慧,其政治理论主张所具有的政治实践精神。为政以德、以民为本、正己修身、知人善任等,都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深刻影响中国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后人注释为:“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彰显出德性对政治行为的作用、德治对国家治理的价值。“政者,政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为政当权者务必要行正身端。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固然有封建社会背景下的局限性,但其贯穿整个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视。我们党从传统文化“民本”理念中汲取精华,从毛主席提出“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强调“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经江泽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直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一切为人民着想,做人民的公仆”“以人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无疑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结果与呈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政治智慧,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历史的价值理念融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思想内容丰厚,紧密围绕“修身为本、为政以德”这一主旨,提出孝悌修身为严私德之本;进而移孝作忠,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真正落实守公德;立身行道,坚守信念和使命为真正的明大德。传统文化讲“信”和“诚”,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民无信而不立”“不信之言,无成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诚信即真实无忘,既不自欺也不欺人,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传统文化崇仁、尚勇、举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见义不为,无勇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具有深刻启示与现实意义,我们倡导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是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多与传统文化精神联通,从中可见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的深远影响,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凝聚和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使之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和思想财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以纯洁的修身养性作用于广大人民素质提升树美德。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对修身道德养性进行了深刻研究,写出了许多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以教人做一好人,即做天地间一完人,为其文化之基本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博古通今的的道德资源与修身养性理念,教育我们如何遵守道德底线、追求完善人格、坚定理想信念,引导我们待人要虚怀若谷,做事要谦虚谨慎,花钱要厉行节约。坚持做到以道为本、以德为行、以善为基、以俭为荣,传统文化强调,人之为人,要“行己有耻”因为“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需要“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人既要有耻,还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修身养性是一种功夫,靠的是自律,多做好事,行善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人要侧隐、仁爱、忠恕、明理,“与人为善”。从“贵和持中”“心平气和”“天和风雨顺”“地和五谷丰”“人和百业盛”“家和万事兴”中可以看出,“和”的观念辐射到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通过教育引导、“和”风渗透、行为养成,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全民素质,进一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以科学的行为规范促进社会和谐协调发展。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厚重的人文理念。传统文化崇正,明确恪守正义规范,大力弘扬社会正气;立信,诚信做人,确立科学诚信的价值导向;尚仁,“爱人利物之谓仁”,树立以“爱人”为核心要义,以人与物之间的全面和谐为目的的崇高情操;重礼,《礼记·聘义》:“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以礼相待,营造祥和融洽的氛围;和合,追求和而不同交往守则,推崇尊重差异、和谐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传统文化强调,“义者,正也”“义者,宜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里仁为美”“仁,人之安宅也”,要“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以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和谐”理念及一系列构建要求,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完备人际规范息息相通。在化解社会矛盾、调适社会运行状态等方面,传统文化依然具有广泛影响。讲礼仪、讲诚信、讲正义、讲仁爱、讲和合,对当今处理好人际关系,搞好团结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以深厚的精神气节扎根于民族复兴伟业之中。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等等的爱国名言,呈现出强烈的报国情怀与无畏的献身精神。我们中国人民历来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身之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强调“天下之本为国”,把国家利益、民族大义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理念,深深崁入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民群众意识中,渗透在广大人民性格和人生态度中。对勤劳的倡导与推崇,始终是传统文化的主调,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不畏强暴”等,深厚坚强的中华民族精神,凝聚起强大的兴国动力,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树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宽广的思想境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发展了“和而不同”的交往观,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弘扬了“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推动人类携手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人要崇尚自然、效法天地。1948年4月9日,毛主席率中央前委机关进入山西境内已成为解放区的五台山地域时,在五台山塔院寺方丈院宿住后,看到门口出自唐朝白居易《戒杀》里的诗句“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毛主席对身边的人说,应广泛宣传。接着他边走边解释:我们不是从僧人‘放生’的立场出发莫打三春鸟,而是从它们是益虫能保护林木这点出发的。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它以合理的方式处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出崇尚和谐的价值诉求。“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追求的和谐境界,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认为差异是君子和小人分歧的关键所在,要认识到事物的发展需要遵循“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只有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才能更好的发展。“协和万邦”表达了中国古人崇高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人早就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也就是说,“天下”不仅是自然属性意义上的地理概念,涉及到国土疆域,而且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政治含义,涉及到人和社会关系。要达到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目标,需要有天下为公的责任担当。“人心和善”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都把“善”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道德经》中提出“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施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是最接近“道”的品格,道德高尚的人就应该具有水那样的品格。孔子在《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不断弘扬每个人内心中的光明美德,使人能够通过学习,去污而自新,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为了能达到“善”,孟子提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有仁德的人才会关爱他人,懂礼德的人才能敬重别人。当人能做到人心向善,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太平,天下才能安定,才能实现和合天下的理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助力我们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山西华阳科技集团兆丰天成铝材公司 胡九潭 编 辑:肖平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
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