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宏:通讯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
煤炭资讯网 | 2020/6/24 22:34:06写作 | ||
“我的稿件缺少由头,问题就出在采访环节。”刚走出培训楼,小张便和我兴奋地分享着彼此的收获。 6月18日,党委宣传部特邀原《中国煤炭报》驻陕西省记者站副站长孙枫凯老师,来我矿进行新闻宣传培训,这对通讯员们来说就如久旱逢甘雨般珍贵。 俗话说“勤能补拙”。孙老师讲的一篇有生命有灵魂的稿子是靠跑出来的,要多跑现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群挖潜写作素材,素材越多越能获得焦点,也就更有深度,才能吊起读者的胃口。作为一名区队基层通讯员,既贴近职工群众又身临生产一线,获得的一手写作素材也是最多的,然而我却经常“闭门造车”,不懂得如何去采访,或者为了完成宣传任务,简单地对受访者进行教条式问询,采访方式不够灵活,这样的素材很干涩,通篇下来没有灵魂,使读者看得乏味。今后要多与职工们聊天,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练就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同时要经常深入一线作业现场,亲身感受作业现场的环境感。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好的新闻素材后,就要马上建立稿件框架,瞬间的灵感是稍纵即逝的,所以要勤动手,用纸笔记录下来,一篇好的通讯稿不是靠憋出来的,而是自己点滴记录的若干个片段积累起来的。一味地纸上谈兵却不付诸实际行动,造成“纵使胸中藏诗千百篇,难使下笔写一语”,所以在确定了稿件创作对象后,就要抓紧着手创作,确保新闻的新鲜感,对于特定时间发生的个体事件,时效性是其价值所在,错过了新闻报道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孔子曾告诫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多去思考为何同样的素材人家能上稿,多学习身边的人是怎么写的,研究不同稿件类型的创作技巧,广泛涉猎不同载体的作品,提高自己思想认识的深度、广度,提升文字、语句、段落的组织,使用水平,写作时才能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稿件也会有了自己的灵魂,写作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宣传新时代矿山故事。 通讯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后不仅要多读、多看、多思考,还要善于总结,吃透优秀文章的主旨和灵魂,写出职工们喜闻乐见的好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