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艳:做一个有“温度”的新闻工作者 | |||
煤炭资讯网 | 2019/10/31 21:16:44写作 | ||
正值金秋十月,短短三天的新闻培训班刚刚结束,然而我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参加这样的培训了。通过历次培训,我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所以我倍加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培训第一天,找到座位后第一件事情是翻看培训名单,令我惊讶的是,培训名单里熟悉的名字没有几个,以前一起参加培训的同事也少了很多,相反的则是90后占了很大的比例。我很庆幸自己依然坚守在新闻宣传这个岗位上,想到这里,眼眶竟有点湿润。 时光静好,几位老师的细心教导还在耳畔回荡。陕西电视台西安站站长兰金龙老师主讲的如何用手机拍摄新闻,成为“手机”记者。中国应急管理报、中国煤炭报驻陕西记者站长孙枫凯从采访的技巧与视角两方面,讲了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新闻。陕煤集团宣传部长、新闻中心主任梅方义从自己三十多年来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经验给我们讲解了如何写好一篇好的新闻稿件。深入浅出的讲解,把成功的经验毫无保留的和盘托出,使我深受感动。陕西工人报执行总编田永刚老师从报纸各个版面的栏目和定位,讲解了如何提高上稿率的方法…… “拨开云雾见日出”。这次的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能够静下心来反思自身在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三天的培训,干货满满,也一针见血的戳出了我日常写作中常见问题,如有的稿件呈现记流水账式,有的稿件新闻性不强,让我找到了平时写作投稿时的“病根”。因为平时日常工作较多,下班后又要照顾孩子,总是带着“差不多”的思想,“能完成任务”就行的态度,导致自己的稿件上稿率低,和“优秀”作品还有一些差距。 授课老师通过一篇篇新闻稿件的策划,通过一个个短小的视频新闻的讲解,通过一次次真实的采访经历,让我对写作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新闻可以有“温度”。视频中普通的画面,文章中朴实的语言营造出的场景,让我热泪盈眶,那一刻我意识到,新闻真的可以有“温度”。 当然,写作是一件特别辛苦的事情。回想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这十年,可以说是有压力、有汗水、也有收获。多少次牺牲休息时间伏案写作,多少次放弃节假日搜集素材,用文字记录工作的得与失,生活的喜怒哀乐,既总结了工作又陶冶了情操,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的时候,觉得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这次的学习是一个历程,是一次提高,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今后的新闻宣传工作中,我要把这次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认真消化吸收,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探索,多看、多写、多拍照、多投稿,做一名恪守新闻初心的宣传者,创作出有“温度”的企业故事,传递企业正能量。从此,做一个有“温度”的新闻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