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锁:追寻战国一代将星乐毅远去的身影 | |||
煤炭资讯网 | 2016/8/2 11:16:40小说林 | ||
(河底风情录之五)
上中学时,读陈寿《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发现蜀国丞相、军师诸葛亮在隐居隆中期间,曾以“管、乐”自许,希望辅佐明主,建功立业。后来,又从《东周列国志》中了解到,诸葛亮心目中的偶像—— “管、乐”,原来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文一武两位杰出人物——管仲和乐毅。其中的“管”,就是春秋前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管仲;而“乐”,则是指战国中期辅佐燕昭王,统率五国联军大破齐国的旷世名将乐毅。碍于篇幅,本文对管仲略过不提,仅对乐毅生平事迹做一个简略概括。
史料记载,乐毅乃战国中期赵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人,出生于一个富有武学渊源的贵族家庭,他品行端正,聪颖好学,嗜好兵法,这就为其日后走上戎马倥偬的征战道路,笃行其建功立业的抱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诸侯国为了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占居主动,并最终夺取胜利,都纷纷招揽人才,进行改革;同时也积极开展争取与国的外交攻势。在这种特定环境之下,上阶层的地位迅速提高,出现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局面。有才华的士人怀着建功立业的夙愿,纷纷投靠明主,以求在历史舞台上一展身手。青年乐毅也因其才能出众和善于用兵而被拔擢为赵国官吏。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赵国发生沙丘之乱,政局动荡,乐毅失望之余作出决定,辞赵赴魏并在那里担任大夫的官职。不久,乐毅的人生道路又遇上一次重大的转机,在一次出使燕国的过程中,受到一代明主燕昭王的知遇之恩。就是这次转机,促使青年乐毅正式走上了战国期间那个精彩纷呈的历史舞台。
故事从燕王哈三年(公元前318年)说起。那一年,燕国发生因燕王哈“禅让”事件而引起的内乱,齐国乘机出兵燕国,很快攻克燕都蓟城,控制了整个燕国。尽管在燕国民众的强烈反抗和其他诸侯国纷纷向齐国施加压力的情况下,齐军最终不得不撤离燕国。然而齐军在当地烧杀抢掠的残暴行径,毕竟埋下了两国民众间仇恨的种子。燕昭王即位后,表面上维持同齐国的关系,暗中却积极备战,发愤图强,准备伺机攻打齐国,报仇雪恨。为改变燕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创造克齐雪耻的机会,他特地建造了一座“黄金台”以网罗天下文武奇才。燕昭王对乐毅的才名素有所闻,所以当他出使燕国时,燕昭王对他可谓相见恨晚,优礼备至。于是,乐毅毅然留在燕国担任“亚卿”要职,主持军国大事,佐助燕昭王演出了一场克齐兴燕的历史活剧。先后出仕赵、魏、燕等国的丰富政治阅历,对乐毅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最终叱咤风云、匡建功勋具有重大的影响。这种机遇的出现固然与当时人才自由流动的环境有关,因为当时出国游历,无需持有护照,不必办理签证;但他出仕燕国,同多年来齐燕矛盾激化的形势更息息相关。换句话说,燕国求贤、图强,是乐毅成为一代军事奇才的历史契机。燕昭王的器重使乐毅很受感动,而燕国欣欣向荣的气象,又使乐毅倍受鼓舞。他认定燕国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建功立业场所,于是主动请求留燕效力,一面训练燕军,一面辅佐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从此,在乐毅和剧辛等大臣的辅佐下,燕昭王吊寡问孤,抚恤人民,减免税赋,安置流民,举国上下同心协力,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经过20余年的努力,曾经积贫积弱的燕国民众殷富,国库充盈,士卒乐战,并练就二十万快捷机动的精锐新军,为进攻齐国准备了必要条件。乐毅本人也在这一过程中际会风云,成为一颗脱颖而出的璀灿将星。
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好大喜功的齐闵王乘机派兵迅速攻破宋国都城,吞并宋国。野心急剧膨胀的齐闵王穷兵黩武,对外不断征战邻国夺取土地,引起了赵韩魏楚等诸侯国的不满和戒惧;对内横征暴敛,扩军备战,人民不堪重负,内部矛盾严重激化,齐国败象已显露端倪。乐毅见伐齐时机基本成熟,及时向燕昭王分析了齐燕双方的战略态势,提出变弱为强进而战胜齐国的策略方针,即争取联合诸侯共同进兵,“举天下而图之”。燕昭王采纳其议,积极开展“伐交”活动并取得预期效果,很快形成了联合攻齐的格局。不仅赵、韩、楚、魏答应出兵,连秦国也抱着弱齐图霸的目的参与进来。这样,齐国不仅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在军事上也完全处于劣势地位。公元前284年,乐毅在获得燕昭王授权的情况下,与赵、秦、魏、韩等国约期会师。以燕上将军职,佩赵国相印,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浩浩荡荡向齐地挺进。乐毅深知夺取初战胜利对于主宰战争全局的意义,立足于先发制人,予敌以出其不意的打击。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乐毅指挥五国联军及时发起济西之战,在济水之西一举击破齐将触子率领的齐军主力。济西之战胜利后,乐毅鉴于当时齐军主力已被消灭,难以组织起有效抵抗的实际情况,果断遣返秦、韩两国的军队,并让魏军去攻取宋国的故地,让赵军去攻占河间,免得诸国继续分享伐齐的胜利果实。尔后,他针对齐国兵力空虚,主力被歼后的恐惧心理,指挥燕军主力长驱直入,直捣齐国国都临淄,再次体现了审时度势、应变如神的军事才能。
乐毅的这一战略部署,曾遭到另一大臣剧辛的反对。剧辛认为,齐国大,燕国小,燕军应该乘势攻取齐国边邑以壮大发展自己,作长久之计,而不宜举兵深入,进行冒险。乐毅则认为,燕军必须乘胜前进,攻占齐都,否则便会贻误战机,葬送胜利。于是他拒绝了剧辛的意见。指挥燕军实施战略追击,攻克临淄。从而摧毁了齐军的指挥中枢。攻克临淄后,乐毅根据战局的发展,进一步制定了征服齐国的作战计划。具体措施是,及时分兵五路攻取,平定整个齐地。其中左军东渡胶水,克胶东、东莱;右军沿黄河和济水,向西克阿城、鄄城;前军沿泰山东麓直到黄海,直取琅琊;后军沿着临淄东北的海岸,占领千乘;中军则镇守齐都临淄,策应各路。五路大军的行动进展顺利,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连下齐国7O余城,使齐国几乎濒临于亡国的边缘。至此,燕军的战略目标基本上得以达到,乐毅作为一代名将亦名闻遐迩,威震敌胆了。
乐毅既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又是一位清醒的政治家,能够充分意识到人心向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善于妥善处理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心的相互关系,做到双管齐下,事半功倍。在伐齐之战中,乐毅在坚决实施军事进攻的同时,十分重视开展争取人心的工作。如攻克齐都临淄之后,乐毅即注意约束将士,严明军纪,禁止军士掳掠;尊重当地的习俗,废除齐闵王的暴政,减轻百姓民众的赋税负担。同时他还用官爵和封地宠络齐国当地有影啊的人物,从而争取了相当一部分齐国的地主、贵族和名士的拥护支持,并亲自到临淄城郊的齐桓公、管仲庙去祭把,博得众多齐人的好感。所有这一切都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活动的顺利进展,充分显示了乐毅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大将风范。
当然,任何名将的军事天才的施展,是受种种条件所限制的,在这方面乐毅也不例外。他在伐齐之战的最后阶段就遇上了很大的困难。他在齐地戎马倥偬,前后征战五年。基本上平定了齐地,然而唯独有宫和即墨两城殊死坚守,久攻不下。在这种情况下,乐毅不得已放弃强攻坚城的做法,改由政治“攻心”为主,以军事围困为辅。为此,他把围城部队后撤到距两城九里的地方构筑营垒,规定燕军不抓捕从城中出逃的齐民,齐民难以维持生计,则予以赈济,希望通过这些行动,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争取莒、即墨两城守军放下武器,自行出降。应该说乐毅这一方针,在当时条件下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然而,就在战局处于最微妙的关头,燕国国内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贯信任支持乐毅的燕昭王在此时遽然去世,其子燕惠王继位。这位新国君,在当年做太子时就与乐毅有矛盾,这时见乐毅久攻宫和即墨两城不下,便对乐毅产生深深的怀疑。齐将田单掌握这些情况后便巧妙加以利用,派遣间谍到燕国散布谣言,诋毁乐毅,行使反间之计。昏庸的燕惠王信以为真,派骑劫到前线替代乐毅,乐毅被迫交出兵权,出走赵国。田单抓住时机;大摆火牛阵,击破燕军主力,收复70余座齐城。就这样,乐毅灭齐兴燕的大业不幸功亏一篑!
据说,乐毅的晚年是在赵国度过的。在那里他受到赵惠王的优厚礼遇,并曾于公元前282年统率赵军攻伐魏国,攻取伯阳。后来燕惠王也对自己当时的错误决策有所后悔,致书乐毅邀请他重返燕国,但为乐毅所婉言谢绝。无情的岁月流逝,将的双鬓染白如霜,垂垂老矣的一代战国名将乐毅,怀着事业未竟的隐痛和惆怅,寂寞地走到了自己人生之旅的尽头。
有关研究表明,一个孩子性格、习惯与综合素质的形成,最具决定性的影响一定在家庭。从史料上看,乐毅能成为一代名将,的确受到了家庭家风的熏染。《史记•乐毅列传》说:“乐毅者,其先曰乐羊。”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O6年),乐羊曾统帅魏国大军攻灭中山国,因军功卓著而被封于灵寿。《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乐羊子怒镊中山羹,西门豹乔送河伯妇》就讲述的就是其先祖乐羊子的故事。
乐羊子起初是魏国相国翟璜的门客。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08年),中山国国君姬窟发兵进犯魏国,翟璜向魏王举荐了乐羊。但是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将领,而且曾杀死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乐羊为人,不计恩怨,力保乐羊担任主帅出兵讨伐中山国。乐羊出兵后,由于敌强我弱,于是施行缓兵之计。消息传来,朝中大哗,群臣诬告乐羊通敌。魏军兵临中山国城下时,中山国君杀死乐舒,煮成肉羹送到乐羊面前,试图引起乐羊悲伤而乱他的阵脚。为军事大局考虑,乐羊强压心中悲愤端起饭碗一口气喝完肉粥,挥兵直攻城门,一举而胜。消息传入魏都,魏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为了国家,竟然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睹师赞却说:“连儿子的肉都吃,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随后,乐羊大败中山军,攻占中山国。魏文侯虽然奖赏乐羊的战功,将其封在灵寿,但却对乐羊的心地人品产生怀疑并敬而远之。后世也对乐羊子褒贬不一。刘向《战国策》说:“乐羊食子以自信,明害父以求法。”周昙《春秋战国门•乐羊》:“杯羹忍啜得非忠,巧佞胡为惑主聪。盈箧谤书能寝默,中山不是乐羊功。”当为中允之言。
乐羊的妻子在历史上也是鼎鼎大名。《后汉书》中一则“乐羊子妻”的故事,说的就是她,后来还被选入《列女传》。如今,又被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才使得我们今天的青少年读者知晓其名。据说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子,就高高兴兴地拿回家把它交给了妻子。妻子问:“这金子是哪里来的?”乐羊子说:“是在路上捡的。”妻子说:“这是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乐羊子辩解道:“反正也找不到主人了,留下也没关系。”妻子扳起了脸,严肃地说:“别人的就是别人的,即使是人家不小心丢掉,被你捡来了也不能就把它当做自己的东西。我听说,有志气的人连泉叫“盗泉”的水都不喝,诚实廉洁的人对于人家不尊敬的施舍也不会拿来吃。如果你为了贪图小利,把这块金子留下了,就是不诚实的表现。你得到了这块金子,却丢失了诚实守节、廉洁自律的高尚品行。” 乐羊子听了觉得非常惭愧,就把金子扔到野地里去了。后来,乐羊子到外地求学,由于思念妻子就中途回家来看望她。妻子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剪刀快步走到织机前,剪断正在编织的布匹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前功尽弃,徒劳荒废了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学有长进,以此成就自己。如果中途就回来,那同割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深受触动,重新回去苦学七年不回家,最后终于学有成就。
为人父母长辈者,很可借鉴乐羊子妻这般人物。爱不仅仅是温情蜜意,给家人衣食生活之便利,更该以长远的视野,规范言行,塑造品格,点亮可以光照未来的灯。2000多年前的历史稍显久远,我无法查证乐羊与乐毅相隔几代。但以常理而论,乐羊妻子这般有见识,有修为的持家主妇,必可教化后辈,营造兼重学养与修为的优质家风。这样特殊的家庭环境,其后辈中能涌现出乐毅这样的顶级人物,实是顺理成章。
有关乐羊、乐毅的封地和故里,如今也有多处地方政府之争。其中有河北的肥乡县小乐堡村、新野县樊集乡安乐寨、邯郸县代召乡大乐堡村和山西和顺县乐毅村。大乐堡村有将军墓(乐毅墓)、练剑房、磨剑石、磨剑池、衣冠井等处遗址。和顺县乐毅村民多为药姓,当地方言“乐”、“药”谐音,传为乐毅的后裔。旧方志也有:“……先系出乐毅,由燕奔赵,忧谗避祸,别居梁榆,遗命子孙改姓药……”之载。
根据我的考证,以我的家乡河底为轴心的方圆地区,作为乐羊子、乐毅故里,同样有其合理性和科学依据。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派乐羊子假道于赵国进攻中山,于公元前406年才攻克国都灵寿。当时中山国可能桓公在位,他是一位较年青的国君,利用地势险要和兵民顽强守卫与战国初叶最强大的魏国战斗了三年。中山国灭后,魏文侯封太子为中山君,以著名的政治家李克(即李悝)治理中山,封乐羊子于灵寿以镇中山余众。根据这个记载,我大胆推测,与河底乡交口行政村隔河相望的乡宁县台头镇李子坪村,应该就是当年政治家李悝的治所吧?而该村人丁兴旺的魏姓家族,是否就是魏文侯太子繁衍的后裔呢?李子坪行政村交口村有一处高垣叫梁子坪,“乐羊”用古韵反切的读法读作“梁”,人们口中所谓的“梁子”,应该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乐羊子,而梁子坪很可能就是当年乐羊子生活、居住过的地方。无独有偶,在河底行政村郝家疙瘩,也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沟名叫梁子墓,根据以上推断,该处应该就是乐羊子的墓葬所在地。在河底三交行政村有一个自然村叫罗义沟,与“乐毅”谐音”。无独有偶,与之相邻的殿窝村,一半以上的居民为岳姓。这难道是历史机缘的巧合吗?回头再看和顺县旧方志那段记载:“……先系出乐毅,由燕奔赵,忧谗避祸,别居梁榆,遗命子孙改姓药……”,我豁然大悟。殿窝村的岳姓族人,当为乐毅后裔无疑。 家乡河底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怎奈先祖过于低调,以致于忽略了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才使得历代英才杰人湮没于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站在战国一代将星乐毅的黯然落幕处,我的心中饱胀着丰盈的感动和追思怀古的激情。俯身捏起地上一块泥土细捻,在历史飘落的瞬间,万马奔腾,呼啸而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