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锁:探秘赵氏孤儿避难地 | |||
煤炭资讯网 | 2016/8/1 15:28:31小说林 | ||
(河底风情录之四)
2010年12月,一部名叫《赵氏孤儿》的电影在国内外成功上映,把一段发生在我国春秋时期的的忠义故事隆重地搬上荧幕,再一次唤醒人们沉寂已久并逐渐遗忘的侠义情结,两千多年前发生的程婴救孤的故事重新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赵氏孤儿》电影是根据发生在26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段感天动地、震撼人心的故事演变而成。据《左传•成公八年》、《史记•晋世家》记载,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追名逐利,妄想独揽晋国大权,设计将累世于国有功的晋国上卿赵盾一家300余口满门抄斩。惟有赵盾儿媳庄姬因公室血缘幸免于难。时庄姬身怀六甲,在宫中生子赵武(即赵氏孤儿)。屠岸贾欲斩草除根,率兵进宫搜查而不遂,即悬赏千金举报赵孤。然天不灭赵。赵盾之子赵朔的生前好友程婴、门客公孙杵臼、中军元帅韩厥三人将计就计,程婴舍子、公孙杵臼舍生,救出一脉仅存的赵氏遗孤赵武,程婴并趁机携赵武于胸襟之内,从晋国辗转逃往仇犹古国的盂山(今盂县,周时为仇犹国)藏匿达十五年之久,使赵氏血脉得以延续。后人因改盂山曰“藏山”,以藏孤得名也。晋景公十七年,屠岸贾因犯欺君之罪而被灭族,赵氏冤情得以平反昭雪,赵武恢复了赵家在晋国的地位并成为治国栋梁。2010年山西阳泉盂县《赵氏孤儿传说》“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成功。盂县藏山因藏匿晋国赵氏孤儿而闻名遐迩,被列入“三晋历史文化名山”,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形成了规模盛大的民间庙会。从古至今,程婴救孤的传说在民间广为传播,由“街谈巷议讲列国,妇孺皆能说赵孤”一诗,即可见一斑。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有详尽描述,此后的史学家在文章著作中均有详略不同的记载。元代著名戏剧家纪君祥还将《赵氏孤儿》搬上了舞台,成为中国十大悲剧之首。在剧本问世400年后,由在华传教的法国人马若瑟译成法文,于1731年托人带回法国,后即有英、法、意、德、俄等国的译本相继出现,其中法国思想文学家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影响最大,在欧洲上演引起轰动。赵氏孤儿的传说和由此形成的忠义文化,集中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崇尚正义、鄙视邪恶、善恶有报的善良心理和重承诺、轻生死、忠直正义的精神内涵,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口头及书面流传,已经烙入百姓心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山西人文历史宝库增添了极为绚烂和厚重的一笔,并成为山西、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旅游文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菲经济效益,赵氏孤儿发源地之争也非常激烈。除盂县藏山外,山西省新绛县也在打“赵氏孤儿传说”这张旅游品牌。新绛,古称绛州,是春秋时期晋国故绛都的唯一传承者,晋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1965年,该县的“赵康古城遗址”就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新绛县“赵氏孤儿传说”也被入选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外,河北邢台的赵孤庄也有意染指此事。他们的依据是《邢台县志》上的记载:“赵孤庄在城西北二十五里处,相传程婴匿赵武处。”。以及位于邯郸的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三忠祠”(供奉营救孤儿的韩厥、程婴和公孙杵臼,清乾隆时更名为“三义祠”)和“七贤祠”(将“三义祠”和乾隆时为纪念赵国的贤臣蔺相如、廉颇、李牧和赵奢而修建的“四贤祠”合并而成)。当年的赵氏孤儿肯定不会料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成为刀下鬼的孤儿,能为后人带来如此的福禄恩泽,他也肯定不会想到,他的后世让世人如此关注。
其实,若论真正的赵氏孤儿传说发源地,我的家乡河底更有其合理性和竞争优势。假如你是一个关心家乡历史的有心人的话,你会从附近村落以及沟沟坎坎、山山峁峁的名称,发现俯拾皆是历史文明的遗迹。比如与家乡一河之隔的乡宁县台头镇桃花山村在当地村民的口语中被称作“草娃山”,谐音当为“藏娃山”,河底乡靳家川行政村也有一个自然村叫银子沟,谐音当为“隐子沟”,还有一个自然村叫丈瓦窑,谐音当为“藏娃窑”,当年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义士程婴可能就带着赵氏孤儿辗转隐居在这些地带;而河底乡靳家川行政村有一个小山沟叫蛇娃沟,谐音当为“杀娃沟”,就是当年程婴的亲身儿子被屠岸贾杀害的地方。位于我乡通往枕头乡何家峪段的路边有一座寺庙叫“双庙”。当年我在乡养路队时曾进庙瞻仰过。该庙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湮没于萋萋荒草之间。当年的那对热血青年——程婴与公孙杵臼,同赵氏毫无血胤关系,却为了所遵奉的人生信条,一个舍生取义,一个忍辱负重;知难而进,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百折不回,成就了一段忠义“救孤”的传奇。后人为他们建庙供奉,当属情理之中,我认为该庙当为祭祀程婴和公孙杵臼二位义士的“双义庙”。虽然由于年代久远,家乡祖辈们忽略了对历史遗迹的保存传承,也没有刻意建造诸如藏山景区的藏孤洞、报恩祠、育孤园等人为作秀痕迹明显的景点,但以上村名、地名以及山山岭岭间散落存在的王斗、鞍子岭、剑子凹、赵家坟等村名、山名都是当年程婴携孤远逃追杀、救孤育孤行为无可辩驳的证据。
家乡河底位于古晋国国君叔虞的国都(今临汾市襄汾县汾城镇)西北部的山地地区,又是孤儿赵武的第二故乡(其祖赵衰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狄地期间娶叔隗生下赵武祖父赵盾,赵盾从小生活在狄地,后被接回晋国),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虎踞龙盘,地势险要,再加上原始森林密布,山路坎坷曲折,老一辈姻亲血脉相连,天时地利人和俱备,隐藏起孤儿赵武来是很安全的,屠岸贾遍寻孤儿不着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认为,以身为一国大夫的程婴的智商和一老一幼的体力,当年他既不会带着孤儿赵武在屠岸贾眼皮子底下的新绛赵康躲藏,远涉他乡到晋西北的阳泉盂县甚至河北邢台去避难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而河底势必成为他的首选理想避难之地(有关内容见拙作《被历史尘封的这一方水土》一文)。
也许你会说,没有一点实物依据,只凭一些与之相关联的地名、村名就推断为赵氏孤儿传说发源地,是否有牵强附会之嫌?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德国诗人歌德也说:“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事出有因,事出有名”。 地名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地名揭示了地理实体的历史沿革和语源文化,是政治、经济、传统文化、民俗的浓缩,传递着远古或久远的信息。根据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某些保留至今的古老村名、地名,往往是某些历史事件隐秘的符号和标志。各国、各民族的地名反映了各自的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环境。每一个地名的源头都有一个故事、反映了一段文化。近些年来,世界各国开始注意加强对地名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地名文化遗产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联合国第6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的9号决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地名作为历史的见证,就象一个古化石,从中可以感触到昔日的脉动、文化的传承、历史的风云,悲欢的迭宕。家乡河底能有如此多的与赵氏孤儿传说相关的村名、地名,绝不是偶然的,这里至少曾经留下过当年程婴和幼小的赵武栉风沐雨、刀耕火种顽强生存的生活痕迹。
重峦叠嶂的吕梁山、钟灵毓秀的小山村和纯朴善良的家乡人民构成了力保赵家忠良之后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更造就了国之栋梁和赵氏根祖。倘若当时赵武这赵家独脉不得存活,那天下赵姓恐怕便会从此消失湮灭,就不会有后来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在战国时代列国纷争的历史画卷中也就不会有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位置了,今日的“三晋”称谓更是无从谈起。可以说,家乡的大义藏孤为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恩无言,大智无名。绵延三百里,悠悠两千年,慷慨收留和养育了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和狐突、狐偃、狐毛、赵衰、赵盾、赵武、乐羊子、乐毅等春秋名臣的巍巍吕梁山、清清霍都峪,一任凡夫俗子的摇唇鼓噪,不争辩,不邀功,不炫耀,默默地耸立,静静地流淌,经受着数千年风雨岁月的洗礼。撩起家乡历史神秘的面纱,感受着她的虚怀若谷,她的悲壮激烈,她的慷慨无私,她的居功不骄,她的低调内敛,她的宽厚豁达,我不禁油然间产生了一种由衷敬佩之情。
结束了对家乡河底的又一次时空穿越,我闭上双眸,陶醉地呼吸着夏日芬芳的空气,一任跨越千年的忠义文化传承化为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流,温柔地浇灌着我的心灵荒原。让这块古老而肥沃的土地上发生过的那些风云激荡的历史事件和许许多多曾为华夏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物,在我的努力下,在家乡空白的史册上再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