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选期间,唐纳德·特朗普就曾猛烈批评诸如福特、纳贝斯克(Nabisco)、开利(Carrier)等公司为降低人工成本而将生产与投资转移到海外的做法,并威胁对此作出惩戒。本周,侯任总统特朗普及副总统麦克·彭斯与开利公司印第安纳分部达成协议,将原计划800个迁往墨西哥的就业岗位留在美国,以换取10年期每年70万美元(总计700万美元)的税收补助。这或可视为特朗普兑现其竞选诺言的标志。
通过税收激励乃至“购买美国货”(Buy America)法令来扶持美国产品在历史上并不稀奇,但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决定却尚属首次。PIIE(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Caroline Freund认为,此举或扭曲美国企业的全球供应链,从而削弱其在全球化竞争中的优势;Gary Hufbauer更指出,类似的做法虽然放新闻头条上很好看,但究竟是否是合理的经济政策有待考察,与其把制造业强行留在国内,或许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调整美国劳动力市场以适应全球化经济的挑战。
保留制造业工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保留制造业工作的承诺或许可在部分程度上安抚受全球化产业分工冲击的工人们之情绪,但该政策的实际效果往往杯水车薪。就全国而言,每个月都有200万美国工人面临被解雇的风险,在印第安纳州,320万劳动力中有51.4万在制造业部门工作(该数字自2000以来降低了超过20%,这也是全美总趋势),上文提到的开利公司在印第安纳保留的800个工作岗位在此面前实在不值一提。
要立刻评估开利的案例中为了保留工作岗位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时尚早,但以往的经验表明产业政策往往代价巨大。2011年,针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征收的关税为美国保存了约1200个工作岗位,但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为更高价格的轮胎付出的代价近10亿美元,也就是说,保留一个工作岗位的平均花费至少为90万美元。
进一步说,即使一些工作岗位确实在回流,这也未必能使得美国制造业重焕生机。自动化与技术革新已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制造业格局,使更少的工人却可以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如下表所示,实际上自1980s以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前)美国制造业部门就业率就开始降低,2000-2009年期间更是降低迅速,然而同一时期个人产出却基本保持稳定,这实际上间接说明了美国制造业的个人生产率在提高。
诚如Simon Johnson所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美国制造业即使保护产出稳定或产出提高,也不会需要比以前更多的技术工人”。
同时,选择调整生产地点的能力并运作一个有效的全球供给链是美国企业竞争力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促使美国经济规模更大、更具生产能力,而且其本身也是国内许多工作的来源。换句话说,全球化经济带来的产业分工与转移,并非简单的零和博弈。
Chad Bown论述到,保留制造业工作治标不治本。根本上看,全球化与自动化的大背景使劳动者必须更加适应不断增强的技能密集型(skill-intensive)、计算机化、服务导向的经济需求。这意味美国应做好两套工作,即一面妥善安置被解雇的传统的制造业工人,另一面即为该需求调整潜在劳动力的素质。
部分因为此,开利公司的声明亦表示此举“绝不是对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逆反,而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胡萝卜与大棒
开利公司的案例更多体现了胡萝卜(即积极激励)而非大棒(消极威胁,竞选期间特朗普声称对墨西哥进口商品征收35%的关税)的一面。在12月1日他在开利决议上的讲话称,决不允许美国企业以后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离开美国。然而征收关税的惩罚性措施及其随后引发的贸易伙伴之报复带来的代价十分高昂,下图首先了显示了贸易战对GDP的影响,2017-2024年,贸易战将使美国GDP低于基准情形下的GDP:
继而是对投资、消费与失业率的影响,贸易战对投资影响尤甚:
而下图则是对不同部门的影响,从百分比看,受冲击最大的前10名几乎都是制造业部门:
同时,Hufbauer也指出,这一系列负面影响将使特朗普政府的减税计划显得没有意义。
当然,特朗普为吸引美国企业回流的胡萝卜措施不仅限于税收补贴,还包括税收改革等(企业税自35%降到15%)。此外还包括监管改革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后者将吸引不少企业的兴趣,包括开利及其母公司联合技术公司等。
联邦政府与联合技术公司之间密切的关系是其合作的优势之一,后者为联邦契约(Federal contract)的主要持有人。这也使伯尼·桑德斯公开向特朗普施压:“如果让联合技术公司从本国纳税人那儿得到更多防御合同,那么请告诉他的CEO,你绝不允许把工厂迁往墨西哥。”这样的呼吁也表达了另一层关切:即除了认为特朗普保留制造业的战略不仅难以维系且代价巨大外,还担心这会进一步将个体企业的决策政治化。
参考文献:
1. Theodore H . Moran and Lindsay Oldenski:The US Manufacturing Base:
Four Signs of Strength
2. Lindsay Oldenski:Reshoring by US Firms:What Do the Data Say?
3. Theodore H . Moran and Lindsay Oldenski:The US Manufacturing Base:
Four Signs of Str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