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骁:做优秀记者 写精品稿件—记者节寄语煤炭企业记者 | |||
煤炭资讯网 | 2015-11-6 16:03:05写作 | ||
在记者节来临之际,有一些认识和感想与矿区的记者朋友们共享。
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具备与这项工作相适应的素质。素质是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和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的政治品质、思维定势、知识能力和经验才能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新闻记者的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维素质、业务素质和知识素质等综合能力。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新闻意识(即新闻发现力)、善于思考的大脑、优良的品德、勤奋的笔和敬业精神。当记者,都希望成为名记者;但成为名记者的唯一条件是要写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稿件来。一个优秀的记者,他每时每刻都在发现着新闻、捕捉着新闻。作为企业报的记者,也要及时地联想到社会上发生的每一个重大事件与企业有无关系,与企业的职工有无关系,时刻去思考、去发现、去捕捉新闻。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合格的记者。
要想做好新闻工作,就必须具备善于思考的大脑。善于思考的大脑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自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在学习中不断丰富起来的,在与时俱进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成的。在工作中,我们随时随地都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靠我们运用大脑中积累的政策法规知识和企业的相关制度去处理。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问题,一定要坚持原则,要去反复地思考,看它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否符合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是否符合职工群众的意愿;在重大问题上,要按照组织程序去处理,要与企业党政保持一致。这样,才不会犯错误。具有善于思考的大脑,要体现在具体的业务工作中。
新闻从业人员要学会策划和组织报道,报道要体现出针对性和超前性。新闻报道要以“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原则,能够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达到鼓舞士气、促进安全生产的目的。有人说:“人品决定了文品。”这话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古代的屈原,为什么会以身殉国?正是由于他的人品所决定的,他不甘同流合污,不甘趋炎附势,所以留下了千古绝唱,也留下了百世英名。还有杜甫、李白、文天祥、林则徐、包拯等许许多多正直的文人和清官,都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名和传扬万代的诗文。正直的人品和高尚的情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一个人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坚持自我修炼的结果;是一个人坚持进行世界观改造,培育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的结果;是一个人长期进行党性修养和锻炼的结果。优良的品德包含了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立场、信仰和理想及为人处世、敬业精神、工作业绩等等。
一个记者要想在写作上有所成就,有所成功,就必须牢记“写作,写作,再写作”这句话,并用自己的行动千万次地去践行。具体地讲,就是要做到五勤:脑勤、嘴勤、耳勤、腿勤、手勤。脑勤,即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嘴勤,即勤访、勤问;耳勤,即勤打听新闻线索;腿勤,即多跑路、勤采访;手勤:即勤写作、多写作。年轻人应该少一些闲聊和游玩,少—些应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用在自身素质的提高上。具备勤奋的笔,体现在多种文体的写作上。十多年来,矿区的许多通讯员,正是通过写新闻报道、写应用文、写各种材料,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并由此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所以说,锻炼各种文体的写作,对于年轻人来讲非常重要。不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各种公文和材料、调研报告的写作,对于年轻人来讲,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写出高质量的作品。仅新闻报道的种类就有消息、通讯、言论、连续报道、调查报告、新闻述评、新闻摄影等,无论哪一种,都要力求写出高质量的精品来。要想多出精品,就须作不懈的努力。只要肯于勤奋去做,就—定会成功。
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认真去做,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成功。这就是敬业精神。在我30年的新闻从业生涯中,逐渐养成了“认真写作,精心编辑”的作风。30年来,经过我编辑的稿件,有数百篇作品获得了省部级新闻奖;我个人的作品共有130篇获奖。敬业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工作中磨练出来的。
好的作品都是经过详细的采访和认真的写作得来的。1987年7月的一天,下峪口矿选煤厂发生煤尘燃烧事故,当时有两名工人严重烧伤,急需救治,事故发生后,我与文野同志赶赴现场进行采访;通过查阅调度记录、电话记录、会议纪要,采访事故现场、当班工人和相关负责人等,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最后写成长篇通讯《—曲难忘的救护之歌》,并在当年“中国煤炭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后来,我与艾凡同志走遍厂矿区的向阳坡、沟塘、夹皮沟、南北山坡等,采访了几十位工人和职工家属,写出了系列报道《矿区边缘自建住房现象初探》。通过以上的事例,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你认真地去采访和写作,就会写出精品稿件来。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先要去现场采访,有时是深入井下、深入基层区队、深入工人当中,有时要翻山越岭,走遍矿区的各个角落;采访完后要“趁热打铁”,去认真地思考、谋划文章的结构、提炼主题等等。
现在有的人忽视了采访环节,采访不深入,不细致,不全面,结果写出的稿件肤浅、没有深度。在新闻界有个说法:“三分采访,七分写作。”如何完成采访工作?我认为:每次采访前,要明确报道思想,确立采访目的,寻找和获取新闻线索,研究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做好物质(录音笔、采访本、照像机等等)准备。在采访中一定要把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结果)了解清楚,要按照采访提纲一项一项地去采访,要作全面的、深入的采访;同时要做好采访记录。做好采访记录,重点要做好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问点、记具体的事实、记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语言、记记者的联想。记要点:就是要记录新闻事实的关键性材料,或新闻事实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包括:事件的起因、转折及产生的结果,人物及其活动的典型细节,工作中的主要做法、经验和教训,重要的背景材料等。记易忘点:就是把时间、地点、人名、职务、相关的数字,以及业务方面的专业术语及先进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和思想闪光点等记得完整准确。什么是记疑问点:由于多种原因,有时会造成采访对象所叙述的事实与客观实际可能不太相符,或者记者掌握的与他人介绍的情况有出入,使记者产生疑问。对于这些疑问,我们在采访时要认真地做好笔记;等到一个采访话题完成后,或者采访结束后,再多问几个人进行反复核实。记具体的事实:就是要把采访对象告诉给我们的一些事件(特别是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一定要记得详细些,记得准确些。特别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等等,都要记得准确和详细一些。对于先进人物说的一些有先进性、闪光点的原话,也要记录得完整一些,以便在写作时引用。对被访者的情绪、姿态、口吻、性格以及周围环境等等,都要作认真的观察,同时记在本子上或记在心里,以备写作时作参考。
记得第一次去矿上采访,跟随一位宣传干部徒步去井下;穿好工装、戴好矿灯后,就沿着井壁旁的台阶一级一级地走到矿井深处。那时的开采方式还是炮采,采面很低矮,有的时候要爬着通过七八十公分高的小通道才能到达工作面,地面上湿漉漉的;尽管井下很凉快,但我们仍然是汗流浃背。还有一次,我们一行数人去一个矿上采访,不料路上遇到堵车;我们几个人就下了车,步行翻过两座山到了矿上。那时交通不方便,下一次矿也不容易,我们每次下矿都在矿上的招待所住上一晚,把所有需要采访的事情完成了才返回机关。有一次采访煤矿选煤女工,我们分别去了三个矿的选煤厂和选煤楼,采访了选煤厂跳汰、机电、控制室等岗位上的女工,也采访了选煤楼里的皮带工、捡矸女工等;有许多女工与丈夫虽然同在一个矿上,但因为两人遇到倒班,小孩子就没人接送,有的女工只好让父母照看,有的女工把小孩寄宿在托儿所里。有的女工因为岗位重要、人手紧缺,有事也不能请假;洗煤岗位上的女工上夜班时因一时犯困,稍不留神,使得煤、水、油混合一体的煤泥就跑冒流了一地,她们顾不上去穿靴子光着脚赶忙抡起大锹一攉就是几个小时。有的车间里机器噪音非常大,有的女工为了保护耳朵,往耳朵里塞点棉花,但也无济于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们依然坚守着。这些新闻事实都是“细节”方面的素材,如果没有细致的采访,就不会得到这些。
作为记者,应该具有同情心。如果我们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一些人,我觉得才更具有价值和意义。在以往的新闻宣传工作中,矿工报曾经多次组织报道了相关部门倡议为特困职工捐款、救助危难中的职工子女的新闻。卫海燕和别婷婷是两位女中学生,也是矿工的子女,一个因患骨髓炎而致使行走不便,一个因严重的肾病需要做换肾手术,两个家庭都因负担不起高昂的医疗费而陷于绝望之中。在企业党政的关怀和矿工报的大力宣传下,广大职工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捐款,最终使他们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
至于写作,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认为,写新闻,要思考谋篇,提炼出主题,然后一气呵成。美国的新闻媒体要求记者“事不过夜”,即当天发生的事件,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写成新闻报道,见诸当天的报纸,绝不能拖到次日。这也是每一名记者的必备素质。所以说,做一名合格的记者,是相当辛苦的,他必须勤奋。这种勤奋表现在:随时留意和发现新闻,随时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事发现场,及时采访与事件相关的目击者和相关部门,及时写出新闻报道。当记者,就是要多跑、多看、多问、多思考、多写作,这样才会不断地写出精品稿件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