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军:两代人的矿山情节 | |||
煤炭资讯网 | 2014-9-24 10:27:12 散文荟萃 | ||
在煤矿生活的久了,既不向往城市里的繁花似锦,又早已脱离了充满鲜活泥土的乡村气息,心里装着的只有煤矿上的事。
是单纯是憨厚说不清楚,也许只是一种习惯思维,一代人在煤矿生活是一种情节,两代人在煤矿上生活那就不是情节了,应该是用感情来阐述,因为他有真挚和内涵在里面,更因为有对煤矿深深的依恋和热爱在里面。 父亲是五六十年代刚参加工作就来到了煤矿,他们那一代人作为老一代建矿人亲力亲为经历的不仅仅是煤矿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他们那一代人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煤矿事业。有人说煤矿工人实在、憨厚、老实、本分,其实这种种的说法归纳到一起,还是说煤矿工人是大老粗没文化。在老一代煤矿人的记忆力,这样的概念几乎是抹不掉的,因为他们那一代人实实在在的经历过了,所以才觉得是真真切切的。
说道建矿初期的情景,只要是在矿上呆过的人,几乎都能讲出好多的故事。在闲暇的时候,我也会和父亲时常聊起过去的事情,因为从父亲给我讲的故事里能听到老一辈人的坚强和煤矿工人特有的坚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至今令父亲印象最深的还是建矿初期的情景:刚来的时候,矿区中间是一条沟,两边是很深的灌木丛,山沟里没有人家,一条曲折延伸的靠山小路是小煤窑运煤时留下的唯一通道,路边是一条通往沟外的山涧小溪流,最好的住房就是林业实验时留下的几间瓦房和一栋单面陈旧的二层楼,还有几孔小煤窑留下的窑洞。电路不晚上,吃的是河水,遇到下雨天,河水变成了黄泥水或黑煤泥水浑浊不堪,职工食用的水只有沉淀后才能使用。居住条件就更为简陋,临时搭建的棚户房不够住,很多工人就租住在附近农民的家里,由于人员少,经常性的义务劳动就成了家常便饭,当时工地上道路不是太好,运料车无法进入现场,大家就用人背肩扛的土办法将水泥沙子、石渣和料石运到靠近施工地点的土坡上,由高处顺势向下滑,就在这样条件下,矿就建成了。
80年代初期,采煤方式还是炮采,运煤方式是用矿车,在当时看来这样的生产方式似乎已经很先进了,但是和现在比还相对较落后。
要说我们这一代人很幸福,那是一点都不假,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是90年代初,矿区的规模已处在发展中的阶段,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先后淘汰了落后的生产设备,购置了采煤机组、优化完善了井下通风、供电和运输等“五大”系统。在走过了机械化的初期阶段以后,瑞能煤业又把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综采引进到了生产线上,矿井采掘、通风、机电、运输、排水、防尘、防灭火、压风、通讯、供水施救、人员定位、监测监控等安全生产系统完善到位,各种安全设施安装整齐到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配备齐全,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健全。
其实企业发展到今天,变化最大的不仅仅是生产系统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时期,更重要的是矿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了,为提高职工的幸福指数,矿上先后该拓建了综合楼,对职工的两堂一舍进行了装修,让职工最为满意的还是在机械化改造工作结束以后,井下的生产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工作环境还是设施设备都提高了,再加上公寓式的住宿条件,现代化的办公区域和温馨舒适的单身公寓等等这一切条件设施的改变,使职工深切的感受到了企业发展变化带来的实惠。
刚来矿上的时候,只是把煤矿当做一时的居住地,从来没有当过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对故乡这一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因为有两代人把深深的爱倾注在了这里,如今再不思念故乡,因为故乡就在眼前,这里既是家又是故乡,因为这里有家的温馨,又有对矿山依依不舍的情怀,在这里有矿工平安走过的岁月,也有矿工兄弟们一路走过留下的欢声笑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