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欢:舌尖上的乾州 | |||
煤炭资讯网 | 2014-9-22 11:35:54 散文荟萃 | ||
乾县因其境内有乾陵而蜚声海内外,更因为乾县有关中地区闻名小吃更让人心神向往,“乾州四宝”甲天下,路过乾县,受乾县小吃美味的诱惑,便常常进入乾县县城,品尝“乾州四宝”,以一饱口福。
乾县在黄帝时称好畤,为祭天之所.夏时为雍州之域,商时为岐周之地,春秋战国时属秦,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置好畤县,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以奉天县置乾州,民国2年(1913)改乾州为乾县,历史有悠久,民风淳厚。 乾县位于渭北高塬南缘、关中平原北侧,毗邻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东距省会西安60公里,东邻礼泉县,西接扶风县,麟游县,南连兴平市、武功县,北临永寿县。
乾县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地形和气候特点,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杂粮水果等,多年来,乾县人以其娴熟高超的厨艺,因地制宜,用本地特有的农产品制造了大量极具当地文化特色的传统美食,尤以锅盔、豆面糊糊、酸汤挂面、豆腐脑最为有名,号称“乾州四宝”。听其名,观其状,你会油然而生一种垂涎欲滴的感觉。
先说乾州锅盔,传说,修筑乾陵时,成千上万的民工参加筑陵工程,为解决饮食问题,民工用头盔烙制面饼。烙出来的馍好吃又耐放,香味扑鼻,这就是锅盔的前身。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乾县人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锅盔制作厨艺,厨具不断革新,锅盔的质量越来越好,成为乾县民间的传统食品,经久不衰流传至今。乾州锅盔,状如车轮,形如菊花,入口越嚼越多,下咽回香无穷。吃起酥、闻起香、耐存放、寿命长。如果带有乾州锅盔,同车异座,未见其馍,即闻其味,吃乾州锅盔,再配上乾县人特制的辣子酱,味道会更加幽香绵长。
在乾县逗留,看着街边摆放的乾州锅盔,吃也罢,带也罢,都会是一种很独特的享受,买几个锅盔和几瓶辣子酱,车内会弥漫着一股奇异香味。
再说乾县豆腐脑,乾县豆腐脑采用颗圆子饱的黄豆用水浸泡、磨成豆浆,滤出浆水烧开,加入适量油根或石膏,使豆浆凝结成半固体,即成细白鲜嫩的豆腐脑。吃时用巴掌大的薄铜浅勺舀入小碗中,调上精盐、蒜泥、五香陈醋、酱油、油泼辣子。碗里红白相映,翻而不碎、搅而不散;味浓辣香,鲜嫩可口,诱人食欲。找一家小店,要一碗豆腐脑,吃一口豆腐脑,细细品味中,酸辣中透着阵阵豆香,回味中让人无限陶醉。
还有乾县豆面糊糊,选用乾县本地产的优质豌豆炒熟后磨成面粉,拌成面糊状,稍加熬制,加上豆腐、青菜、葱花和粉条,颜色金黄,口感绵滑,豆沙爽口,香味浓郁,回味悠长,加上做工简便,配料易寻,千百年来,早已成为陕西乾县当地的有名小吃。
在乾县街道的小吃地摊,吃一碗豆面糊糊,里面再泡上一根摊主现炸的菜油麻花,喝一口豆面糊糊,嚼一口麻花,两种香味结合,那种惬意,那种幽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最后就是乾县酸汤挂面,乾县挂面采用上乘小麦精粉,加盐水和成面团,人工揉搓成长蛇状的大条,压在瓷缸内“回性”,再将大条分成小条,挂在竹竿搭成的面架上拉丝。面条徐徐附落,渐渐由粗变细,状若垂柳,细如发丝,晾晒风干,落下大架放在长条案板上切做八寸长短,用马莲草扎成小把。
乾县人在制作、食用酸汤挂面时,先将挂面在锅中煮熟,用笊篱捞出后放入凉开水中冰过,浇酸汤食用。调制酸汤也是十分讲究,开水中兑上陈醋,加上骨头汤或肉汤,添上五香调料煎熬,沸后放入香油、大油,佐以切成旗花状的鸡蛋饼以及葱花、韭菜、白菜心、香菜、肉片等漂稍,将挂面挑入细花碗里,浇汤即可享用。
乾州酸汤挂面讲究油汪、汤煎、面稀,清亮溢香,百步可闻,入口油而不腻,下肚舒肠开胃,食后不仅醒目提神,又可舒脾健胃,是庆贺佳节和招待宾客的美味佳肴。在乾县县城,经营乾县酸汤挂面的饭店比比皆是,来几碗热腾腾的酸汤挂面,看着碗里泛起的油花和漂浮在酸汤上的葱花和状似旗花的鸡蛋饼,你会食欲大振,细细品尝中,热腾腾的酸汤面入口后,你会额头冒汗,那种惬意,那种酣畅,那种欣然,人生的享受尽在其中。
乾县美食中还有乾县羊肉泡和乾县柿子,羊肉泡的做法有别于西安坊上回民的做法,吃起来另有一番风味和韵味。
居于陕西大地,不去乾县,不逛乾陵,你不会了解陕西,不知道盛唐;不品尝“乾州四宝”,你就不了解关中地区的饮食文化,品尝“乾州四宝”那种独特的韵味,会让你回味悠长,不枉此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