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智宁:守护文学阅读 | |||
煤炭资讯网 | 2014-8-31 19:48:40 散文荟萃 | ||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他说自己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静下心来看过书了,便觉得有点怅然若失。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而是真实地觉得有点可惜。
应该要承认,新媒介的兴起让视觉文化语境下的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视等成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很多人都会觉得那些画面感要比那些枯燥的书本过瘾得多,而且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浮躁心理的产生,很多人甚至根本没有心思读书。这样而来造成的一个不利后果就是印刷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阅读已渐式微。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曾说过:“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的意义其实是为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我们中国人经常讲知书识礼,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
文学阅读的式微还会影响到文学的产生。在一个普遍欠缺文学阅读和文字记忆的人群当中,你很难想象会出现文学大家。他们中间可能出现“张艺谋”,但不太可能出现“莫言”,而我们需要“张艺谋”,但也需要“莫言”。
这不是危言耸听,文学阅读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但是当文学阅读活动遭到新媒介的冲击时,这不光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渐行渐远,也意味着一种文化传统遭到了损毁。当年的萨特曾说,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一本书对他更加重要,因为书是他的宗教。人们今天大概很难再有萨特的这种感受了,因为许多的电子、数字媒介已取代书籍,成为现实中的拜物教。
新媒介已给我们带来许多东西,简单地拒绝恐非明智之举。但我们可以找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拿上一本好书,坐在椅子上,也体验一下那种“孤独”的阅读状态。时常守护,如此便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