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春:味中家乡 | |||
煤炭资讯网 | 2014-6-12 10:40:48 散文荟萃 | ||
外婆家在彬县和长武县交界处的川丰村里,从小在哪里玩,长大后又嫁到了那里,虽说十几年来因工作常年在外,但家乡人的淳朴连同那一成不变的菜谱像一份醇厚的老酒一样回味甘醇,萦绕在我的心头。
家乡其实是一条延绵20多里的山间川道,川道依山傍水,每隔几里路住着几户人家,一直到沟道开阔处有100多户人家,叫川丰村。大凡山里人都一样,这里的农民世代都在土里刨土里长,家乡的山野间是满满的泥土气息。 惊蛰刚过,沧桑沉闷的山头被零散的几颗杏树唤醒,此时满山的槐花香味沁人心脾。那独有植物的花在嫩芽时就变成美食撬开山里人单纯的味蕾。槐花麦饭、香椿炒鸡蛋是山里人的时令菜,地里除草、疏花农妇回家时衣襟撩上一撮河边新掐的苜蓿芽,盘算着中午饭做一顿久违了的苜蓿面。下午在地里,他们露出沾有苜蓿叶的牙齿,开怀大笑畅谈苜蓿面的筋道,一个冬天久违了的绿色因这碗苜蓿面拉开序幕。 山里人秧苗栽菜准备新鲜果蔬时,杏儿在慢慢成熟,毛头绿杏成为孕妇开胃解馋的首选。“算黄算割”叫的时候,树上的杏儿也该黄了,却也到了关中人夏收的季节。收割的时节要在烈日最红的晌午,男人们磨镰刀、备锄绳,麦秆在镰刀的挥霍下瞬间倒地,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麦草味。虽然草帽下山里人佝偻的身躯汗流浃背,一天下来,皮肤就变的黝黑,但收获的喜悦却言不由己。第一包粮食磨的面粉称为新麦面,抓紧时间比谁家蒸第一锅新馒头,蒸出的馒头皮薄、瓤软、麦香味十足,一层层的剥下、一口口的咬进,不用就菜都有嚼头。
这里的夏天最惬意不过,蛙鸣蝉叫弹奏着最悦耳的协奏曲。清晨,一阵薄纱轻绕山脉,随着农家灶房的炊烟一同袅袅升起,农妇们挽起裤腿在地里摘菜,露珠滋润过的西红柿、黄瓜晶莹剔透,没用农药、不用清洗,嘬一口汁水饱满、甘甜清冽。搅团、漏鱼鱼成为夏季必备的解暑食物。“搅团好,72搅”,小火焖出来的搅团摊开凉成薄片,韭菜、辣臊子调成的汁子浇在上面,叫“水围城”。漏鱼鱼是搅团的精品版,用特制的带孔瓦盆顺势而倒,天然浑成鱼状尤物,透明晶亮,形似白玉,吃时和搅团一样紧着一边吃,调料味才不会冲淡。
芒闲时也是姑娘熬娘家的日子,这里最好的招待是酣水面,碱水和面,不停地揉搓,直到融合成微黄的硬面团。擀薄后叠成长条状,用长长的铡刀依次“藜”过,面少汤宽,浇上黄花、木耳等炒汤菜,面的韧性和嚼劲发挥得淋漓尽致,只吃面不喝汤,一碗接一碗,吃得过瘾。
秋收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储藏的季节。晒柿饼、萝卜干、葫芦条,装西红柿酱都要在好天气里赶紧准备。熟透的线椒采摘时要连把一同摘下,用线绳一个挨一个窜起,挂在房檐下晾晒,作为漂汤、炒菜的佐料要吃到下一年。树上的枣儿成熟了,捡大个儿的连同把儿摘下,蘸上白酒放在瓦罐里,灌口用泥巴封存,成为冬季的消遣食品,蒸甑糕、打枣馍,用的都是最新鲜的食材。山里人好那一口腌菜,腌辣白菜、挝浆水菜、做辣子酱成为农妇们秋季的必修课。
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过后,山里的村庄安详浑厚,乡里人儿女婚嫁大都在这时举行,主家杀猪宰羊要的是热闹、喜庆。亲戚朋友赶早来除了祝福就是为吃一顿血条汤。新鲜的猪血和面粉混合,撒上盐、花椒等佐料,由年龄大点的妇人和面,一样是擀薄切窄,拌上菜油上笼蒸熟再晾晒。辣子汤要用上好的骨头熬制一整晚,猪油溶化后浇泼在细辣椒面上,倒入锅中配上菱形的摊鸡蛋皮、葱花、香菜末,稀稀的血条汤要的就是一口吹不透的“汪”,雪白的蒸馍往里一泡,辣油尽吸,一口汤一口馍、几根血条再就上搭配的凉菜,吃着吸溜着,呈现出的是满足和祝福。
年尾岁末,大家又忙活蒸花馍、炸油糕、洗御面、压花肉等待着打工的儿女回家过年。年年如此,山里人的味道印记在周而复始的季节交替中,印记在朴素淳厚的待人接物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