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国:儿时的簪绒帽 | |||
煤炭资讯网 | 2014-2-7 15:39:30 散文荟萃 | ||
时光如水,日月如梭。随着年岁的增长,儿时的许多记忆,都日渐尘封在脑海的深处。只是后来的某种物件的重现和提示,这些记忆才像浮出水面的冰块儿,又变得清晰和亲切起来。
今早上班,看到路边雪地里站着一位民工模样的中年男人,头戴一顶而今在城里不大常见的棉帽——也就是我们老家称谓的簪绒棉帽。这种帽子,平顶,方前脸,两边有两个用来为耳朵和脸腮保暖的“护边”,可下垂,可上翻。只是帽子的前脸和护边,一般均用咖啡色人造绒装饰。如今我想,这种簪绒帽子,大概是从当年军队棉帽的制式仿制而成:外面一般是军绿色或藏蓝色,也有黑色的,这三种颜色一般是常见色。它的好处是,天气稍暖的时候,把两边的护边挽系起来,一旦天冷的时候,就把护边放下,用系带扎在下巴上,整个头部的上边、后边、两侧包括腮帮子,都会被包得严严实实,只露着前脸。如果再戴上个口罩,那就只露着两个眼睛。这种棉帽子,御寒的效果相当好,对于当年交通工具匮乏,冬天靠步行赶集、站街,野外搂草的农民来说,都是十分实用的保暖配置。 记得小时候,这种簪绒帽子在农村的老少爷们当中十分流行。冬天,不仅在学校里戴这种簪绒帽子的男生十分普遍,就是同一个家庭,哥们几个、爷们之间,也常常是人头一顶,只是大小、色泽、新旧程度不一罢了。 购买簪绒帽子的时候,大人们往往给年幼的孩子买大一至两个号码儿的,预备孩子在来年再来年,头长大了能继续戴。买的帽子大了,不合适,大人孩子们也有办法,就是撕下些旧书本的纸,一层一层垫在帽子里,一来可以让帽子戴上去更合适、更箍头,二来可以阻止汗渍浸染帽里。还有一个好处在于,等上厕所大解的时候,摘下帽子,掏出两张,顺便就解决了手纸问题。当垫帽子的书本旧纸或报纸日渐减少,可以再撕裁一些,随时补充上去。 记得儿时,无论家境稍好或稍差一点的,每个男人,大概都只有一顶簪绒帽子,绝少有两顶的。好些家庭,把一些新的簪绒棉帽,买给处在求学、求婚阶段的儿子戴,年长的父亲或爷爷,就戴那些稍旧或淘汰下来的。也有些家庭,由于簪绒棉帽戴的久了,有些地方有破损,缝缝补补再戴,也是常有的事情。在寒冷的冬季,农民们就是图个头部保暖,至于是否美观,并没有多少人去计较。冬季外出回到家里或晚上睡觉,簪绒棉帽一般是挂在室内墙壁钉的钉子或木錾上,各自的位置一般都是固定的。 对于许多的农村孩童、青年人来说,那个时候,能获得一顶新的簪绒棉帽,也是过年时的期待甚至奢侈。年关之前,父母或用父母给的零用钱,到集市上选一顶自己心仪的簪绒棉帽,应当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情。回到家里,还暂时舍不得戴,要等到除夕夜或初一早晨外出拜年的时候,跟新衣服一起穿戴,才显得像过年。如果早戴几天,从心理上讲,过年的时候,就不算新衣裳、新鞋帽了。 小的时候,自己究竟买过几顶簪绒棉帽、戴过几顶簪绒棉帽,实在是记不清了。艳阳高照、顺风顺水的日子,甚至都记不起这些年幼时的穿戴过的东西了。只有在朔风刺骨、寒冬凛冽的冬日里,才会想起这普通但实用,曾经陪伴一代人走过人生艰苦岁月的老物件、老穿戴。 簪绒棉帽,离我的生活、离我,已是渐行渐远。偶尔的瞥见和想起,便心生感动,倍觉温暖! 哦,儿时的簪绒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