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祥 吴佰乘:秦岭为你作证(报告文学) | |||
煤炭资讯网 | 2014-11-13 13:43:49小说林 | ||
引言 被尊为华夏文明龙脉的秦岭,丽肌秀姿,千峰碧屏,以其独特的天然屏障,滋养了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孕育了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的恢弘诗篇,雄霸豪情地刻画出了秦岭的神奇与险峻;巍巍秦岭,庇佑三秦,秦王朝在此完成了中华统一的春秋霸业,汉王朝在此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莽莽秦岭,佛教在大唐王朝完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千峰叠翠,老子的《道德经》著成于此……历朝历代,多少英雄豪杰征战秦岭平天险,赋予了华夏龙脉无限荣光。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为了打通天险,使秦岭成为经济军事要地,修筑宝成、襄渝铁路,改变了蜀道难行的状况,创造了奇迹;一批重点军工企业扎根秦岭,克服了人类史上难以想象的艰难,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世界和平大格局的持续稳定,这些完成历史使命的军工企业纷纷搬出深山,在大城市安家落户,至此,这尊华夏龙脉,完成了自己承载的那段民族使命。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国民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共和国的一批产业大军,肩负着国富民强的重任,沿着前辈们曾经前行的足迹,又一次挑战极限,来到秦岭腹地——柞水县,为国民经济建设生产更多的金属原料,拉开了有色金属银的开采历程,这就是陕西银矿成长发展的缘由。 秦岭,将见证银矿建设者们的雄姿与坚韧。
风起云涌
盛夏时节,暂别燥热的关中平原驱车南行,一路领略秦岭山脉的瑶草山青,琪花药香,想来都令人神往。 早晨还不到6点钟,睡梦中的我被一阵手机铃声吵醒了。很有责任感的老吴在电话里说,咱们走早一点行吧,天气凉快,路上也顺畅,十点半差不多就到了。 老吴是在有色系统工作了一辈子的文化人,也是我比较敬佩的一位新闻同行、老兄,是他让我这个纯煤炭人,走进了有色,感悟有色行业的不一样,认知有色人的品德与奉献。 这次采访的目的地是陕西有色集团旗下的陕西银矿。银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开采利用的金属元素之一,在所有金属中,银的导电性、导热性最高,延展性和可塑性也好,易于抛光和造型,还能与许多金属组成合金或假合金。银还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耐有机酸和碱的能力,在普通的温度和湿度下不易被氧化。因为银有如此多的优点,所以它不仅很早就被人们用来作货币、饰品和器皿,而且在现代工业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工业和国防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所以我决定穿越时间的鸿沟,挑战行业差别的堡垒,走进银矿,深入其间,用心感受银矿的一草一木,将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刻画成一座雕像;总结银矿人在克服资源型企业普遍存在资源枯竭后转型的成功经验,为资源型企业的产业破解瓶颈,提供成功范例。 前期我们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和矿长陈在劳多次交流沟通,还都无意中说起矿上的事情。为了让我对银矿有个前期的初步认识,就在前几天,老吴还专门抽出时间到企业走了一次,由此,使我对这个曾经在国家最需要银的时期建设,非常时期创业,艰难情况下转型的产业群,有了一定了解。错线条的发展轮廓,将我引入到了他们为共和国有色事业发展,忘我无私,克难攻坚,一往无前的峥嵘岁月里。 1 带着昨天一场暴雨的凉爽,汽车出西安城通过绕城高速行驶约半个小时后,直接驶入西康高速,沿途要穿越18.02公里的世界第二大隧道----终南山隧道,还有大大小小的隧道群,领略蜀道难行变坦途的雄姿,以及茂密的植被,神奇的风光,缓缓流淌的小溪,众多叫不上名字的河流,最终汇入渭河、汉江,成为长江、黄河的最大支流,夹裹着这座奇特的山脉。 从秦岭流淌而出的河流,浇灌了中国十三个封建王朝,又承载着今天“南水北调”的使命,牵系着中国的未来。沿路两旁一丛丛山岭闪过,如浪涛奔流,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一个多小时从柞水出口下高速,再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从一个标着凤凰古镇和陕西银矿的十字路口上,左拐行驶不到十分钟,眼前一座茂密的山岭上,出现了一座错落有致的工业建筑群——这就是陕西银矿的工业生产区,在正午的阳光直线照耀下,虽然有些沧桑,但彰显着曾经承载的历史和未来的重托,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仿佛有一块巨大的磁铁,吸住了时间和历史。 汽车穿过一个叫金米的小村庄,进入陕西银矿,一条不宽的水泥路直通矿区,门牌立柱上公正地印着”陕西有色·陕西银矿”几个大字,在绿色环抱之下,非常醒目。矿区道路的右边被有尺把粗的松柏遮住了半边阳光,左边是一条名叫马尔峡的河流,不紧不慢地从山上向下游流淌,清澈见底,环绕着矿区,给这里增添了灵巧的秀丽,如果不是显赫的门牌,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就是曾经显赫一时的银矿矿区。 进入大门,工会的李丹瑛主席和综合办的张育波副主任早已在院子等候多时,热情的问候之后,李主席把我们领到书记孙会昌办公室,在说明我们的采访意图后,这位看上去很干练,善于表达的党务干部,两句话就把话题转到业务工作上了。虽然座谈不到半小时,却使我很快了了解的陕西银矿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说起银矿的发展历程,孙书记简直就是竹筒倒豆子,快人快语,毫无保留。 他说,陕西银矿于1987年开工建设,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由武警总队勘探,兰州冶金设计院设计,国家在“八五”期间建设的十大银矿之一,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单体银矿采选企业。 陕西银矿的成立发展就是我国白银发展史的一个缩影。1983年,国家加强对有色工业的管理,把有色工业从国家冶金工业部分离出来,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全国白银和伴生金的生产也归有色总公司管理。为了加强白银工业的领导与管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了金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金银工作办公室,强化对全国有色金银生产建设的领导。利用白银地勘基金勘探了36个主要银矿床,利用金银专项资金建设了20多个以银为主的矿山,利用金银开发基金和专项贷款进行了417个新建和技改项目,满足了国内需求;到1990年代初我国白银基本不需要进口,国内白银生产也从过去完全依靠铅锌铜锡金等副产变成副产、原生银共存的局面,使中国的白银生产和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 陕西银矿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工建设的。注册资本金3580万元,资产总额8亿元,1991年,银矿一期工程完成,开始投入生产,形成600吨/日采选能力,吸纳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此扎根。 2 抚今追昔,我们追寻第一代矿山建设者们的足迹,领略他们的风采,是他们勇立潮头,锐意进取,投身矿山建设,才创造了银矿辉煌的业绩。从孙书记的口中得知,建设期间的人员分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陕西八一铜矿抽调的领导干部、业务骨干,组成了陕西银矿过硬的领导班子,这部分人最终成为银矿的领导层和中间骨干力量。八一铜矿是由一支解放军部队于1968年建成的一个铜矿采选企业,文化底蕴丰厚,干部作风扎实,由此,也带出了银矿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过硬班子,培育了良好的作风,为银矿在以后的艰难探索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一部分是从铅锌矿主动申请调来的,因为当时的银矿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就业机会多,还可以解决子女户口和就业问题。这一部分同志大部分是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兢兢业业一辈子,安排好子女是最大的心愿,所以,他们在工作上能吃苦,从不挑三拣四,带出了银矿“艰苦奋斗,勤俭高效”的职工队伍。企业为感谢老职工的奉献,在1990年代的招工中,除有特殊情况的职工子女以外,几乎都在银矿就业,得到了很好的安置。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了奉献国家金银事业的接力棒,非常珍惜父亲为他们留下的这份基业,把青春和智慧都留给了银矿。这些银二代不像现在的富二代,他们知恩报恩,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许多人走上了领导岗位。 还有一批是建矿初期每年从全国各大专院校分配来的学生,他们走出校门,就直接融入到国家重点建设的这个大家庭里。孙书记说,每年十多名大学生的到来,对于处在建设初期正缺乏更多的专业人才的银矿来说,彻底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为企业后续发展增加了后劲,同时,他们带来的新的观念,新的知识结构,使银矿发展有了活力。对于大学生来说,一走出校门,就能进入专业对口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展示才华,这确实是一大幸事,虽然在山区,条件艰苦点,但企业的人文关怀,福利待遇,弥补了地域自然条件的缺陷,让他们感到非常的知足。而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1988年我从中南大学选矿专业毕业来到这里,转眼间在银矿已经整整工作了26年,从一个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到了现在已经接近知天命之年了。但是,银矿给了我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流逝的时光,可以冲淡一切,可冲淡不了我对银矿的情结,银矿成就了我毕生的事业,是我最可靠的家啊! 现任管理安全的副总刘光华就是建矿初期分来的大学生,刘总说他1990年毕业于昆明冶金专科学校,那是后计划经济时代,毕业生还是统招统一分配,因为家在陕西,所以在学校征求分配自愿时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陕西银矿。当时这里的条件十分艰苦,他从西安到矿上报到就走了两天的时间,中间还要倒两次车,路途上还经常堵车。自己还算幸运的,只有一次过年回家,公共车在黄花岭上堵了两个多小时,有的同事甚至经历过堵车几天几夜的状况,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能硬饿、硬扛,现在好多了,高速公里通了以后,两个多小时就到了西安。
当记者问道,当时在那种情况下,没有想过要离开银矿吗?刘总笑着说,没有,因为咱是农村出来的,只要有一份工作干就满足了,再加上当时我在采矿厂工作,各种福利待遇比较高,外人看了都非常羡慕,那会想找关系进矿上的人很多。记得第一个月我拿到了一百多块钱的工资,当时激动得不得了,再加上后来也在这里成家了,心就安稳下来了,我这一生就卖到银矿了。
3
1994年,国家对白银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取消了金银开发基金、白银地勘基金等优惠政策;为了保证有色系统金银工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使金银开发基金有偿使用,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于1994年10月正式成立了鑫达金银开发中心,将过去投放给企业的金银开发基金、白银地勘基金、金银外汇分成及有关债权,转由鑫达金银开发中心经营管理。鑫达金银开发中心以资金为纽带,相继对国内主要银矿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陕西银矿就在改造范围之内。也就是这一年,陕西银矿开始二期扩建工程,1995年二期工程竣工,形成900吨/日采选能力。 在此期间,随着有色铅锌铜产量的不断增加,副产在其中的白银也不断增产。此阶段白银的流通环节基本没有变化,仍然由中国人民银行“统购统配”,具体生产任务由有色总公司下达,相关事宜和行业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共同协商解决。 陕西银矿属于典型的沉积型银矿床,本可以顺风顺水,凯歌高奏,可是这一路走来,确是跌宕起伏,波澜不断。在国家计划经济时期,银价过低,企业实际是处于亏损状态;到了1993年,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当市场逐渐放开,银矿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发现了老笼。所谓老笼其实就是古人开采矿石遗留下来的矿硐,银矿的这个矿硐没有资料可查,也没有找到进口,只有古人遗留的油灯残片清晰可见,银矿人也不敢贸然进入。我们一边感叹古人的聪明智慧,能准确找到矿石,而且是弃贫采富;另一方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发现,陕西银矿处在了建矿以来的最低谷,这个原定服务年限为30年的矿山产量立马缩减了一半,随时面临关闭的可能。 银矿开采以40米为一段从高向低进行开采。陕西银矿的最高中段为1250米,当开采到1210米时,发现了古采场。本该到1170米进行开采,但是无法准确知道古人到底开采了多少米,银矿领导集体顶着巨大的压力,打破常规,优化设计方案,决定从810米进行开采,使得银矿得以继续开采,目前矿山已经开采到了570米。 孙会昌书记说:银矿矿体薄,开采成本比较高,我们以崩落法为主要开采办法,同时因地制宜,也采用嵌孔法,充填法。老一辈的银矿人确实是专业技术硬,执行力强,他们留下的优良传统,时至今日都在影响银矿的发展。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面的宽泛,再加上银矿遇到资源萎缩瓶颈的制约,效益不好,看不到企业发展的前景在哪里,每年分来不少的大学生,但是留下来的不多。一些大学生技术骨干,通过招聘、找关系调离、考研走出了大山,新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来,造成企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转型发展乏力,后劲不足。 危机催生新理念,改革催生新国企。古采场的出现使得以资源为生的陕西银矿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智慧,倒逼企业改革。从此,银矿人拓展思维,以更大的勇气挑战自然,将更大的视野投向祖国广阔的天地,使得今天的银矿越走越稳。
挑战期限
所有的矿山企业都面临一个资源枯竭的问题,更何况是在开采过程中发现古采场的陕西银矿。面临这一难题,陕西银矿人硬是凭借自身过硬的素质,优良传统,将十年前本以枯竭的企业还能开采5年,甚至更久。同时陕西银矿走出去的步伐迈得比较早,也更加稳健,
树立了“外学邯钢,内学陕银”的企业品牌,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展示了陕银人精湛的选矿技术。
1
好的企业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运作效率,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使每个员工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作为主管企业安全的刘光华对安全管理感触颇深。他说,安全是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马虎,出现问题不能马上解决,安全隐患就会增加。从一开始,矿上就建章立制,增加设备投入,加强基础管理,提高安全意识。现在矿上开采中段增多,运输成本增加,加之选矿设备已经服务一二十年了,维修量也在增大,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银矿将不会出现现在这种井然有序的局面。 杨兵副矿长是陕西银矿的第二代,岳父就是第一批从八一铜矿抽调到这里的建设骨干,杨兵1991年从昆明工学院采矿系毕业,也许是父辈在这儿工作的缘故,1998年他也到银矿工作,从最基础的技术工作干起,科长、矿长助理到现在的副矿长。 因为本身就是采矿专业出身,再加上长期从事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业务上的事情,难不住他。杨兵说我们的矿石平均含银107克/吨,铅﹢锌3.1%,铜0.56%,探明银为大型,铅达中型,年产白银30吨以上。企业另设控股公司四个,总资产1.9亿元,生产能力为采选矿石60万吨/年,其中银铜矿石31万吨/年,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银矿。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8575万元,多年来产品产销率均高达99%以上,年实现利税600余万元。 在生产管理上,陕银人惜银如金,优化工艺,把有限的资源潜力挖掘出来。杨矿长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在废料中找的银占了产量的绝大部分。比如,对以前已经开采后充填的矿石里面银矿石的成分,再重新采挖,除制定严格的作业规程外,安全生产的压力也非常大,开采已经采过预留的矿柱,这些都是高难度别人不敢涉及的开采方式。因为我们的资源有限,就必须想办法,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把支离破碎的资源一点一滴汇聚起来,付出的代价是可想而知,除组织严格的生产管理外,要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来实现,对此,我们把加强培训,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从来没有松懈过。 采矿是矿山工作的重点,作为采矿厂的厂长,鲁绍斌的主要工作就是领导和管理好采矿厂300多号人,完成每年30万吨的矿石开采任务。 我们坐车来到了930米高的采矿厂的中心位置,在一个小三层楼简陋的办公室里采访了鲁绍斌厂长,这位看上去40来岁的,话语不多,说起他的经历很简单,但让人听后觉得真不容易。1990年鲁绍斌从附近农村老家招工到银矿,24年就没有离开过采矿厂,严格的说就没有离开过井下,一步一步从采工干起,2003年当选厂长助理,2007年他一项敬仰的老厂长、终身师傅,就将厂长的班放心地交给了他。七年来,鲁绍斌严格管理,身先士卒,哪里有险情他就到哪里,那里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他必然在现场。他说,现在井下开采没有正规采场,几乎都是到处找,回采以前预留的矿柱,工作地点散而效率低,上到1250水平(海拔1250米),下到670水平(海拔670米),从670水平到中心采区井下要完成4级,每班下井200人,分散在14个水平的作业点上工作……
无需他继续说下去,我就知道鲁厂长的艰辛,尤其是安全工作的压力之大啊!
2
选矿厂厂长程宏斌这位看上去很精干,带有浓厚本地口音的中层领导干部,领导着近100来号人,承担着银矿一个最核心的岗位。采出来的矿石到他这里,首先通过粗选,将每吨中含量3000克的精矿石筛选出来,再通过几十道工序的化验、精选,加工成银矿粉出售,平均一吨银矿粉的价格在10万元左右,最后再将废料排放到尾矿库。 程宏斌说,作为银矿,他这个岗位很重要,一旦技术达不到要求,责任心不强,就会把含银量高的矿石当废料处理掉,不管是哪个加工检验环节要求不严格,就会影响到产品质量。选矿的工作性质一头是连着市场和客户,一头直接关联着企业的效益,所以,对员工的责任心和技术熟练程度要求非常高。 现在选厂的技术力量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吗?这正是我最头痛的事情,程宏斌说,陕西银矿从2003年实施走出去战略,搞劳务技术输出以来,所有承揽的工程都是选矿,而这些技术人才都是从选厂抽调的,十多年以来,从选厂输出外包项目的专业技术人员超过了200人,相当于选厂技术人员的两陪,这样就造成本部选厂技术人员始终短缺,应急招聘来的没有半年时间,在工作中很难独当一面,人才危机一直是陕西银矿长足发展的最大障碍。 培养输出人才也是银矿长远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一步呀!这倒是事实,但是,有时一下子走得这里就转不动了。 有那么严重吗?我追问道。有,我记得2003年7月,我们矿第一批走出去承包内蒙古霍铬旗铜矿的选矿工程,第一批去了42人,一下子从选矿就抽走了38名技术骨干,造成本厂几乎到了难以正常运转的地步。我自己也在抽调的人员之列。 这是陕西银矿第一次走出去承包项目,时至今日我都能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况。那真艰苦啊!由现在的矿党委书记孙会昌(时任选矿厂厂长)带队奔赴内蒙,我们都没有出过门,外面的选矿行业到底是什么情况,一点也不了解,结果一到工地,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茫茫戈壁,几乎天天刮大风。严酷的自然环境让我们这些来自青山绿水的陕西银矿人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澄干水分的艰苦,所以有人说:在内蒙项目部不用干活,能够生存下来就是劳模。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在内蒙打出陕西银矿的信誉,顶住承办方不信任的眼神和难以完成的前期开工的准备时间,硬是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克服了难以预料的困难,赢得了承办方和甲方的信任,在内蒙古打出了陕西银矿人的品牌,而且一直合作在现在,业务不断拓展,项目部已经由当初的42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 2004年,陕西银矿收购了山阳县矾矿,成立五洲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接替资源,程宏斌又被抽调回来筹备矾矿的开工准备工作,从车间主任干起,一直升到副厂长,2011年调回银矿当选矿厂厂长。
受过煎熬后才知道珍惜。程宏斌说,通过出去闯荡市场后,才知道市场的残酷,承揽工程的艰难,对家的含义就有了新感觉,可以说,没有陕西银矿坚强的后盾,没有精神和物资的支撑,在内蒙那一年我都干不下去。所以,一定要珍惜,把本部工作搞好,让外包工程的人员心里踏实,让他们载着荣誉,仰着笑脸,一次又一次传回告捷的喜报,让家乡父老为他们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骄傲。
3 作为柞水县政府着力培育的重点企业,陕西银矿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先后被陕西有色集团公司、省地县政府授予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质量效益型企业、纳税先进单位等荣誉。近十年来,陕西银矿不断发挥技术优势,在国内外寻找新项目,进行劳务输出,先后介入陕南钒矿资源开发,参加青海赛什塘铜业公司铜峪沟铜矿的采矿、探矿工程,承包后生产;先后与西部铜业、塔中矿业、福建和顺矿业公司成功签订了选矿生产和技术总承包,为甲方的选矿生产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服务;实施向产品线下游发展,投资建成可年产300吨硝酸银,年产值可达6亿元以上的化学试剂厂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势产业;柞水宝盛贵金属加工有限公司的优级硝酸银和白银贸易业务连续多年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凭着丰富的生产和贸易经验将为企业规模化经营打下良好基础;全资子公司山阳县宏鑫公司的铜金矿资源储量已探明,正在加快办理采矿权手续,该矿山建成后,将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惧艰难困苦,陕银人勇敢前行,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赢得了市场的赞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积累了经验、探明了道路。 银矿本部的资源已近后期,但是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银矿人边采边探,寻求新的矿石;同时,作为“资源宝藏”的尾矿中银、铜、钴、铁、硫存量较大,具备高附加值的潜在特性,其潜在经济和应用价值巨大。前几年已经对尾矿库进行了打钻采样,对有价元素的品位和可选性进行详细论证,该项目建成后可对尾矿中银、铜、钴、铁等有用资源进行回收,尾碴可以为建筑行业提供原料。本项目成功后,不但延长企业服务年限近十年,而且作为循环经济产业将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凝心聚力
回望陕西银矿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有艰难创业的磨砺,有取得成绩的喜悦,更可贵的是培养出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人才、管理人员,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目前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1人,具备高级职称11人,矿山采矿、地质、测量、选矿、机械、电器、化验、财务、经济等各方面专业人才俱全,而且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坚强带领下,通过充分发挥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形成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金属矿产企业。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周末的矿区更加幽静,透过招待所的窗户,整个矿区尽收眼底,午后的阳光洒满矿区,仿佛整个大地都沉浸在柔美的余晖里,这里没有城市的焦躁,许多职工家属带着孩子在生活区活动休闲,卷毛狗懒洋洋地摇着尾巴,山风沁人心脾,林中不时传来鸟儿欢快的叫声,让我这个住惯城市的人不愿离去。因为我在这里真正感受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绝美空间。 “我现在的心态很平和,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这里有这里的好,竞争压力小,生活节奏慢,年轻人的提升空间很大。矿领导很关心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经常开展座谈会,鼓励大家多学多听,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平台,还热心为年轻人牵线搭桥,当红娘。别看我们在这大山里,业余生活也很丰富,羽毛球、篮球场等一应俱全。上下班还有班车接送。” 张育波副主任的心理变化和对银矿的看法倒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他们从一开始的排斥到接受,再到扎根这里的一个蜕变过程,而这一切离不开企业强有力的后盾支持,离不开企业在长期运行中积淀下来的企业文化。 2 由于建矿初期决策者的高瞻远瞩,树立了将生产与生活区完全分离的人性化的理念,所以,银矿的职工生活福利区建在距离生产区十公里以外的文化名镇----凤凰古镇,职工上班就是上班,下班就安心地休息,方便照顾家庭和孩子。所以,我在采访期间,正好赶上一个周末,就让陪同的办公室张副主任回家过周末,我自己也可尽情地感受这座历经风雨冲刷的国家贵金属企业的点点滴滴。 在十元钱就能吃一天的职工食堂就餐,和同桌的一位年轻小伙子聊了起来。小伙子说他姓戎,名毅,陈毅的毅,戎毅是我在矿区采访遇到的新一届大学生,对银矿的前景和自身的发展前途远比老一代大学生乐观得多。 我约他吃完饭后一起走走,戎毅满口答应,我们走在秦岭深处这条就马耳峡沟壑的这条弯弯曲曲的水泥路面上,他说自己在选场工作,到银矿不到三个月,还没有转正,今天是夜班,他最不愿意上的就是夜班。 小戎说,他家在陕南的镇巴县,也是秦岭腹地,他家在农村,距离县城还要坐两个小时的公共车,他们那里的山要比这里的山高多了,路的艰险就不用说了。 “那你以前在哪里打工,是谁介绍你到银矿的,国有企业可不好进啊!”我好奇地问道。 小戎很淡定地说,我是去年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招聘到这里来的,学的就是选矿。 顿时,我对面前这位90后的大学生投去了惊讶的目光。 小戎接着说,我家在大山深处,很穷,能考上重点大学不仅是家里的荣誉,也是全县的荣誉,我们那几万人口的山区小县,一年考上重点大学的能有十个,就不容易了,我就是其中之一。2013年毕业应聘到了我国产煤大省山西吕梁地区华润集团办的一家煤矿工作,这个煤矿年产90万吨,听起来产量不小,但放在富煤区的山西来说,就是小煤窑了,所从事的工作还算专业对口,每月开5000多块钱工资,听起来收入也不错,但生活、生存成本太高,除每天吃饭要花去30—40元以外,每月来自方方面面的扣款让你难以承受,再加上是外行管理煤矿,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没有成型的规章制度,所以,随意性很大,让人在工作中很迷茫,再加上气候的不适应,就辞职应聘到了银矿。 你到这里现在干什么工作,在管理岗位上吗? 在选矿车间和工人干一样的活儿,银矿都是这样,不管你学历再高,从哪儿来的,必须在一线当工人三个月转正后根据你的工作能力,岗位需要才进行调整。 一个月开多少工资?小戎嘿嘿一笑,二千多块钱。少吗?这没有多少,也没有可比性,有同学在西安工作,一个月开三四千元,光房租每月就得600元,吃饭坐车1500元下不来,而且工作压力非常大,在这里住宿是免费的,上班步行,全当锻炼身体,不用买车票,吃饭矿上补贴,每月300元足够用了,而且环境好,工作生活压力不像城市那么大。另外,我感觉矿上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与同事,同事与同事之间比较和谐,楼道里的山地自行车都不用加锁,我们上下班也不用锁门,气候和我们那一样,总之,感觉很舒心。 银矿资源枯竭,而且受整体经济下滑的影响,矿石也卖不上好价钱,这些情况你知道吗? 知道,但是银是等价商品,价格虽浮动,但不会出现像煤炭一样的产能过剩,没有人要的现象,只要有技术、有产品,就有市场,所以,不需要担心,再一个矿上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在外面找矿,我从矿上已经承包经营的有关信息了解到,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设备都是最先进的,技术都是最前沿的,目前银矿技术人才正处在新老交替的时期,依托这个平台,我在选厂锻炼一段时间,熟悉了工艺,一旦时机成熟,出去就会有用场。这位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银矿人,淡淡地一笑说,我对我的前头、对我们矿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 通过和小戎的交流之后,我对银矿职工文化中心旁边的那块红底色,印着“让资源更有价值,有企业更有活力,让员工更有尊严”的黄颜色字体的标语,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 3 站在生活区的广场中间,看到不远处采矿区的白色建筑,不禁想到最高的采矿点看看,亲身体验一下工人每天是怎样爬到山顶再进入800米深处采银的。 和银矿的团委书记徐伟一起从930米水平向海拔1250米最高的一个采矿点爬行,我们来回穿行在丛林中的羊肠小道上,小徐书记说,这里本来就没有路,这条小道是工人上下班踩出来的,不算入井到升井和从宿舍爬山的时间,每班在井下要工作8个小时。 我感觉自己身体还可以,可是走了一段时间就大汗淋漓,腿迈不动了,只好坐在树荫下缓过气来再前行。徐书记说,工人每班上班是走上来,下班走下去,矿领导、业务部门每次的检查也是一样……当我们顶着正午的列热,爬到1250采厂时,我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徐书记说,这是最高采点,一直到下面的670水平,我们已经在河床下面10米左右开采了,这座上下落差近600米的矿山,几乎被我们采空了。 我一边感叹银矿人的坚韧,一边环视周围,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每个采厂好是一幅精致的工业大画面,在绿山环抱中,显得特别养眼、美丽。 下山途中我和徐伟书记聊起了家庭及个人的事情。 小徐说自己大学毕业后在一个大型企业的学校当体育老师,由于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陕西银矿了,开始来在五洲矾矿车间当工人,后来调到机关办公室再到团委当书记。在这里工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工作压力小,环境氛围好。领导的人文关怀不是说在嘴上,而是实实在在地为职工考虑,让大家在工作生活各个方面都能感觉到温暖。我调这里以后,媳妇一直在老家,两地分居确实是个实际困难,所以,我就本着试探的口气说话,看有机会把媳妇调过来,矿领导说,你媳妇学校毕业够矿上的用工条件,那就办手续吧,调来了要安心工作。前几年母亲离世,父亲身体多病,一个人在老家又无人照顾,我担心父亲的身体,就接到矿上住,领导知道我们家里的情况后,专门给父亲安排了看门的工作,弥补了家庭的经济困难,也让父亲有事干……类似像我这样,被领导关怀、帮助的事例,举不胜举。我们只有拿努力工作来报答。 的确,一个企业要发展,人才是保证。从陕西银矿在曲折艰难的暂短历史来看,正是因为在建设期间决策者合理的人才机构组成,形成了具有银矿特殊的文化构构架,人才结构,保证了银矿在投产之日就遇到“老笼”困扰后的品质下降,资源枯竭后的痛定思痛,二次创业,金银价格下跌后的扩能增产,科技创新,近几年以来,全球经济下滑,对实体产业冲击后的转型出海,这些对陕西银矿来说,都是在生与死的搏斗中发现新机遇,看到新希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人才和干部素质的魅力体现,牢牢地凝聚住了企业员工的心。
一往无前
审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30年,陕西银矿这个目前国内最大,陕西唯一的国有银矿石生产企业,确实是在痛苦而又彷徨的挣扎中历经风雨,曲折前行。1991年建成投产就遇上市场不景气,银价跌到一克0.5元钱,1993年调整到每克一元钱,本可以开足马力生产,给国家生产更多的产品,结果是井下开采遇到古采场,导致采掘比例严重失调,企业发展受到限制,职工收入面临严重困难。在危机降临之时,企业能够合理规避危机,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这与所有银矿人爱矿如家的感情密切相连,与历届领导的敏锐开拓精神密不可分。 按照一体化发展的思路,陕西银矿以银、铜、金等有色金属采选为主,其他金属为补充,不断做强白银产业链、做大金属贸易,寻找、并购国内外矿产资源,增强企业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到2015年,实现陕西银矿年营业收入30亿元,利润总额5500万元的目标,生产精矿含银金属12.5吨、铜金属900吨、金金属100公斤、钴金属100吨,加工硝酸银300吨,白银贸易260吨,其他矿石加工400万吨,进一步严格管理,提升企业的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成为集矿山采选,产品加工、实业投资、技术输出于一体的集群化产业。成为有色行业国内知名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使企业迈入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为了实现十二五末的计划目标,陕西银矿借用政策引导、经济全球化及各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持续发展;进一步做好国内外矿产资源的考察、论证工作,做到条件成熟一个,并购一个,积极稳妥地推进此项工作,力争兼并2-3家企业,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加强与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合作,做好尾矿资源的再利用工作;强化员工招聘、培训、培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开发、挖掘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多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员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保障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发扬“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用银矿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打硬仗”的文化武装全体职工,实现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以企业凝聚力的空前增强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现任矿长陈在劳,1999年从潼关金矿调来,当时任总工程师,当这个温文尔雅却又能独当一面的矿山人看到井下主采区几乎被老古采场分割已尽,搞了一辈子采矿专业的他,深知采掘比例失调给企业带来危机的严峻性,他知道稳定产量的首要前提是要不断探明矿藏资源量,采掘行业的规律是有足够探明的储量才会有稳定的产量,储采比例始终是任何金属采矿企业的生命线,一旦比例失调,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为了改变这种艰难的窘况,陈在劳召开专门的生产业务会议研究调整方案,在各种会议上阐明生产形势紧迫的同时,调整思路,根据有色市场银铜的价格变化,立即着手对930米水平以上的高铜低银品位的小矿体、表外矿、薄矿体、不规格的老矿房遗留边角料调查、摸底,制度开采方案,维持再生产。同时设置专门的机构,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申报资源危机矿山项目,争取资金做930米水平以下的勘探及水平开采布局,缓解了接续比例失调的被动局面。 13年来,陕西银矿在陈在劳矿长的带领下,实行科学开采后,采取深部勘探、低品位回收等有效措施,把每一克能勘探到的含金属矿石采出来,已累计为国家增加矿石储量312万吨,回收银金属327.4吨,铜金属8035.96吨,铁精粉14.33万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上级肯定。而且为企业寻找接替资源,实现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 通过调整生产结构,使陕西银矿人产生了一种陕银人的自豪情结;地质条件变化,市场的残酷,让他们重新调整思路,必须尽早摆脱资源危机,走出孤芳自赏的漩涡,努力使自己成为顺应市场竞争中的强者。他们大踏步地走向可以带 来盈利空间的地方,开始了在市场中的“淘金”路。 除收购五洲矾矿,在内蒙古迈开了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外,在柞水县建鹿苑星级宾馆,配套高尔夫球场,产业延伸餐饮服务业,利用自身过硬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到处寻找矿藏资源,新疆、外蒙、西藏、青海等地方都留下了陕银人的足迹,陕银人的执着、心血和汗水,洒遍了大半个中国及丝绸之路带上中亚的许多国家,功夫不负有心人,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陕银人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在内蒙、福建、塔吉克斯坦站住了脚跟,打出了陕西银矿的品牌,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国内外选矿市场上有了陕西银矿人的一席之地,他们与西部矿业成功签订年400万吨的矿石加工项目,与塔中矿业签订日处理40万吨硫铁加工项目。 说起塔吉克斯坦项目,陕西银矿人早在十年前就看好走向中亚国际市场的这步棋,因为前苏联解体后,给各加盟共和国留下了许多金属矿业采选的半截子工程。随着政局的稳定,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性的增加,塔吉斯坦共和国就是其中之一。所以,陕西银矿与塔中矿业有限公司合作顺利,能成功签订塔吉克斯坦塔中矿业选矿项目,陕银人有成功取胜的思想准备。可以说中国的选矿技术在世界都是一流的,再加上诚信敬业的精神,很快就能取得甲方的信任。 鱼高学是陕银塔中项目部经理,四十岁出头,说话沉稳有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安空港新城建成,发往塔国的第一批货物就是我们的工程设备,虽然做好了适应异国环境的思想准备,但实际要比预料的复杂得多。“首先是文化、信仰的不同。塔国是伊斯兰教国家,宗教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我们的管理必须在符合伊斯兰文化的前提下,制定切合项目部实际的规章制度。开始对宗教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甚少,尤其是礼仪礼节的风俗习惯理解不透,把握不好,加之语言不通,在交流中只能有手比划,有时一个很小的事情要比划好半天才能懂清楚。塔国人民开始对我们不信任,他们要求每天结算一次工资,可是我们一个项目部不可能随时携带那么多现金,导致工作很难开展。” 说起在塔国的时光,鱼高学有一肚子的话要说,“那边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和西安反差很大。强烈的紫外线让初到那里的我们极其不适应,生活习惯让许多人出现了不适的症状,但是我们一帮兄弟能苦中作乐,相互鼓励,共同走了过来。记得一次雪崩,整整两天一夜路才修通,我们就是靠吃雪挺了过来。”“在国内,提起爱国,貌似只是一句口号,但是走出国门,才切实感受到这其中的分量,最起码的是不能给国家抹黑。我们凭借自己的技术、热情打动塔国人民,慢慢融合,从开始的排斥,到现在大家都是很好的朋友。” 就是在各个层面都差异很大的情况下,陕银人怀着一种为国争光,为企业争利,参与塔国经济建设,造福人民的远大目标,在塔国扎根、成长,不断壮大。 书记孙会昌对记者说:“重开丝绸之路,为我们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站在国家层面上,这是策略,对企业来说,这是商机。我们之所以选择塔吉斯坦共和国作为首选,也是出于这方面的战略思考,就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走好第一步,这一步我们已经迈出去了,但以后还会有很长的路,需要陕西银矿人在艰难的拼搏中前行。” 是啊!在困境中转机走向市场的陕西银矿人,他们承前启后,足迹已经横跨欧亚大陆桥,服务于国内的有色选矿业,从东南沿海的福建,到辽阔的内蒙古。广阔的战线、效率、效益、安全无时无刻不在约束着陕银人的行为举止,一个人的形象就是一个企业的代表,一支队伍的成败就是陕西银矿的荣辱,历史的荣誉和现实的困难是两条不相交的曲线,真实的评价没有关照成分,在这上面矿长陈在劳深有感触。他说,十年的艰难探索,为银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发展,全面走向市场,参与国内外竞争迈开了成功的第一步。现在只能说我们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跟,要站稳脚跟,还需要做不懈的努力,用陕银人的品牌赢得天下,一方面要加大银矿本部产业的科学管理、科研攻关力度,让保有的地下资源产生更好的效益,延长矿井生产服务年限,只要把基地建设好,基础牢固了,才能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研究市场,挑战自我,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陕西银矿的品牌才能得到巩固,陕银才能走出秦岭、走出陕西,在市场上扎根、开花结果。
我们坚信,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代代人为之不懈努力,已经走向市场的陕西银矿人如同扬帆远航的战舰,为了再造一个陕西银矿,陕银人在陕西有色集团的坚强领导下,在团结务实的矿党政班子的带领下,就必须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尾声
七月流火,炽烈的骄阳烘烤着大地,静静流淌的马耳峡河,不知从大秦岭的哪个峪口发源,在银矿这里形成了一个不规格的八卦图,然后奔向平坦广袤的汉中盆地。盛夏的热流确定一年的收获,即将盘点的时候有新闻记者来陕西银矿进行采访,问起矿长陈在劳和党委书记孙会昌:“你们走向市场,打造一流贵重金属企业”的保证措施是什么? 他们俩相视一笑,不约而同地回答:“一是我们有历届领导班子留下的敬业做事、踏实肯干的精神财富,有敢亮家底过日子的勇气,树立起了有水长流,精打细算拧毛巾的好传统。二是在贫矿区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骨干,他们贫富兼采,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为转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三是始终把产品质量树为企业发展的生命,不管是在本部选矿,还是外包工程,都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和质量品牌。当然了,我们的经济效益还要每年以两位数字增加,企业才能摆脱低层次循环局面,成为真正实力雄厚的现代企业,这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需要陕银人信心百倍地去完成。” 已经逐步走出困境的陕西银矿,拧在陕西有色集团公司这股绳上,续写昨天的历史,拓开明天的光明,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为国家的贵重金属事业献上无限的赤诚! 魏巍秦岭,正在期待着陕西银矿人绘制创业的宏图画卷,为她的雄伟、壮观,增添无限荣光。 作者简介:陕西省煤化作家协会主席 中国煤炭报记者 中国煤矿作协会员 陕西省作协会员、被授予全国煤炭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报告文学《无底的暗洞》荣获第六届全国煤炭“乌金”文学奖,新闻作品《图腾如鸿》、《冰点》已由人民日报出版发行,《陕西煤老板》已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