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爱军:凤凰赋 | |||
煤炭资讯网 | 2013-12-9 17:29:13 散文荟萃 | ||
国人崇尚凤凰,把她奉为百鸟之王,把人中英才喻为凤凰,把许多美丽的城镇乡村山岭水路取名为凤凰。湘西凤凰县就是这种文化的代表,一个中国最美的山城。
湖南凤凰县的山、水、城如梦幻组合,汉风苗俗相处和谐。那独具特色的古街巷,令人浮想联翩的吊脚楼,横跨沱江的彩虹桥等,“靓景如梦梦如诗”。不久前举办的“凤凰•中国苗族银饰文化节”和凤凰卫视的“天下凤凰聚凤凰”活动,使凤凰一时华灯楼船,彩影荡漾,“弦歌影山山影水”,宛如一幅人天交融的民俗山水画卷。
凡钟灵毓秀处,必有凤来仪。远的不说,近代以来,凤凰县就出了几只“凤凰”,沈从文是其中之一。往游凤凰城的人,十之七八是冲着这位大作家来的。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是生于斯长于斯,身后归葬于斯的凤凰人。他只上过小学,却成为一位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行散记》、《从文自传》,学术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宋铜镜》、《战国漆器》、《龙凤艺术》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凤凰城的书店、景点、摊头,沈从文的作品比比皆是。众多游人到凤凰,孜孜寻访的是沈从文的旧居、学校和墓地,津津乐道的是沈从文笔下的翠翠与大老、二老、兵痞、土匪、赌棍、酒鬼等人物和故事,念念不忘的是湘西人纯朴、自然、旷达的民歌民情民风民俗。
黄永玉是沈从文的表侄,也是凤凰城的一张“活名片”。他曾获意大利骑士奖章,是仍然活跃在画坛上的国画大家。这位耄耋老人,青年时从凤凰走出,晚年筑巢故土,他受沈从文文艺思想的熏陶,先从事版画创作,晚年创作新国画。同行评价他:承前启后,才华纵横,画大画如指挥千军,描小幅则工笔写意,题跋俊俏可喜。晚年,黄永玉云游天下,但每年都会回凤凰隐居数月,潜心作画,为凤凰的建设和宣传不遗余力。古城中漂亮的凤凰广场及其中一尊偌大的振翅欲飞的凤凰雕塑,就是黄永玉的杰作。沈从文墓地旁竖碑上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也是他手书的沈从文的名句。
如果说沈从文、黄永玉是两只土著“凤凰”,那么130年前从赣西北幕阜山深处走来的陈宝箴,则是一只外来的“凤凰”,也为凤凰县增色不少。
讲到陈宝箴,人们往往只知道这位清末著名维新派人物,曾主政三湘,“锐意整顿,为中华之嚆矢”,却不太清楚他在任湖南巡抚之前20年,曾署湖南辰、沅、永、靖兵备道两年,治所便在凤凰城。时间虽然不长,但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受到凤凰人的拥戴和敬仰。
当年,陈宝箴一踏进凤凰城,便接到状纸,告境内欧阳家族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且与官府勾结,百姓怨声载道。陈宝箴经过明查暗访,在掌握充分证据后,一举铲除,顿时百姓拍手称快,社会秩序稳定。湘西九分半山半分田,土瘠民贫,陈宝箴根据自己家乡修水一带农民以红薯为主粮的特点,教当地百姓种红薯,“又招人制鉋,教鉋薯为粮,名薯丝,干食可久储。”同时,还教百姓植茶种竹,增加经济收入。
凤凰城为明清军事重镇,屯军众多,军粮运进、山货外出,皆从陆路,山高路险。城西虽有沱江,但水流湍急,江中怪石林立,舟船不能直通城下。陈宝箴决定组织民工开凿沱江。他多方筹措经费,甚至动员包括母亲在内全家节衣缩食,减少应酬开支,挤出自己薪金资助疏江工程。他交待厨工佣人多买蔬菜,少买荤菜。厨工佣人私下议论,说他故作清廉。陈宝箴闻之一笑,以诗作答:
嚼来却是菜根甜, 不是官家食性偏。 淡泊生涯吾习性, 并非有意钓清廉。 陈宝箴不是一个喜好作秀的沽名钓誉之徒,开凿沱江也决非没有实际意义的形象工程。他克己奉公,挤出薪金资助疏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百姓,经过7个月的努力,工程告竣,从此“自泸溪北通沅水,舟楫辐辏城下,兵民大欢”。结束了凤凰城下不通舟船的历史,大大便利了凤凰与外部的交往。 后陈宝箴调任河北道,兵部侍郎的郭嵩焘撰文为之送行:“君之去远矣,则宜湖南之人流连咏慕,旁皇太息于君之行也!”凤凰百姓为陈宝箴的离去依依不舍。
凤凰人有情有义。不仅当年为陈宝箴的离去“流连咏慕”、“旁皇太息”,而且代代相传,百年不忘。我特地寻访了正在筹建中的陈宝箴纪念馆。一位当地文化人因为仰慕陈宝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自筹资金,动迁出住在陈宝箴故居内的居民,将故居修缮一新,又从陈氏后裔陈小从那里募集到一批照片和实物。纪念馆正在紧张布展,今年春节期间即可对外开放。
因为对陈宝箴的尊重和爱戴,凤凰人也关注陈宝箴后裔。2001年,当黄永玉从一本书上获悉陈宝箴之孙、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死后30余年,骨灰仍未落葬时,主动致书陈寅恪之女陈流求,询问是否为经费所困,表示愿意资助。当获悉是因为欲葬庐山而尚未落实时,黄永玉特请曾任江西省委书记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出面,与江西省政府联系,并于翌年春专程陪同毛致用和陈流求到南昌、庐山落实此事。黄永玉还手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刻于墓碑之上,执意将陈寅恪这一千古绝唱昭示天下,令陈氏后裔及世人感叹不已。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徜徉在凤凰古城,思索沈从文与陈宝箴的人生际遇和历史命运,不禁思绪万千。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一个尊重人才的社会才是有活力并充满希望的社会。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既为沈从文如此受到凤凰人和中外游客的喜爱、崇敬而欣慰,也为江西有陈宝箴这样的老乡而感到不胜荣幸之至。若要比较,沈从文比陈宝箴幸运得多。沈从文虽然在上世纪50年代后的一段时间里,孤寂于文坛,但他毕竟能够专注于文物研究,出了一批成果,有的还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幸运的是,他终于熬过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重见光明,并在身后被凤凰人毫不犹豫地迎回,在养育他的沱江之畔、听涛山下安葬。陈宝箴则不然。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慈禧太后革职,并“永不叙用”,同时被贬的还有他的儿子、吏部主事、著名诗人陈三立。陈氏父子悲愤地从湖南回到江西,僻住南昌西山,不久,陈宝箴竟被慈禧太后密旨赐死。这固然是陈宝箴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革新派的悲剧,时代的悲剧。那个毁灭人才的社会,很快被辛亥革命推翻是必然的。 人才的成长和作为,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古人云:“盖凤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凤有仁德之征,竹有君子之节。”湘西水土养育了沈从文,沈从文把湘西推向世界,直至今天,沈从文其人其文仍然是吸引中外游客的一个巨大磁场。在凤凰古城,不仅沈从文、陈宝箴,包括民国总理熊希龄、贵州提督田兴恕、当地首富江西商人裴三星等知名人物的旧居,都一一保存完好,并对外开放。政府对于黄永玉更是破例赠地,供其兴建画室。其用心之精,可见一斑。小小的凤凰县在眼下交通仍旧不便的情况下,一年竟接待游客二三百万人次,不能不说重视文化、重视名人是其魅力之一。
相比之下,我们有些汗颜。陈宝箴家族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化型爱国家族。陈宝箴及其子陈三立、其孙陈衡恪、陈寅恪四人同登(《辞海》),超过苏洵、苏轼、苏辙“三苏”,为中国第一。如果再加上陈宝箴第四代、“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陈门一家出了5只“凤凰”。对这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无论是对其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宣传,还是对其遗址的保护、维修和开发,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凤凰”者人才也。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凤凰人的成功再次证明了这个道理,我们考察凤凰城进一步明白了这个道理。
很难说清,磨难对于人的一生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只是觉得,经历了磨难而不折服,且能从磨难中锤炼自己铸就新生的人,倒是完全有理由骄傲地宣称:三生有幸!
作者单位:湘煤集团楚湘建设工程公司党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