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荣:善 | |||
煤炭资讯网 | 2013-12-16 10:04:12 散文荟萃 | ||
《兄弟(上)》是我读的余华的第三本小说。较之于之前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本小说里仍旧保持着他一贯以来的家庭温暖的基调,但与此同时,《兄弟(上)》却有不仅仅只是像《活着》或者《许三观卖血记》那样的故事背景,作者这次不再将故事限制于一个家庭的喜怒悲欢,而是把这个家庭投进了一个宏大的时代里,让一个时代的光明与黑暗,让群体的迷失与个体的坚持,在一个家庭中得到映照与反映。这也注定了这本小说留给读者思考的终究不再仅仅只是个人人生成败的问题,而进阶成了个人于社会,于时代如何有益且有意义的大课题之上。
作为一个故事的上半部,《兄弟(上)》的重点着笔在这个家庭的父母——宋凡平和李兰。
因为父亲是旧地主,宋凡平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了打击对象。一群群打着正义旗号的红卫兵们折磨他,毒打他,侮辱他,嘲笑他。最终,一个善良,正直的宋凡平死在了众口铄金下,死在了冷眼旁观下。死在了一个时代的阴暗之中。
但是活着的李兰——爱他如生命的妻子,却要承受着他死去的所有悲痛以及他之前所受到的全部污蔑。但是,原本孱弱且隐忍的李兰却忽然刚毅的像一个战士。她悲痛欲绝却不流一滴眼泪,她背着那块写满污蔑的板子走在人群里,目光中。到处是指指点点,到处是目光尖寒,到处是闲言碎语。但她却什么都不怕,也什么都不顾。什么荣辱,什么生死。一切都被扭曲了,她还要这一切干什么?你们要说什么就说什么,她不反驳,也不澄清,更不反咬。她不与你们一道,她只做好她该做的自己。 这就是一个大时代下的小家庭,他们无从选择地被卷进了一场本与他们无关的纷争之中。而大多数的时候,作为时代中无能为力去改变大格局的老百姓来说,很多事情是逼不得已的。社会的价值观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发生难以置信的偏转,甚至是错误。就好似那些举着大旗,贴着大字报,拿着鞭棍的红卫兵们。他们的力量在时代错误的引导下宣泄在了一场场不问是非甚至扭曲是非的厮打中。当人性中丑陋的那部分被冠以了正义的名号可以名正言顺的宣泄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迷失了方向,他们忽略甚至忘记了黑白是非,他们将理性抛掷于脑后,忘掉了自己,走了一条其实自己也没有思考过正确与否的道路。
不可否认,“三人成虎”确实是很容易影响到人的选择的。当一个时代的大潮流席卷而来时,人往往会在这股浪潮里被冲昏头脑。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这个值得人思考的问题往往因为缺乏标准而最终使得大多数人选择了跟随时代的方向,不论对错。这样的从众心理,既可恨,也可悲。
于是,这样一个小家庭的故事,终于有了其存在的价值了,即:人如何在不能避免的投进了时代洪流的时候依然可以不被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导。抛开当初的时代背景而言,我想,人若能够时刻保留一份“善意”,那么不管时代如何的发展,如何的扭曲,作为个人的自己是不会迷失的。
“善”这个字虽然看上去过于空泛且有着众多标准,但其实善有着一些非常朴素的实施方法。这也就是为何故事中的“宋凡平”可以在任何境遇之下依旧乐观,也是为何“李兰”虽然只是一介村妇,不曾受过过多的教育但依然可以将善刻入人性的原因。
宋凡平的善是一种大善,他做好了自己,却也不仅仅安于做好自己。他试图去辩解,去改变,试图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去力挽狂澜的扭正误入歧途的众人。这样的善也许不会被很多人推崇,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一个英雄的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放下明哲保身的教诲。即便没有人听他的,他也不气馁,他告诉他的两个儿子,他知道,只要这样,只有这样,善的力量才不至于熄灭,才能够薪火相传,这样的善良,结局或许大喜,或许大悲。但都值得崇敬。
而李兰的善则是一种朴实的善,她不似宋凡平般拥有豪情,但是她也知道一个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尽管宋凡平被冤枉致死,但是她从不报复,不去同流合污,她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她悲痛着自己的悲痛却不去给别人添加悲痛以获取自以为是的宽慰。她做好了自己,守住了自己,这样的善也许显得势单力薄,但如若人人都这般,定能积小善而成大善。
这样的时代,我们所处的时代,也许不会再出现“文革”这样的环境,“红卫兵”也终于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然而,善却不应该被我们忽视。每个时代的糟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无论时代发展成怎样,“善”始终是应该存于心间的一道标杆。
因为,我们可以一次一次面对现实的高墙,却不能一个一个失去善良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