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以锦:城里人粪尿曾是“农家宝” | |||
—— 曾闻大街小巷吆喝声:有尿么 | |||
煤炭资讯网 | 2013-10-20 6:35:43 散文荟萃 | ||
(年轻的一代,很少人知道没有化肥或化肥特别稀缺的年代,人粪尿却是“农家宝”。图片源自网络)
1977年那年,我在南方日报驻梅州记者站工作。城郊农民通过城里的熟人询问记者站厕所里的粪尿能否让他们清理走,还问需不需要什么回报。我回答:你们尽管清走吧,不要回报!很快就来了一批挑着尿桶的农民将粪尿全部清走了。半年后,他们给我们记者站送来一箩筐地瓜,算是对我们记者站的回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化肥已普及使用,但供求矛盾依然很大,相当长一段时间凭计划指标供应。另外,由于经济上原因,有的地方不可能花太多钱买化肥。因此,农民还会进城清理人粪尿。如今,化肥供应已出现饱和状态,加上农村经济的发展,都习惯用化肥了。绝大多数规模化生产的农村专业户都大量使用化肥,小规模生产的农家除使用本村自储的农家肥之外,鲜有人会挑着尿桶进城清理人粪尿。 城里的人粪尿不仅不值钱,如何处理这些人粪尿已成为问题了。年轻的一代,很少人知道没有化肥或化肥特别稀缺的年代,人粪尿却是“农家宝”。农家孩子早上起来的一个任务,就是将牛从牛棚里牵出来,想办法让其把尿拉出来。牛是不会乖乖听你的话的,这活不好做。我们一手拉住牛绳,一手提着尿桶,声嘶力竭叫喊:“尿、尿、尿……”一旦发现牛将双脚微微分开、屁股往下沉,就知道机会来了,赶快将尿桶伸到牛的两腿之间,把尿接下来。如果哪个孩子开小差,一不小心未将牛尿接住,还会挨家长一阵痛骂。除了尿桶,还要备个粪筐,有时牛会“双管齐下”,还得将牛粪同时接住。 各家各户的每个房间里都有一个尿缸,防尿臭也只是加个木盖而已。孩子上学或出去玩耍,有些家长还会叮嘱:“尽量憋住,把尿带回家里来!”在村里,还经常看到一些人手执一根棍子、背着箩筐低头晃荡。其实不是无事闲逛,而是检狗屎、猪屎、牛屎。粪尿可直接施到田里、地里,也有将粪尿与草木灰混合在一起做成球状。下田施肥时,左手捧着肥球,右手抓捏一点往一棵棵禾苗根部里塞。 要想地里庄稼长得好,就得多施农家肥。农民都觉得肥料不够用,于是人粪尿就有了价,城里的“人粪尿交易市场”应运而生。 孩童时,我目賭了农民进城购买人粪尿的景象。 我的家在粤东客家山区。虽说是小山村,但离墟镇不远。大人挑着柴前面走,孩子们挑着空尿桶后面跟。到了墟镇,讨价还价一番将柴卖完了,大人就接过孩子们带来的尿桶,走街过巷向居民或机关、学校、企业各类机构购买人粪尿。 小城镇里,家家户户和所有机构都有储存尿的尿缸,也几乎有属于各自的粪坑。一担人尿5角、一担人粪1元。别以为这是小数字,那时工资水平和城里居民收入很低,人粪尿自然也成为城里家庭和机构收入的一部分。 不只是我那个村,周边其他村的农民都进城购买人粪尿来了。清理大粪比较麻烦,大多是买尿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听到吆喝声:“买尿啦!”“有尿卖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尿文化”风景线。 时而大声吆喝,时而低声询问。时间之了,“卖”字就省掉了,变成“有尿么?” 路过机关单位门口,见到里面有人出来,就会打听:“同志,有尿么?” 见到居民住地门口有人坐在门坎上,就会问一声: “阿公,有尿么?” “阿婆,有尿么?” “阿妹,有尿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