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胜:感受端午“艾文化” | |||
煤炭资讯网 | 2012-6-23 9:26:54散文荟萃 | ||
端午节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我国,端午是“艾”的节日,也是“爱”的节日。人们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很多具有地方民间文化色彩的古风民俗,与“艾”或“爱”有关,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艾”文化。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流传几千年的民谣叙述了不同地方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这天,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民间还有饮雄黄酒、戴香包、悬艾草、插菖蒲、挂钟馗等习俗。我的家乡在江苏北部偏僻山村,过端午节的习俗并不复杂。端午节一大早,人们把前一天割来的艾草、菖蒲,扎成一束束悬挂在门上、窗上或床前,嫩绿的艾草发出阵阵清香,给农家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据说,端午节挂艾草、菖蒲,可以避恶驱邪,祈祥纳福。此外就是包粽子和泡龙水浴。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在早晨太阳升起之前到水井挑水回家,男女老少都要用从水井挑回的水泡龙水浴或用井水擦眼。传说用端午那天的井水擦眼,可以明目去眼疾,一年里眼睛不生病。虽然不管用,也没听说过谁治好了眼病?但人们依旧年年端午都用井水擦眼,且这些活动必须在早晨太阳升起之前完成。说是太阳一照射,井水就会失去效力。其实,端午节最开心的当数我们这些孩子们啦。端午那天中午一吃饱饭,孩子们就个个带上粽子,成群结队去离村子不远的河沟泡龙水浴,比赛看谁游得远、看谁潜水潜得久。玩久泡饿了就开始比赛吃粽子,相互攀比谁的粽子粽大肉多馅香,一直玩到太阳下山…… 粽子,经过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粽文化”、“艾文化”。探讨“粽文化”、“艾文化”的历史,了解“粽文化”、“艾文化”的现状,使之为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市场经济建设,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平安吉祥:挂一束艾草在家门前。 六月,艾草长得肥美粗壮,采摘,晒干,悬放于通风干爽的地方。艾草特有的芳香,会将一室的污秽、邪气驱逐。生个火,燃烧艾草,淡淡的烟会让蚊虫躲得老远,未敢骚扰。春天,有鼻炎的朋友知道,这是一个容易旧患复发的季节。把艾草制成条,熏炙迎香穴、风池穴、合谷穴等,当火红的艾条把穴位炙得暖烘烘发热的时候,感觉鼻子通了,脑袋松了,鼻炎的种种症状就在艾草的热力下慢慢化解。 端午节,人们在家门口挂艾草,是中国人民流传久远的习俗。艾,是一种高挑挺拔的植物,也是爱国诗人屈原所赞美的“美人香草”中的一种香草。艾还是一种治病的药草,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进行灼烧来治病。艾草的寓意是招纳百福,挂一束艾草在家门口,可以防瘟避灾,使身体健康,护佑家人平安吉祥。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据《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末鸣时,采艾似人行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行,悬于户上,可让禳毒气。”作为全民性的民俗大节,端午也是酷暑来临之前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避瘟驱毒、防疫祛病活动。一束艾草,在老百姓的家门前悬挂了两千多年,依然散发着微苦而清新的芳香。 复古女红: DIY “艾人”送“爱人”。 在我国大江南北许多地方,端午这天都有绣香包的习俗,精巧漂亮的香包寄托了人们驱恶避邪的美好愿望。在端午这天,除了绣香包缝香囊以及给儿童缝制“五毒肚兜”之外,民间还流行缝制艾人,送给所爱的人。艾人是用布缝制成的小人儿,布人中装有艾叶,“艾人”与“爱人谐音,或称小布人。艾人可作儿童挂件,以示对儿童的疼爱,也可作外青年男女的挂件,互表爱情。具体作法是取一块白布或单色布,剪成大约 6 — 10 厘米长的两片“大”字形,对接缝合,留出装艾叶的口袋洞,将布毛边翻到里面,用小团棉花裹上艾叶和香料装进去,然后将袋口缝合。可用墨笔为小艾人划出脸部五官,还可用花布剪成小布兜给艾人戴上。女艾人要用缝上黑线并编成小发辫,男艾人要在额头上用墨笔划出刘海,在头或略后一点再缝上挂线,即可挂戴或送人了。精巧的艾人可去除汗臭,也可嗅香气, 还可祛病免灾,清爽精神。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小小的香包、细细的彩线早已将亲情紧紧地系在了一起…… 不同数量枣包在粽子里有不同寓意 一个枣:叫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一心一意,一切从头开始。两个枣:夫妻粽、连理粽、爱情粽,象征两颗红红的心,包在粘粘的糯米团里,粘粘忽忽,亲亲热热 你买回家去,你们夫妻和睦家庭幸福。三颗枣:三星高照 ,买回去把福禄寿三星都买回去了。四颗枣:四喜发财。五颗枣:过了端午可能就要高考了,过去是科举象征五子登科。还有一种习俗,家里没有参加科举或者高考的人怎么办,那叫五福临门。 端午节,千百年来,举国上下选择在五月这么一个充满激情、富于浪漫的日子里来怀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挂菖蒲、饮雄黄、佩香包,是一个极好的安排,呈现着中华民族熠熠闪光的美德与文明。 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绵绵数千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一种印记,一种情结,深深烙在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是永远抹不掉也拿不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