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传帮带 39年无事故——河南煤化焦煤集团方庄一矿开拓队安全生产39年探秘 | |||
煤炭资讯网 | 2012-6-19 11:33:43通讯特写 | ||
39年没出过安全事故,这个开拓队到底有何妙招?记者深入到该队进行了深入采访——
2月29日,迎着朝阳,遥望高高的井架,已退休的老矿工穆学文,流露出几分眷恋之情。
在近40年的矿工生涯里,他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方庄一矿开拓队度过的。其间,无论身为普通员工,还是身为区队长,他是这支队伍发展的亲历者。而对于该队39年安全生产无事故的成绩,他更是最权威的见证者。
谈及这些,他总是憨厚地一笑。当被追问起经验,他想了许久说: “坚持做好传、帮、带,应该算一个吧!”
传——“安全法宝”代代传
传承,不是单纯地记忆,而是鲜活的实践。
1972年1月8日,这是穆学文第一天到矿上班的日子,至今他仍清晰地记得。时年16岁的他,对眼前的矿井充满了好奇。可在这一天,原本没上几天学的他,却上了一天安全课。
“不安全说啥都不能再干,必须先处理隐患。要时不时地敲帮问顶。每个人都要管好自己的安全……”看似简单的道理,却让穆学文铭记于心,也可以说受用一生。
铁打的区队流水的 “兵”。1973年,该矿的开拓队在原掘进队基础上正式成立,一直坚持的这些内容就成了该队的“安全法宝”。这么多年来,这个区队的员工,进进出出究竟有多少,已难以统计。可是,传、帮、带——这个专业人士眼中的 “小儿科”,一直没有间断地传承着。
1983年入队的侯小芳,如今已是该队第五任队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在老工人们的言传身教下,他和工友们对这些“安全法宝”的理解愈发深入,运用也愈发灵活。
传承,不是单纯地记忆,而是鲜活的实践。
“就拿‘不安全不生产’来说,在真正落实中,就没有压力吗?”记者把这个问题同时抛给了穆学文和侯小芳。虽然阐述不同,但核心一致:“必须这样!”
穆学文的阐述是:“当时这是一个归属地方的小煤矿,情况确实复杂,但哪怕受到处罚,我也不能拿员工的安全耍儿戏。”
侯小芳的阐述是:“无论是集团公司还是方庄一矿,都是这样要求的,我们没有理由不扎实做好。”
时代在变,可简单实用的“安全法宝”却不断传承。方庄一矿矿长张玉龙这样评价开拓队:“这不仅是一支执行力强的团队,也是一支与时俱进的团队,是方庄一矿的骄傲。”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该队在传承好做法的同时,还摸索出了以现场管理标准化、安全责任全员化、安全教育素质化、安全工作重落实的“三化一落实”工作法,以及安全管理到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到位、安全制度措施落实到位、全员安全责任到位、安全培训到位以及员工不懂通风不准入井、现场没有跟班干部不准开工、隐患排查防治没有处理措施和治理方案不准作业的“五到位、三不准”安全管理法。
“每个人必须管好自己的安全。”无论是穆学文、侯小芳,还是普通员工,说起这句话时斩钉截铁的态度,让人不得不相信他们一定能干好。
帮——“师傅带徒”帮教严
安全人人学、人人讲、人人懂,传统一直不丢,方法也在创新。
在方庄一矿开拓队,每名员工都有自己的师傅。这种“师傅带徒”的帮教方式,一直是该队延续着的安全管理法。
该矿的下山巷道,长达890米,全由高约15厘米的台阶组成。行走在昏暗狭长的巷道里,记者想起了该队员工郭长泉的一番话:“我的师傅连走路都教,每次走在岩巷下山时都走在前面,告诉我注意哪里有水、哪里台阶不好。”
传播安全思想,解决实际困难,工作中手把手地教。在开拓队,师傅俨然成了徒弟的天,事无巨细,细致周到。
1984年到该队工作的员工张双元说:“风是人的命,灯是人的眼,棚是人的胆。这句话就是师傅教我的。”
2011年,刚来该队工作的员工李鹏飞说:“在井下一定要跟老员工走,切记不能迷失方向。这是我师傅教我的。”
谈起自己的师傅,在开拓队,无论是中年员工,还是青年员工,都有说不完的内容。而当师傅的感受更多的则是“操心。”已是队里主力的付小刚的话,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队里把工友交给你,不单是信任你,而是把责任传给了你,不负责就是给自己的师傅丢脸。”
正是基于这种责任心,好多人在成长为别人的师傅之前,一直都是自己师傅关爱的对象。
传统一直不丢,方法也在创新。
近年来,几经改制后,井下的条件越来越好,可是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围绕“安全人人学、人人讲、人人懂”的原则,不断强化全员培训,不断探索培训模式,做到了安全培训常态化。
“菜单式”培训,就是培训员根据在员工中开展问卷调查的结果,有的放矢地设计培训方案,让培训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点将台”,就是在班前会上,不仅讲当班现场情况和存在问题、本班应注意事项和处理方法、当班干部的连带责任和关键安全环节等,而且让员工讲经验、谈看法、说措施,切实通过班前会形成自保互保的意识。
“大家来找茬”,就是在实际操作培训中,让员工之间形成互动,通过实际操作与“找茬”的结合,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
新的培训方式告诉大家更多安全知识,而师傅带徒的传统方式又使这些知识扎实有效地落实到位了。两者的完美结合,使该队的安全管理效果更为明显。
带——干部带头总在前
一定要常到现场,一定要了解最新情况。
“每天早上6点半,侯小芳队长不是在井下,就是在区队办公室。”该队员工付社会的话,得到了身边工友的认同。
说责任感也好,说使命也罢,侯小芳对此只是呵呵一笑。他说:“咱不能做区队的罪人呀!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纪录保持了30多年,咋能毁在咱手里。”正是凭着这股质朴的情怀干工作,工龄已近30年的侯小芳,深得员工的信任。
在昏暗的井下,借着矿灯的光,认真地翻阅着《安全操作规程记录本》,写了些内容后将其锁好,然后走到工友身边不时地叮嘱着。
这只是记者在井下看到的一幕。虽然在井下仅仅两个多小时,可侯小芳不是检查工程质量,就是拿工具帮员工干活,还不时地说着什么。这个不善言辞的汉子,在这段时间里嘴就没怎么闲着。
也许正是这种干劲,才有了回答“你对员工们汇报的情况完全相信吗”时的自信。侯小芳说:“绝对相信,因为我基本每天下井,做到了心中有数,他们想骗也骗不了。”
一定要常到现场,一定要了解最新情况。不仅侯小芳如此,该队的党支部书记贾政文等也如此;不仅现在的队领导如此,之前的几任队领导也如此。
1990年前后,这支队伍人数最多,有300多人,而且大部分是新员工,当时的安全压力极大。穆学文说:“离开一步都不放心,干脆让所有队领导和我一样,跟他们同吃同住同干活,发现情绪不好的就劝说,发现操作不当就纠正,发现有疑问的就讲解,发现有困难的就帮扶。”
这样一干,就是几个月。看着新工人们日渐成熟起来,穆学文才放心了许多。
“不仅干部常到现场,而且制度公开透明。”这是很多员工说的话。1995年加入该队的员工任新勇说:“制订操作规程时采取协商的方式,遇到评先评优时由全员民主决定,这种好作风已成为我们的传统。”
风清气正的氛围,让大家的眼里不允许也不会揉进一粒沙子。大家之间的彼此信任,让这个团队一直保持着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从而有了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也就有了克难攻坚的坚定信心。
有了“安全法宝”的代代传承,有了严师更迭的人人帮教,有了茬茬干部的个个带头,便有了开拓队安全生产39年的骄人业绩。
理念在传承,情感在传承,爱心在传承,安全生产的奇迹也在持续传承…… (刘润涛 班志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