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煤科院:人才让企业走进“春天里” | |||
煤炭资讯网 | 2012-5-7 13:37:41煤矿院校 | ||
作为全国煤矿辅助运输设备开发和水文物探的领军企业,河北煤科院近年来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企工程”,不拘一格吸引人才,不断完善用人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走出了一条“聚力内生,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之路,让企业真正走进了“春天里”。
2011年,该院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3.85%,继续保持河北省重介质产品、矿山支护产品、井下辅助运输产品第一提供商地位。“科技创新是煤科院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人才则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驱动力。”煤科院总工程师陈志辉告诉记者,煤科院高速发展的秘诀,就是吸引并培养了大量人才,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引进人才 拓宽科研渠道 河北煤科院人深知一流人才聚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多年来,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面向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跨地区、跨领域、多层次地引进16名物探、机械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到大学和导师建立有效沟通,接纳6名探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对口专业毕业生,聚力科研后劲。同时,该院大胆创新,提档升级,对引进设备进行二次创新。走出去和中科院地球地质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汇聚双方科研优势,共同开发物探技术。继2005年引进瞬变电磁设备后,结合不同矿井实际情况,物探技术人员对此项技术进行后续开发,完成“煤矿井下瞬变电磁探测技术”课题项目,并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等多个奖项。 目前,全院职工有117名,高级知识分子29名,中级知识分子21名。这批科研力量包含有省级物探、机电专家5名。 培养人才 聚力发展后劲 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企业管理者常常思索的问题。在河北煤科院,留住人才不是问题。说到“聚才”,该院院长杜木民告诉记者,“要敢于引进、敢于重用,为人才搭建广阔的事业平台。”近年来,煤科院不断创新用人机制,给予人才充分尊重,为创新人才提供人性化待遇,更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土壤。 该院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技术人员中实施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机制,由传统的注重学历和工作年限,转变为重能力、重业绩,选拔刘文国、王素艳等能力强、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到领导岗位。年仅31岁的刘文国是电子开发中心主管,几年前,他带着一群年轻的职工,开展了洗煤集控系统的研究,获得了邢矿集团科技进步奖。目前,他正担负着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研发。青年职工李智文、赵立松承担瞬变电磁物探项目;崔焕玉、武彦辉承担槽波地震物探项目。在煤科院,刘文国、李智文这样的年轻人成为项目负责人的比比皆是。 同时,院里出台了多方位的创新激励政策,每年初组织人员商谈技术创新项目,对科技创新实行双重奖励,对连续获得“技术拔尖人才”称号的人员给予5000元额外奖励。多项激励政策的出台,为创新成果的孵化注入了加速剂:“巷道多方位超前探测技术”项目先后获得省市6个奖项;9吨、12吨等五大系列卡轨车接连面世;矿用自动调向锚索和FA-600型气流粉体分选系统已投入使用。 一线职工 提升创新能量 中高级技术人才是创新的主力军,一线职工同样有创新的独特优势。他们在生产线上长期操作,积累了丰富经验,是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实践者,对现有设备、工艺的不足之处有着深刻体察。在注重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该院积极营造“全员创新”的良好局面。鼓励一线职工立足本职岗位进行现场技改和创新,充分激发一线技术人员和职工的创新“能量”。 “小学究”谷磊参与完成的水泥厂辊压机集散型控制系统研究项目获得院级奖励;“技术大拿”谭振营创新发明的点火装置提高了防爆柴油机检测的安全系数;青工赵广淼研发的“巷道多方位超前探测技术井下定位图”将工作效率提高了70%以上。这些仅是一线职工岗位创新的一角。“创新主体”对一线职工的接纳,打通了岗位创新的有效途径,蓄力科技创新,让企业走进“春天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