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万凯:一座煤矿文化底蕴的寻觅 | |||
: |
|||
煤炭资讯网 | 2012-5-2 19:48:29散文荟萃 | ||
最近,我随收集筹建重庆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陈列室资料的一行人来到一个煤炭企业。人们在介绍企业文化资料时,推出了一批由矿工成长起来的文化人,他们中间有重庆作家协会会员、摄影家协会会员、曲艺家协会会员、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等,一时群星璀璨。对此,同行中有人不禁感慨地问:这里的文化底蕴何以如此深厚呢? 这使我忽然想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个元宵节,一个矿工的恋人第一次来到男友工作的单位——这个煤矿。一条山沟,两面陡峭的山坡,这个大山里的煤矿显得是那样的封闭,但夜晚的闹元宵晚会却出乎女友的意外。闹元宵的高潮是两条巨龙在充满烟雾的场地上翻腾,那时放礼花还是很奢侈的,只见从高处打出的铁水花就像盛开的礼花向着天空喷射而出,不断绽放,覆盖了整个场地,人们喜笑颜开,场面热烈壮观,这个从解放碑来的矿工女友竟没有见过这样热烈的场面,露出了欣喜的笑容,矿工忐忑的心放下了。 早在解放初期,那条山沟里就有三个小煤矿,一个是当地人开的,一个是市属大矿开的,一个属于地区管辖,后来三个矿合为一个矿,三个方面的人文风俗就汇集一处。随着国家煤炭建设发展,后来者不断涌入。五十年代有原属著名民主人士卢作孚所办天府煤矿公司的全济煤矿近千员工迁入,六十年代初又有了重庆人居多的重庆煤铁二公司四千人的并入,还有重庆二机校、煤校的大批师生以及兵工、市政等系统的人员支援煤矿建设。到七八十年代,又有四川煤炭建设八处、九处、十一处、十二处等建设大军云集矿区。后又有煤炭部所辖的一些老矿区人员的调入,更不要说每年都有一大批大中专生的进入。一时多少豪杰!里面岂不藏龙卧虎?正是这来自“五湖四海”的汇集交流,终造就了企业厚重的人文沉淀。 这个矿区又是一个新兴发展的矿区,解放以来从未停止发展的步伐。从当初在一个山沟几十人手工挖煤的小矿已发展成煤电气并举,方圆百里矿区百业兴旺的西南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生产重镇。是它承担了国产第一套中厚煤层经济型综采机的实验,使综合采煤机跨过长江,在南方煤矿落脚生根。是它在西南地区建成了第一个现代化矿井,推动了现代化矿井建设在重庆的发展。是它建成了西南第一个瓦斯利用储存罐,开启了西南民用瓦斯的先河。是它建成了重庆地区最大的坑口电厂,使煤炭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生产跃上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从这些使人惊叹不已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矿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从而使企业文化不断积累,不断提升,厚积薄发,连绵不断。 在远离城市的大山里,地理位置封闭相隔,城里的文化资源难以为煤矿提供服务,矿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靠谁?只能靠自己。特殊的环境使企业高度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矿区各级组织,特别是各级党组织、工会、宣传部门都视精神文化建设为己任,纷纷搭建各种文化平台,培养各种文化人才。就使得各种具有文化艺术潜质的人能有机会嶄露头角,并不断得以提升,矿区厚重的人文沉淀由此得以释放,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热情得以迸发。矿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早以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建设机制和文化生活模式,而热爱文化艺术的矿工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培养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竟也完成了从一个矿工到文化人的嬗变。 回眸掠影,那一个个矿区文化艺术的历史画面总会在人们脑海里闪光。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支煤矿宣传队,驰骋在矿区以及城里的大小舞台,深受人们喜爱,人们送她一个雅号叫“皇家乐队”,流传至今还被人们念念不忘。七八十年代矿区大建设时期,矿区的男女篮球队不仅在市属行业内所向披靡,而且在对其他企业时也鲜有对手。人们喜爱这支球队,队员像球星一样被热捧着,谈起他们的外名“黄皮球”、“西瓜皮”等,人们就津津乐道。九十年代后期,矿区新闻宣传崛起,连续多年稳居重煤系统新闻宣传竞赛“乌金杯”第一名。其效应是矿区“笔杆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许多人由此在观察社会,磨砺自己的过程中,逐渐从普通的矿工通讯员成长为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甚至走上领导人员岗位。有的人还走出矿山,在市里一些报刊搭起了自己编辑、记者的人生舞台------ 啊!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许就是这样形成的。 作者单位:重庆一三六地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