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华 魏茂焕:父爱如山 | |||
煤炭资讯网 | 2012-5-12 17:06:15散文荟萃 | ||
山坡上,青松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父母的墓地就掩映在这里片松林中.每逢清明节,我们就会步行近十里的崎岖山路,到这里祭扫陵墓.青松翠柏守双亲,春风白花寄哀思.
父亲是离休干部,几十年一直在乡镇供销社工作.我的家距离供销社大概有五里左右的路程.父亲经常很晚才步行回家.每年除夕的年夜饭都要等父亲.我们要到大路上反复张望多次,才能盼回父亲.他经常吃完饭,又匆匆值班去了. 家里的抽屉里放着父亲好多的笔记本,是硬皮的,里面的纸张质地很好.浅浅的格子里是父亲清秀的字体.我愿意偷偷的翻看.对于父亲写的什么我不感兴趣,我爱看的是每页底栏里的人物头像和语录.有清瘦的刘少奇和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摘录;有长胡须的马克思,恩格斯;还有戴眼镜的任弼时......随着父亲年龄的增长,一本本的笔记字迹越来越大.一行行的字钻出了格子. 父亲很孝顺.爷爷二十八岁就病逝了,大伯和叔叔也相继年轻去世,奶奶双目失明了.我和奶奶同住一屋.晚上,经常在朦胧中听到父亲下班过来看奶奶.他经常把手伸到奶奶的褥子底下,试试炕热不热.叔叔去世,婶婶改嫁,父亲收养了年幼的堂姐,堂姐和我们一起长大. 母亲有病,父亲担起了父爱和母爱的双重重担.我们生病了,是父亲掌心里托着药片送过来;感冒时父亲温厚的大手放在额头上.父亲经常开会出差,每次都会给我们带回来好吃的东西或小小的礼物.抽屉里有很多开会带回来的五颜六色的纸片.软软的,薄薄的,非常鲜艳. 在信息不发达的六,七十年代,父亲订阅的民族画报,成为我们直观的了解外界的重要渠道.它就象一个窗口,让我们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及时的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升腾的彩色蘑菇云;第一只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少数民族多彩的服饰;美丽的洱海风光;一望无垠的金黄色的花......那些彩色的画面,至今记忆犹新. 父亲刚开始参加工作时是供给制,不发工资,每月只发几十斤小米.在五十年代工资制度改革中,父亲的工资定为每月六十元零五角,可能稍微高些(我八零年大学毕业时四十八元).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工资冻结之后,开始增加工资了,国家不富裕,几乎每次涨工资都有百分比的指标.大家既要面对面,又要背靠背,很难评.在几次涨工资的时候,父亲都说他的工资已经很高了,主动退出了评审范围.只在临离休前两年涨了一次工资(八元). 家里七口之家,经济拮据.母亲身体好些时就打草帘子贴补家用.我们那时已是少年,能帮家里做点事了.草帘子需要大量的草绳,全家齐动员,晚上搓草绳.父亲很博学,一边搓草绳,一边给我们讲故事,岳飞,济公,白玉堂,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情节,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们的困意全消.草,在手心飞舞,绳,在身后延伸.圈圈,象盘踞的黄色长龙.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供销社是全乡镇几万人商品物资唯一的供应渠道.很多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父亲多年担任领导职务,手中的权利是可想而知的.那时永久牌自行车是名牌,每月只有两台.妹妹上班了,想买个好点的自行车.这对父亲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父亲还是给妹妹买了个红旗牌子的车.父亲自己一直步行上下班,直到七十年代,才花了三十元钱买了一个旧自行车架子,配上零件,做交通工具.一生都没有买一辆新自行车. 父亲离休不久,不幸患上了癌症.有一天,父亲把我叫到他面前,沉思了好一会,说出了他的心事.父亲患病后,外出看病手术,欠下了八百元的公款,一世清白的父亲不愿带着这个遗憾离世,他要借债还清这笔借款.八百元,现在不算什么,可是在八十年代 初,这是个不小的数目.我当时刚毕业成家,还没有积蓄.我找到了亲友.听了我的借款理由,没有人支持.看着父亲苍白的脸色,骨瘦如柴的身体,想起父亲辛劳的一生,我的心里充满了酸楚和无奈.我只好安慰父亲,别想太多了,身体要紧.钱的事先放一放,以后再说.我的心里也有鲁迅形容的"棉袍下面藏着的小…. 农历八月十四日清晨,父亲带着对妻儿的无限眷恋,告别了病痛,溘然长逝,终年六十九岁.母亲告诉我,父亲用工资偿还了所有的欠款.我默默无语,凄然泪下.没能帮助父亲,这,是我永远的心痛, 中秋的夜晚,万家灯火,喜庆团圆. 清冷的月光下,我们为父亲守夜.我的心似刀割;泪如泉涌! 仰头向苍天, 俯首跪灵前. 烛昏香半残, 月圆家不圆!!!
|